踏巷寻踪:解码松江袜子弄、邱家湾与景德路的古今交响

云间方圆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踏巷寻踪:解码松江袜子弄、邱家湾与景德路的古今交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云间方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我而言,松江袜子弄、邱家湾与景德路,从来不止是三条镌刻城市记忆的老巷——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的少年时光在此间烟火晨昏里缓缓铺展,小学同窗皆居景德路,我们伴着砖瓦草木的低语、转角街巷的声响长大,亲历口耳相传的轶事沉淀为史,将对消防英雄的景仰、对时代更迭的感慨,一并烙进成长的年轮。“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如今老街仍在,青瓦老墙、林荫草木依旧如昔,人却各奔天涯,唯有那段岁月里的同窗旧忆,如巷间晚风般萦绕不散:“巷口逐光,蝉鸣伴书声;地下室藏影,笑语落尘香。踏叶同行,老墙印年少;经年回望,此巷是他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松江袜子弄,横亘中山街道通波塘东侧,南起中山东路、北至乐都路,700米长的街巷里,既承载着棉纺业的百年传奇,也孕育着四季流转的自然诗意。东侧邱家湾、西侧景德路如双翼相伴,织就松江老城的历史肌理,串联起产业、宗教、名人与市井的多元记忆,更温柔包裹着我与同窗从懵懂孩童到青涩少年的细碎时光,让我们在七十年代的日常里,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与时代的脉搏。那时,街巷间常能望见消防队的身影,警报声一旦划破长空,消防员身着制服、奋不顾身奔赴险情的模样,便在我们心中刻下英雄的烙印——他们是老街安宁的守护者,是危难时挺身而出的脊梁,这份少年时的景仰,历经岁月冲刷,依旧在心底熠熠生辉。而彼时轰鸣的上海消防总厂,还承载着工业使命,谁曾想多年后,它会褪去旧貌,以创意园区的全新姿态续写街巷故事,旧厂房的砖瓦间注入新生机,成了我们回望时最深刻的时代感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袜子弄本身,便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我和同窗少年时最熟悉的栖居地。明代万历“暑袜百店”的繁盛、黄道婆推广棉纺技术的传奇,在七十年代的我们听来,是遥远却鲜活的旧闻;清末洋枪队设总部、太平天国激战的硝烟,张大千禅定寺为情削发的轶事,在长辈闲谈中,渐渐与老街肌理相融,成为岁月的注脚。那时的袜子弄,尚无如今的文创园,只有沿街老店铺、斑驳墙面,和我们追逐嬉闹的身影——恰是“巷口逐光,蝉鸣伴书声”的写照,夏日在枫杨与悬铃木的浓荫下捕蝉,秋日踩着金黄落叶奔跑,清脆笑语里,藏着最纯粹的少年时光。我们看着街巷悄然变迁,听着老人讲述过往,懵懂间便读懂了“故事成历史”的流转,那些曾经的风云传奇,都在七十年代的晨光暮色里,沉淀为老街的底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我和同窗而言,袜子弄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七十年代的专属记忆。袜子弄与中山路交接处,是父亲工作的机关招待所,放学后,我总在门口老槐树下等候,常遇上同样来等家长的景德路同窗,便一起在树下追逐打闹,或趴在传达室窗台,听叔叔阿姨聊单位旧事、街巷变迁,也听他们讲消防队那些惊心动魄的救援故事。直到大人们下班,牵着我们的手踏着夕阳余晖归家,一路闲话家常,时光都变得绵长。通波塘东岸尚未辟建绿化带,岸边空地便是我们藏猫猫、读课本的秘密基地,草木清香漫入鼻尖,定格下无数无忧无虑的瞬间。更难忘的是,我暂居袜子弄与邱家湾交接南侧,同窗家多在附近,不远处北侧交接处的新建工艺品厂,是我们的“冒险乐园”——放学后三五成群溜进地下室躲猫猫,潮湿空气里混着木头与颜料的气息,昏暗光线下,踮脚屏息听同伴脚步声回荡,偶尔碰倒木料的惊惶、憋不住的笑声,都是“地下室藏影,笑语落尘香”的鲜活注脚。如今再路过工艺品厂旧址,地下室门早已紧闭,那些并肩嬉闹的伙伴,也已各赴人生旅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袜子弄相邻的邱家湾,东起方塔北路、西至北内路,600米街巷因旧时清水湾与邱姓大户聚居得名,避孔子名讳改“丘”为“邱”,藏着浓厚的中式人文底蕴。徐光启孙女独资建造的天主教堂,七十年代依旧矗立,青砖黛瓦间透着岁月痕迹,我们课间路过,总好奇打量西式雕花,听老师讲述它见证的会议与过往,在建筑的静默中,感受历史的重量。清末华尔居住的沈氏宅,那时还是普通民居,老墙斑驳,却在长辈讲述中,让我们知晓了曾经的近代风云。袜子弄与邱家湾相接处,是我们活动的核心地带,“踏叶同行,老墙印年少”,课间在此追逐,衣角拂过老墙;周末约在路口小店买零食、抄作业,分享青涩心事,偶尔还会溜去工艺品厂,盘算新一轮“冒险”。邱家湾的松江二中,是我和不少同窗的母校,清晨,我从暂居的南侧巷口出发,总能遇上从景德路赶来的同窗,并肩走在窄巷里,教堂钟鸣与校园读书声交织,那些穿着校服的同行时光,成了成长中最温暖的印记。如今,教堂钟鸣依旧,校园铃声未改,只是当年并肩的少年,早已难得一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隔通波塘与袜子弄相望的景德路,长约400米、宽3米,东接通波塘、西至黑桥北堍,“景慕德政”的得名寓意里,满含中式期许。七十年代的景德路,还是弹石路面,我们穿着布鞋奔跑其上,清脆声响与巷间笑语交织,成了最鲜活的市井乐章(1986年翻建为水泥路面后,这份独特声响便只存记忆)。它曾与邱家湾相连,旧称娄县街,藏着老松江的街巷记忆。55号叶氏宅、48号耿氏宅的青砖黛瓦,是放学路上的寻常风景;40号钱以同宅那时未列文物,雕花窗棂间藏着岁月故事,我们总驻足打量,听附近老人讲述老宅过往。景德路西端曾是我的家,小学同窗皆居此巷——推开家门,邻里饭菜香气扑鼻,放学后与同窗在巷里追逐嬉闹,直到暮色渐浓被家人喊回。如今,部分同窗仍居于此,更多人早已搬离,偶尔回去探望,走在熟悉的路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愫油然而生,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笑语,却再也寻不到那群追逐的身影。中山小学、松江五中的书香,见证着我们从懵懂到青涩的成长,如今素园琴馆的悠扬琴声与幼儿园的嬉闹声相融,而我记忆里的景德路,永远是巷口小卖部的零食香、老人摇扇闲谈的烟火气,是我们踏过弹石路面的清脆回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条街巷相依相伴,袜子弄的产业传奇、邱家湾的人文底蕴、景德路的市井温情,相互交织,勾勒出松江老城从明清到当代的历史变迁。我有幸在七十年代,以少年视角亲历这一切:看老建筑在岁月中静默,听旧故事在闲谈中流传,感受街巷从旧貌到新颜的点滴变化,更见证上海消防总厂从轰鸣车间到创意园区的蜕变——曾经的机器声被文创市集、艺术展览取代,旧业换新颜的背后,是城市发展的蓬勃活力,也是老街与时代共生的见证。那些鲜活的人与事,那些景仰的消防英雄,渐渐从“身边故事”变成“遥远历史”,这份亲历感,让老街在我心中更添厚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老街仍在,青砖黛瓦未改,林荫古道依旧,通波塘流水静静诉说岁月故事,只是当年巷弄间追逐、地下室冒险、校园里并肩的我们,早已各奔东西。有人远走他乡逐梦,有人在同城角落奔波,那些七十年代的朝夕相伴,那些感受故事成历史的瞬间,那些对英雄的景仰、对时代的感慨,终成“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回望,唯有“经年回望,此巷是他乡”的怅惘与眷恋,萦绕心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望来路,警报声远,初心未凉——七十年代消防队的身影,是老街最坚实的守护,那份少年景仰,早已化作对“挺身而出”的永恒敬意,跨越岁月,从未褪色;旧厂新生,时光留痕——上海消防总厂的蜕变,是城市发展的缩影,旧貌载着记忆,新颜续写传奇,感慨之余,更见岁月力量。于我和那群景德路相伴长大的同窗而言,这里是少年时光的专属容器,藏着机关招待所的等候、母校的书香、景德路的烟火、工艺品厂的冒险,藏着七十年代听故事、看变迁、敬英雄的懵懂时光,藏着“同窗两载长相忆,情意一生总挂牵”的深厚情谊。如今再望,每一条巷、每一处景,都是解码松江文脉的钥匙,更是我们心中最温暖、最不可替代的少年故乡。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无论身在天涯海角,这份与同窗共守、与老街相依的眷恋,这份七十年代独有的烟火记忆,这份对英雄的景仰、对变迁的感慨,始终如巷间晨光般温柔,如岁月烈火般滚烫,镌刻在生命深处,永不褪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