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河北(之三十一)----保定篇(6)

文刀山石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5年10月</h1> <h1>  2025年10月10日~28日,我们夫妻长驱3500多千米,自驾旅游了河北、山西、山东部分地区。领略了五台山、雁门关等名山险隘的风采,感受了平型关、大寨的红色教育,饱览了晋祠、平遥等名祠古城,参观了山西博物馆、河北博物院。感触颇深,不虚此行。</h1><h1>  这是我们的第四次自驾河北游。此前的冀北、冀东、冀中冀南之行游遍了河北各地市的主要景点。2022年9月新冠疫情猖獗之时,我们抓住景点几乎无游客、环境清新的机遇,开始了第三次河北自驾游。当时因保定和石家庄市区有新冠病例出现,担心进去后被隔离,我们临时改变行程,绕开了这两座城市,此行补上了这两个空白点。</h1><h1> 保定市区战国时期始建城池。其名始于元朝,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清康熙八年(1669年)至1968年,一直是直隶(河北)省政治、经济、军事中心。</h1><h1> 小时候知道保定是源于一句“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事实上这里指的是“勾腿子”,而不是“狗腿子”。“勾腿子”是保定的一种摔跤术,是保定人尚武的一个代表性符号。保定人“蒙冤”久已啊!</h1> <h1>  古莲花池。与保定直隶总督署隔街相望,是中国北方一座著名的古典园林,素有“城市蓬莱”、“小西湖”之美誉。它不仅是园林艺术的典范,也是一座承载了厚重历史文化的书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莲花池”匾额为时任(1921年)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书写。</h1> <h1>  古莲花池始建于元代,是元汝南王张柔(保定城的奠基者)兴建的私人园林,因池中荷花繁盛,俗称“莲花池”。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在此创办了莲池书院,使其成为北方最高学府,声名远播。<span style="color:inherit;">乾隆、嘉庆、慈禧等清代帝后曾多次莅临,尤其是乾隆帝,曾三次驻跸于此,并为此题写了大量诗篇,使其具有了皇家行宫的性质。</span></h1> <h1>  直隶图书馆。长江以北最早的图书馆,比京师图书馆还早两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直隶提学使卢靖创建,两层42间房,收藏图书2000余种,供平民阅读。</h1> <h1>  水面面积几乎占到全园的三分之一。夏日荷花盛开,红绿满塘,是园名的由来,也是最美的季节。水体通过溪流、渠瀑被巧妙分割,又通过各式小桥(如宛虹桥、九曲桥)连接,营造出步移景异、曲折幽深的意境,兼具北方园林的宏大与南方园林的秀美。</h1> <h1>  古莲花池素有“书法圣地”之称,收录了褚遂良、颜真卿、怀素、王羲之等六位书法大家的墨宝、一套完整的佛教经典刻石《大清三藏圣教真经》刻石。</h1> <h1>  从莲池书院走出的学子刘春霖成为清朝最后一位科考状元(1904年)。1918年,毛泽东同志曾来保定看望湖南籍留法勤工俭学同学,游览了莲花池。1952年,他又亲临视察,并对随行人员说:“莲池书院当时在全国是很著名的。”</h1> <h1>  临漪亭(水中亭)。位于湖心,是古莲花池的标志性建筑。亭子二层,可登高俯瞰全园景色。宛虹桥。一座拱形石桥,形似彩虹,连接湖岸与临漪亭,是园内最经典的取景地之一。</h1> <h1>  池中莲花高达两米,少见!</h1> <h1>  直隶大剧院</h1> <h1>  白运章包子。中华老字号,始建于1919年,以创始人回民白运章的名字命名。包子用料考究,牛羊肉必须当天采购,精选里脊、面粉。皮薄、边窄、馅大、肉鲜。深受消费者喜爱。</h1> <h1> 文史学家谢美生和保定商场顾问侯占甲为白运章包子撰写、著名书法家赵逢明题写了一幅楹联:“双擀皮杖打点擀皮皮薄面软柔润可口成名点;单拨馅板敲边拨馅馅大肉鲜香味回肠获金牌”。</h1> <h1> 1958年,白运章包子在全国食品质量评比中获金奖。当年同夺双魁的天津狗不理包子现面临严峻的经营挑战。</h1> <h1>  淮军公所暨李鸿章公祠。为纪念在战场上阵亡的淮军将士而修建的昭忠祠,同时也兼作安徽籍官员和淮军将士驻保定的联谊会馆。建筑群内包含李鸿章公祠,作为祭祀他的场所。他于1901年去世后,其灵柩曾在此停厝。整个建筑群充满了浓郁的安徽民居特色,是北方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徽派建筑群,马头墙跌宕起伏,错落有致。木雕、砖雕、石雕栩栩如生,技艺精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  中国古戏楼博物馆。位于公所内。馆内的古戏楼是精华所在,结构精巧,雕梁画栋,音效设计科学,展现了古代极高的建筑美学。在这里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戏曲文化和古建筑声学智慧。</h1> <h1>  公所内设有关于淮军历史、李鸿章生平、徽派建筑艺术、中国戏剧以及保定会馆文化等专题展览,通过文物、图片和模型,全面解读这座建筑背后的故事。</h1> <h1>  大慈阁。又名“真觉禅寺”,<span style="color:inherit;">由元代蔡国公张柔于1250年,为了军事瞭望和祈求平安而建。现建筑群主要是清代乾隆年间遭受火灾后重修的,但整体仍保持了元代的建筑风格。它是保定古城的地标和象征,被誉为 “市阁凌霄” ,历史上是“上谷八景”之首(保定古称上谷)。民间素有 “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 之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h1> <h1>  大慈阁坐北朝南,气势恢宏。其主要建筑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进入寺庙的第一道门是山门,钟楼、鼓楼位于山门后两侧,呈东西对称分布,是汉传寺庙的典型布局(晨钟暮鼓)。<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其后是天王殿,供奉弥勒佛、韦陀菩萨和四大天王。</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大慈阁(主体建筑)是整个建筑群的精华所在,</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阁高约31米,是一座三层歇山顶式楼阁,</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巍峨耸立,直插云霄,“市阁凌霄”之名由此而来。在古保定城,它是绝对的制高点,登顶可俯瞰全城。</span></h1> <h1>  明末清初黄檗隐元禅师所书“红见”二字,出自杜甫诗《晴》。诗曰:“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诗意高远,亦见禅机。</h1> <h1>  总督署-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保定市历史城区中心地带,是彰显保定“千年燕赵典范、百年直隶首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h1> <h1>  西大街始建于保定建城之初的元代,距今已800多年,是保定历史上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有“直隶第一街”美誉。</h1> <h1>  街边小憩</h1> <h1>  玩偶之家</h1> <h1>  “驴肉火烧”。简称“驴火”,保定乃至河北的招牌小吃,起源于保定。类似“驴肉汉堡”或“驴肉夹馍”,但味道不同。原先只吃过“重庆小面”,今天见了“保定小面”。</h1> <h1>  保定驴火外皮酥脆,内里松软,肉质鲜嫩,回味醇厚。</h1> <h1>  驴肉是热的,火烧是刚出炉的,拿在手里烫手,吃在嘴里爽口。</h1> <h1>  非遗枣酒</h1> <h1>  大房子咖啡</h1> <h1>  老式拖拉机</h1> <h1>  杨公祠。纪念明代忠臣杨继盛。杨继盛(1516~1555年),保定容城县人,明代著名直臣、文学家。因弹劾奸臣严嵩,被嘉靖皇帝投入牢狱,受尽酷刑致死。留下“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千古名句。隆庆元年(1567年),被平反昭雪。中共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非常推崇杨继盛的气节。他在宣传革命思想时,将杨继盛的原联稍作改动,成为了我们今天熟知的版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字之改,意境有所不同。</h1> <h1>  春和庆。建于民国时期,两层砌体结构。青砖外墙设有西洋建筑风格的扶壁柱,拱形门窗。山墙为中国传统民居风格的马头墙。整体呈折衷主义建筑风格。</h1> <h1>  文化展览馆</h1> <h1>  定窑。发源于保定曲阳县,因曲阳古属定州,故名定窑。与汝、官、哥、钧并称宋代五大名窑。</h1> <h1>  快乐男孩</h1> <h1>  百年老字号“魁盛酱菜”</h1> <h1>  满城汉墓。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位于保定城区西南陵山之上。1968年,解放军某部在此施工时偶然发现。经周恩来总理批示,考古专家郭沫若亲临指导发掘。刘胜是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同父异母兄长,公元前154年被封为中山靖王,卒于公元前113年,在位42年。很多人不知汉代刘胜,但知道三国时期的刘备。刘备常自我介绍:“吾本汉室宗亲,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也”。</h1> <h1>  汉墓位于山崖,需乘缆车前往。</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满城汉墓是二十世纪我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两墓依山岩开凿,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随葬品丰富。出土文物1万余件,保存完好,研究价值极高,被称为“天下第一崖墓”。尤以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朱雀衔环杯等最为珍贵(现均收藏于河北博物院,下集细说)。金缕玉衣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完整玉衣,与被称为“中华第一灯”的长信宫灯一起编入中学历史课本。长信宫灯和错金博山炉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0多年前,刘胜及夫人打破入土为安的习俗,将其墓穴凿于坚硬的石灰岩山体之中。古人先用铁器凿成洞室雏形,再火烧洞壁,然后用水击,使洞壁逐层脱落。为隐蔽墓室,防止被盗,开凿出的大石块或回填或散落于山中,火烧水击形成的碎石片、灰土等掩埋于墓室和墓道。</span></p>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刘胜墓。墓室全长51.7米,宽6.8~37.5米。面积2700多平方米。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后室等部分构成。墓道长20.6米,宽2.2~4.1米,高4.5米。墓道口以砖封门,中间浇筑铁水,构成“砖墙铁壁”,发掘前整个墓道由土石封闭。</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窦绾墓。位于刘胜墓北侧120米处总长49.7米,最宽处65米,最高处7.9米,面积3000平方米。构成布局与刘胜墓类似。</span></h1> <h1>  北耳室。存放食物的库房,长16.5米,宽3.4~3.7米,最高处4.35米。顶部拱形,两壁弧形。随葬品主要是陶器,此外还有石磨、铁炉、铜勺等。墓中存放有30口大缸,每缸可盛酒300斤,总计盛酒近万斤。够刘胜在地府喝的!</h1> <h1>  两墓墓室四壁及中室修凿了相互沟通的排水沟,墓室两侧修凿了两口渗水井,形成了完整的排渗水系统。</h1> <h1>  南耳室。存放食物的库房,拱形顶,弧形壁,洞壁两侧修有排水沟随葬品有陶壶、陶缸、陶罐等。</h1> <h1>  中室有象征刘胜生前宴饮的厅堂,位于甬道和后室之间,平面近似方形,长14.92米,宽12.6米,四壁弧形。随葬品主要是金银器、铜器、俑炉具等。</h1> <h1>  中室原建有木构瓦顶房屋,是一座地下宫殿。</h1> <h1>  朱雀衔环杯(复制品)</h1> <h1>  后室。墓主安放地。</h1> <h1>  棺柩(复制品)</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