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促教,趣启几何!三年级数学《认识角》公开课教研纪实

亭自头小学

<p class="ql-block">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孩子们的笑脸上,“今天,我们来一场‘找角大冒险’!”康晓敏老师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像被点燃了一样,小手纷纷举起,争着说:“老师,书本的边角是角!”“钟表的指针交叉的地方也是角!”他们的眼睛亮晶晶的,像是发现了藏在生活里的秘密。这堂《认识角》的旅程,已经悄悄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教室明亮整洁,蓝色窗帘随风轻摆,吊扇缓缓转动,仿佛也在倾听这场关于几何的启蒙课。孩子们端坐在课桌前,有的托着下巴认真听讲,有的低头在练习本上画着刚刚发现的“角”。黑板上写着今天的主题,线条清晰,图示简单却充满童趣。我能感受到那种安静中涌动的思维——知识正以最自然的方式,走进他们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  课堂节奏渐入佳境。“这个尖尖的地方就是角!”其他孩子纷纷点头,有人补充:“它有两个边,还有一个顶点!”我没有急于纠正或总结,而是让他们的声音彼此碰撞、交织。这样的讨论,不是灌输,而是唤醒——他们在用自己的语言,建构对“角”的理解。教学,原来可以这样轻盈而深刻。</p> <p class="ql-block">  翻动的书页间,一只小手正用铅笔在几何图形上圈出一个个“角”,旁边的同学凑过去轻声讨论:“你找得对,这里真的是角。”另一侧,一个孩子趴在桌上,专注地描摹着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形成的夹角,仿佛在捕捉时间的秘密。教室很安静,但思维的火花正在悄然迸发。这一刻,学习不再是任务,而是一场属于孩子的探索之旅。</p> <p class="ql-block">  手工时间到了。孩子们围坐在桌旁,手中拿着彩纸、尺子和剪刀,开始动手“造角”。一个女孩用蓝色的尺子仔细比量,折出一个锐角,又试着拼成直角;旁边小组则用红色细线粘贴出角的两条边,还骄傲地标注“顶点在里!”他们不只是在做手工,更是在用身体感知角的构成——边有多长?开口有多大?这些抽象概念,在指尖变得真实可触。我悄悄拍下这一幕,心想:这不正是“以研促教”的最好模样吗?从生活出发,用趣味引路,让几何不再遥远。</p><p class="ql-block"> 这堂《认识角》的公开课,没有复杂的教具,也没有炫目的技术,有的只是孩子们眼里的光、嘴里的发现、手上的动作和心中的好奇。我们教研团队反复打磨导入环节,坚持“趣启几何”的理念,就是为了这一刻——当知识与生活相遇,当思维与兴趣同行,教室就成了生长智慧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原来,教数学,也可以这么温柔又有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