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家湾红色基地与仙桃古渡口

浪子魂

<p class="ql-block">走进瞿家湾,天空湛蓝,白云悠悠,一面面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像是在低语那段不曾远去的岁月。黑色大字镌刻在墙头,笔力遒劲,仿佛还带着战火中的温度。路边的传统雕塑静默伫立,斑驳的痕迹里藏着无数双曾凝望过黎明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河边的雕塑群将时光拉回那个激荡的年代。一群人围聚在河岸,有人高举长矛,神情激昂,仿佛一声呐喊就能唤醒沉睡的大地;有人紧握武器,目光如炬,扫视着远方的波涛。河水在壁画中奔涌,船只逆流而上,山影朦胧,天光微亮——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响,看见了信仰如何在风雨中挺立。</p> <p class="ql-block">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是飞檐翘角的老屋,青瓦叠叠,木雕斑驳。红旗从屋檐下垂落,随风轻舞,像是一串串未熄的火种。阳光斜照,石板泛着微光,明暗交错间,仿佛踩着的不只是路,而是百年前人们走过的足迹。街的尽头隐在光影里,深邃得让人忍不住想一路走下去。</p> <p class="ql-block">一扇黑漆木门静静立着,门楣上“泰洋凉”三字苍劲有力,两侧对联写着“上下数千载精华,南北纵横意气高”。这名字听着像商号,却透着一股豪情。门上的雕花已有些褪色,可那份气度仍在,像是在说:这里不只是买卖,更是风云际会之地。</p> <p class="ql-block">屋内光线幽暗,一位女子站在展板前,黑色外套衬得她身影沉静。她专注地读着墙上的文字,仿佛在与过去对话。展板红底黑字,写着那些熟悉又遥远的名字和事件。门外透进一缕光,照在红桌布上,暖得让人心安——原来,历史并不冰冷,它就藏在这样安静的一瞥里。</p> <p class="ql-block">三块红展板挂在木墙上,标题清晰:“中国共产党湘鄂西省委员会旧址”“组成人员”“湘鄂西省委员会”。名单上的名字一个个排开,短短数月的任期,却承载着千钧重量。木墙老旧,纹理深刻,像极了那段被岁月打磨却从未磨灭的记忆。站在这里,连呼吸都不自觉地放轻了。</p> <p class="ql-block">她站在一扇老木门前,门上挂着一幅肖像,红框衬得面容庄重。墙边的牌子写着“省李书纪辨室”,字迹略显模糊,却仍能感受到那份肃穆。她没说话,只是静静站着,像在等一个早已远去的身影归来。石板地冷硬,却踩出了无数温暖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古街依旧,红旗飘飘。右侧“双茂记”的招牌下,一位穿条纹衫的男子缓步前行,帽檐压着阳光。行人不多,脚步轻缓,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时光。这里的宁静不是空寂,而是一种沉淀——历史在这里歇了脚,留下了呼吸。</p> <p class="ql-block">白墙黛瓦的建筑静静立在阳光下,黑门框、红灯笼、对联齐整,几块黑底金字的牌匾挂在墙上,字迹沉稳。石板地映着屋影,光影分明。这里没有喧嚣,只有岁月缓缓流淌的声音,像一首低吟的老歌。</p> <p class="ql-block">门楣上的对联字迹清晰,墙皮有些剥落,露出层层叠叠的旧痕。瓦片整齐,石板路平整,阳光斜斜地打在墙上,明暗交错。这扇门看过多少人来人往?又送走过多少背影?它不言,却什么都记得。</p> <p class="ql-block">一位男子从木屋里走出,门上“湘省合作社总局”的牌匾在阳光下泛着光,旁边红旗招展。他脚步稳健,像是刚从一段历史中走出来。石板路延伸向远处,仿佛在说:过去从未离开,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石板街两旁,屋檐高翘,雕刻精美。红旗下方,白色图案若隐若现,像是某种暗语,又像是一段密码。远处的旗帜在风中轻扬,阳光洒满整条街,树影斑驳。这里没有呐喊,却处处是回声;没有烽火,却处处是热血。</p> <p class="ql-block">“出则悌”三字高悬门上,两侧红饰随风轻摆。白墙灰瓦,远处屋舍连绵,晴空下,一切显得宁静而庄重。这不只是建筑,更像是一种提醒:无论走多远,有些道理,始终要记得。</p> <p class="ql-block">“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牌匾高悬,对联左右:“中国共产党领导”“湘鄂西苏维埃政府”。门楣上的浮雕精美而庄重,仿佛每一道刻痕都在诉说。这里曾是决策之地,是希望升起的地方。如今静谧,却仍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央,大树浓荫如盖,木凳静置树下。四周白墙灰瓦,阳光穿过叶隙,洒下斑驳光影。这里适合沉默,也适合回想。若闭上眼,仿佛能听见当年的会议声、脚步声,还有那些轻声却坚定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小径绿树成荫,通向一座老屋。墙皮斑驳,红灯笼高挂,石栏静立台阶两侧。阳光穿过树叶,洒在门楣上,像是一束追光,照亮了来路,也照亮了去处。</p> <p class="ql-block">她站在木屋前,深色外套,蓝牛仔裤,手里拎着一个蓝袋子,面带微笑。屋檐雕刻精美,红灯笼映着她的脸。她没说话,可那笑容里,有一种与历史和解的温柔——原来,我们与过去,也可以这样平静地相遇。</p> <p class="ql-block">“渔港古桥”四个金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木桥横跨道路,白灯笼轻摇。桥下行人车辆往来,桥上却仿佛静止。它不只是一座桥,更像是连接两个时空的渡口——一边是烟火人间,一边是烽火岁月。</p> <p class="ql-block">石柱撑起的廊桥古朴宁静,红灯笼高挂,桥下流水潺潺。两岸绿树成荫,远处低屋错落。站在这里,风从河面吹来,带着水汽和旧事的气息。桥不长,却仿佛走过了几十年。</p> <p class="ql-block">亭子立在池塘中央,垂柳拂水,石墙静默。木质栏杆旁,树桩静卧,像是被遗忘的守望者。这里没有标语,没有口号,却有一种更深的宁静——那是历史沉淀后的从容。</p> <p class="ql-block">木廊桥横跨小河,柳枝轻拂,桥那头是飞檐翘角的亭子。远处绿树成荫,近处水波不兴。走在这桥上,脚步不自觉地放轻,仿佛怕惊扰了水中的倒影,也怕惊醒了沉睡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木梯通向二楼,横梁上刻着“公元2018改造”几个字。阳光从格栅窗斜照进来,照亮了阶梯,也照亮了岁月的痕迹。改造的是建筑,不变的是记忆——每一道木纹,都记得曾经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屋内木梁交错,雕刻精美,圆形装饰孔透着光。瓦顶遮风挡雨,窗外交替着光影与绿意。阳光洒进来,给老屋添了一丝暖意。这里没有喧嚣,只有结构的坚固与时光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石板街两旁,灰瓦屋顶,行人缓步。木栏雕花繁复,窗棂透出旧时光影。这里的生活慢,却踏实;不热闹,却有温度。走在这条街上,像走在一段被温柔保存的岁月里。</p> <p class="ql-block">从屋内望出去,木栏窗格精致,窗外绿意隐约。木梁柱上的花纹细腻,阳光穿过,照亮了尘埃,也照亮了记忆。这扇窗,看过多少晨昏,又听过多少低语?</p> <p class="ql-block">古街上,“三来药”黄旗在风中轻扬。行人稀少,远处彩旗飘动。木屋石路,皆有年岁。这旗子虽旧,却像一味药,治的是遗忘的病。</p> <p class="ql-block">石板路两旁,木屋林立,招牌旗帜随风轻摆。几人缓步而行,阳光洒满街道。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处处是故事的痕迹——生活本就如此,平凡中藏着永恒。</p> <p class="ql-block">石磨盘铺成的小路,纹理清晰,磨损处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