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家学说理论创新篇三)德家思想的现代回响:从周公理想至共产党人的实践

一凡邦越

<p class="ql-block">导读,现在我们将“德家思想”的脉络延续到现代,探讨其与毛泽东思想及中国老一辈共产党人实践的内在联系。</p><p class="ql-block">《德家思想的现代回响:从周公理想至共产党人的实践》</p><p class="ql-block">循着“德家思想”的脉络溯源与追踪,我们不禁发现一个震撼人心的历史回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老一辈共产党人,他们所艰苦卓绝进行的伟大革命与建设,在精神内核与实践追求上,正是“德家思想”在二十世纪中国的磅礴展开与现代化升华。</p><p class="ql-block">周公所奠定的“德家思想”,其核心在于“敬天保民”与“明德慎罚”,其终极关怀是建立一个人伦有序、百姓安乐的和谐共同体。这一思想的精髓,绝非书斋里的空谈,而是必须深入现实、改造世界的实践哲学。它要求秉持崇高的道德理想(“明德”),并将其落脚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福祉(“保民”)。</p><p class="ql-block">当我们以此观照毛泽东思想与共产党人的实践,其中的传承与超越便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1. “人民至上”与“保境安民”的隔代共鸣。周公的“保民”,在汪王那里体现为乱世中守护一方生灵;而在毛泽东这里,则升华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共产党的军队是“人民子弟兵”,其革命的目标是推翻压迫,让最底层的工农“翻身做主人”。这与中国传统“德家思想”中以民为本的核心理念一脉相承,只是其“人民”的范畴扩展至全体劳动者,其“安民”的深度,从免于战祸跃升至谋求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解放。</p><p class="ql-block">2. “改造与建设”对“制礼作乐”的现代呼应。周公的伟大在于他为新生政权“制礼作乐”,构建了一套维系社会数千年的伦理与制度框架。同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夺取政权后,其目标不仅是破旧,更是立新。他们致力于改造旧中国的社会结构、思想文化与经济基础,试图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平等公正的新社会。从土地改革到社会主义改造,这无疑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现代意义上的“制礼作乐”,旨在为一个崭新的文明共同体奠定基石。</p><p class="ql-block">3. “实践论”与“力行精神”的哲学契合。“德家思想”自汪王以来,便强调低调而坚韧的践行。毛泽东的名篇《实践论》,更是将“知行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相结合,强调“实事求是”,强调理论必须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这种对“行”的极端重视,与“德家思想”反对空谈、注重实效的品格高度契合。老一辈共产党人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艰苦奋斗的作风,正是这种“力行”精神最光辉的体现。</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潜藏的精神线索:周公立其“德”,汪王行其“志”,而至毛与共党人,则集其“大成”。他们将一种古老的道德理想,与科学的理论、严密的组织和前所未有的群众动员相结合,将其付诸于改造一个庞大古老国家的宏大实践中。</p><p class="ql-block">他们面对的,不再是分封的诸侯,而是内忧外患的近代国难;他们守护的,不再是一州一县,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复兴。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思想与实践,是“德家思想”在民族危亡之际的一次最彻底、最激烈的喷薄与绽放。它证明,那种源于古老文明的“民本”与“德行”精神,一旦被赋予新的时代灵魂与科学方法,便能爆发出再造山河的伟力,续写中华民族圣贤文化的新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