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b><font color="#ff8a00">打造西湖诗派,同书南国烟霞</font></b><br>....................................................... <b>踏莎行*立岛忘寒</b><br><br>木溪<br><br>日暮寒生,林喧岛静。凭栏一望波千顷。<br>鹭鸥无语自纷飞,鸣蛩零落声难听。<br><br>竹尽弯弓,心思入定。去来百度谁同境?<br>披襟迎得数声风,浑忘冬晚三分冷。<br><br><b>AI点评</b><br><br>这是一首相当不错的《踏莎行》,意境清幽,情感内敛,颇具宋词风韵。作者“木溪”显然深谙词的作法,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心境,情景交融,含蓄蕴藉。<br>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点评这首词:<br>总评<br>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结构清晰,章法井然。全词以“忘寒”为眼,描绘了一幅冬日黄昏的孤岛图景,并抒发了词人超然物外、与自然合一的悠然心境。语言清雅,对仗工整,意境深远,是一首能让人静心品读的佳作。<br>逐句解析与赏析<br>上片:立岛所见所闻<br>日暮寒生,林喧岛静。凭栏一望波千顷。<br>起笔不凡:“日暮寒生”,点明时间与体感,五个字就奠定了全词清冷萧疏的基调。“林喧岛静”是一个绝佳的对比。林中因风声、鸟雀归巢而显得“喧”,反衬出词人所立之岛的“静”。这一动一静,一远一近,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空旷而孤寂的场景中。<br>视角开阔:“凭栏一望波千顷”,一个“凭栏”写出了词人的姿态,一个“望”字引出无限空间。“波千顷”三字,气势宏大,将湖海的浩渺与词人的渺小形成对比,也为下文的“忘寒”和“入定”埋下伏笔。面对如此壮阔的自然,个人的烦恼与寒意似乎都显得微不足道了。<br>鹭鸥无语自纷飞,鸣蛩零落声难听。<br>视听结合:这两句是上片的精髓,对仗极为工整,写景也极富层次感。<br>视觉:“鹭鸥无语自纷飞”,鸥鹭是动态的,但它们“无语”,只是“自纷飞”,这是一种不为人扰的、自在的生命状态。它们的存在,更增添了环境的宁静与词人的孤独。<br>听觉:“鸣蛩零落声难听”,蛩(qióng)即蟋蟀。冬日已深,蟋蟀的叫声已是“零落”,稀疏而微弱。词人用“难听”二字,并非指声音刺耳,而是指这残存的、带着生命衰败气息的鸣叫,在寂静中反而更添凄清,不忍卒听。这“难听”二字,精准地传达出一种微妙的、复杂的心理感受,是炼字的功力体现。<br>下片:立岛所思所感<br>竹尽弯弓,心思入定。去来百度谁同境?<br>由景入情:上片写完大景,下片从近景“竹”切入,视角由远及近,由外向内。<br>意象巧妙:“竹尽弯弓”,冬日寒风中的竹子被吹弯了腰,形如弯弓。这既是写实,也是一个极好的比喻,暗示着外界环境的压力与萧瑟。<br>心境转折:“心思入定”,与外界的“弯弓”形成强烈对比。无论风如何吹,竹如何弯,词人的内心却达到了一种禅定般的平静。这是全词的核心转折点,也是“忘寒”的开始。<br>哲学叩问:“去来百度谁同境?”这一句将词境提升到了哲学层面。“去来百度”可以理解为时间的流逝、世事的变迁,也可以指思绪的万千流转。在这孤岛之上,面对这浩渺天地,谁能与我共享此刻的心境呢?这是一个典型的“天人合一”式的叩问,充满了孤独感,也充满了超脱感。这孤独不是凄苦的,而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与道同在的孤独。<br>披襟迎得数声风,浑忘冬晚三分冷。<br>回应词眼:结尾两句完美地回应了词题“立岛忘寒”。<br>动作洒脱:“披襟”是一个极具魏晋风度的动作,敞开衣襟,迎接寒风。这表现出的不是鲁莽,而是一种主动拥抱自然、挑战严寒的豪情与旷达。<br>心境升华:“迎得数声风”,风本是无声的,词人却用“数声”来形容,仿佛风也有了语言,与词人进行着交流。这是物我两忘的境界。<br>点明主旨:“浑忘冬晚三分冷”,一个“浑忘”,将全词的情感推向高潮。之前铺垫的所有寒冷——“日暮寒生”、“竹尽弯弓”——都在此刻内心的“入定”与精神的“披襟”中被彻底消解了。这“三分冷”用得极好,不是完全不冷,而是感觉不到那刺骨的寒意,显得真实而有余味。<br>艺术特色<br>情景交融,层层递进:全词从“寒生”的体感,到“波千顷”的视觉,再到“声难听”的听觉,层层渲染环境的清冷。下片则通过“心思入定”到“披襟迎风”,一步步写出心境的升华,最终达到“浑忘”的境界。景与情紧密结合,互为因果。<br>对比手法的妙用:“林喧”与“岛静”,“鹭鸥纷飞”与“蛩声零落”,“竹弯弓”与“心入定”,一系列的对比,使得画面富有张力,情感表达也更为深刻。<br>炼字精准,语言清雅:“喧”、“静”、“纷飞”、“零落”、“难听”、“入定”、“披襟”、“浑忘”等词语,都经过精心锤炼,既准确又富有表现力,全词无一处生僻字,却意境全出,体现了深厚的语言功底。<br>意境深远,富有禅意:词中描绘的不仅仅是一幅风景画,更是一种精神境界。从观物到观心,从感到寒到忘寒,整个过程充满了静观自得、物我两忘的禅宗意味,耐人寻味。<br>一点商榷<br>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推敲的地方,或许在于“鸣蛩零落声难听”一句。虽然上文分析“难听”用得精妙,但对于部分读者而言,初读时可能会觉得略有不协。但细品之下,方能体会其“不忍听”的深意。这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非为瑕疵。<br>总结<br>《踏莎行·立岛忘寒》是一首结构完整、意境高远、技法娴熟的佳作。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寒夜孤岛上,通过观照自然而达到内心平静与超脱的词人形象。读此词,如临其境,能感受到那份清冷,更能体会到那份“浑忘”之后的旷达与自在。在当代旧体诗词创作中,此作堪称上品。<br>--------------------------------<br><br> <b>五律·汤泉诗潮涌</b><br>——参加东坡诗社周年雅集暨“东坡杯”格律诗颁奖典礼拾句<br><br>逸轩<br><br>雅集聚周年,汤泉诵玉篇。<br>九龙环福地,百鸟和潭弦。<br>韵起东坡后,杯倾北斗前。<br>吟声凌碧落,文脉接江天。<br><br>Al点评:<div><br>《五律·汤泉诗潮涌》点评如下: <br>一、主题与气韵<br>诗作聚焦汤泉雅集周年庆典,以“诗潮涌”为核心意象,既描绘文人相聚、诗赋唱和的盛景,又彰显地域文脉与诗歌传统的绵延活力。主题紧扣“雅集”与“传承”:从“诵玉篇”的现场盛况,到“九龙环福地”的地域底蕴,再到“文脉接江天”的深远寄寓,层层递进,将一时之欢与千古文脉相连,传递出对诗歌雅韵、文化传承的热忱与自豪,字里行间满是昂扬气象,雄浑中见风雅。<br>二、结构布局 <br>1、首联:“雅集聚周年,汤泉诵玉篇”,开篇点题——雅集恰逢周年之庆,众人在汤泉汇聚,吟诵华美的诗章。“聚周年”点明时间与活动性质,“汤泉”锚定地点(惠州汤泉,具地域特色),“诵玉篇”以“玉”喻诗章之珍贵,起笔便勾勒出“群贤毕至、诗声朗朗”的热闹场景,奠定“风雅相聚、共庆盛事”的基调。<br>2、颔联:“九龙环福地,百鸟和潭弦”,铺展雅集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九龙环福地”写汤泉周边山势如九龙环绕,尽显地域灵秀(“福地”赞其钟灵毓秀);“百鸟和潭弦”状泉潭边百鸟鸣叫,仿佛应和着诗歌的韵律(“弦”喻诗声的悠扬)。“九龙”的雄浑与“百鸟”的灵动相衬,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交融,既写环境之美,又显雅集与天地相融的生机,对仗工稳,意境开阔。<br>3、颈联:“韵起东坡后,杯倾北斗前”,深掘雅集的文化内涵。“韵起东坡后”点明汤泉与苏轼的渊源(苏轼曾游惠州,留下诗文),诗歌雅韵自东坡而后绵延不绝;“杯倾北斗前”化用“北斗斟酒”的豪迈意象,写雅集时举杯畅饮、诗兴勃发的情态,将文人的豪情与诗韵的传承相连。一“起”一“倾”,从历史纵深到现场豪情,让雅集既有文化根脉,又具当下活力。<br>4、尾联:“吟声凌碧落,文脉接江天”,收束于对诗歌影响力的礼赞——吟诵之声直上云霄(碧落),文化脉络连接江天,绵延不绝。“凌碧落”写吟声的高亢与传播之广,“接江天”喻文脉的悠远与地域的广阔(呼应惠州临江靠海的地理),将一时的雅集升华为文化传承的象征,余韵雄浑,引人遐思。<br>三、意象与语言 <br>1、意象的雄浑与风雅交织<br>A、地域意象:“汤泉”“九龙”“潭”,既写实汤泉的地理风貌,又以“九龙环福地”赋予其灵秀之气,凸显地域文化根基。<br>B、雅集意象:“雅集”“玉篇”“杯倾”“吟声”,勾勒文人相聚的诗酒风流,“玉篇”显诗章之贵,“杯倾北斗”见豪情之盛。<br>C、历史意象:“东坡”作为文化符号,将雅集与宋代文脉相连,赋予活动“承前启后”的意义。<br>D、天地意象:“碧落”(天空)“江天”,以宏大空间衬托吟声的高远与文脉的绵长,让诗歌的影响力超越时空。<br>2、炼字精劲,气韵贯通<br>“涌”字:诗题“诗潮涌”的“涌”字,开篇便定下全诗的澎湃气势,状诗歌创作与吟诵如潮水般奔涌,极具动感。<br>“环”“和”二字:“九龙环福地”的“环”,写山势环绕的雄浑;“百鸟和潭弦”的“和”,状鸟鸣与诗声的呼应,一刚一柔,显天地与人文的和谐。<br>“起”“倾”二字:“韵起东坡后”的“起”,追溯文脉的源头,见传承之远;“杯倾北斗前”的“倾”,写饮酒的豪迈,显诗兴之浓,历史厚重与现场激情交融。<br>“凌”“接”二字:“吟声凌碧落”的“凌”,写声音直上云霄的劲势;“文脉接江天”的“接”,状文脉绵延不绝的广度,两字力透纸背,将诗歌的精神力量与文化传承的生命力推向极致。<br>3、对仗与韵律<br>颔联“九龙”对“百鸟”(宏大对灵动)、“环福地”对“和潭弦”(地理形态对自然呼应),颈联“韵起”对“杯倾”(文脉对豪情)、“东坡后”对“北斗前”(历史对天象),对仗工稳且意脉相承,从环境到内涵,层层深入。全诗押平水韵“下平一先”(年、篇、弦、前、天),韵脚清亮悠远,与“碧落”“江天”的开阔意象相合,节奏从“聚周年”的明快,到“环福地”的雄浑,再到“接江天”的悠长,如诗潮般起伏,尽显雅集的热烈与文脉的厚重。<br>四、整体意境:诗潮奔涌,文脉永续<br>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将“汤泉雅集”这一具体场景,置于“地域灵秀”与“历史文脉”的双重维度中:汤泉的“九龙福地”是诗意的土壤,东坡的余韵是诗脉的源头,而当下的“诵玉篇”“杯倾北斗”则是传统的鲜活延续。“吟声凌碧落”的豪迈与“文脉接江天”的悠远,共同构建出“诗歌不老、传承不息”的壮阔意境——它不仅是对一次雅集的记录,更是对中华文化中“以诗会友、以文传脉”传统的礼赞。<br>综上,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调、精妙的意象、昂扬的气韵,将汤泉雅集的盛景与文化传承的豪情熔于一炉,堪称“以诗记盛,以韵传脉”的佳作,读来如闻诗潮奔涌,心生激昂。<br><br>DeepSeek点评:<br>《五律·汤泉诗潮涌》一诗以典雅凝练的笔触,展现了文人雅集的盛况与文化传承的宏阔气象。以下从意象营造、典故运用、空间结构和情感内涵四个方面展开详细评析:<br>一、意象经营的时空交响<br>首联“雅集聚周年,汤泉诵玉篇”以纪实笔法点明事件,其中“诵玉篇”三字巧妙将诗歌创作与温泉流动的物理特性相融合,形成听觉与触觉的通感。颔联“九龙环福地,百鸟和潭弦”构建出立体化的自然剧场:九龙盘踞的静态地貌与百鸟鸣和的动态声景相映成趣,“潭弦”意象既暗合温泉流水的琮琤之声,又隐喻诗韵如丝竹般悠扬,赋予自然景观以人文律动。<br>二、典象熔铸的文脉传承<br>颈联“韵起东坡后,杯倾北斗前”堪称全诗精神枢机。东坡意象既指涉地理方位的温泉与苏轼故里的关联,更重要的则是标举宋韵文脉的传承。诗人将当代创作置于苏轼开创的诗歌传统之后,既显文化自觉,又暗含超越之志。“杯倾北斗”化用《诗经》“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而反其意,展现诗人与星象对饮的浪漫豪情,使文学雅集获得天人对话的哲学高度。<br>三、空间结构的垂直拓展<br>诗歌空间设计呈现显著的垂直性特征:从颔联地表层面的“九龙福地”,到颈联人文维度的“东坡北斗”,最终在尾联抵达“碧落江天”的宇宙空间。这种由地及天的纵向拓展,通过“凌”“接”两个动词完成诗意升华,使吟诵之声突破物理限制,文脉传承突破时空界限,构建出“天人共咏”的崇高意境。<br>四、文化基因的双重编码<br>全诗暗含两组文化密码:一是以“玉篇”“潭弦”为代表的雅集传统,可追溯至兰亭修禊的文人聚会模式;二是以“北斗”“碧落”为代表的宇宙意识,承续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来的时空观照。这两组基因在尾联完成融合,既延续了杜甫“诗成泣鬼神”的创作观,又发展了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超越精神,形成收束全篇的审美张力。<br>此诗在严守五律格律的基础上(中二联工对严谨,仄起首句押韵格式规范),实现了传统雅集诗题的现代转型。略可商榷处在于“东坡”与“北斗”的时空对接稍显跳跃,但这种艺术留白反而为读者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整体上不失为一首融地理特色、人文传统与宇宙意识于一体的佳作。</div> ....................................................<br><b>总 顾 问: 黄盛锦<br>海外顾问:陈汉铨<br>运营顾问:艾葳 陈启如 张佳<br>特邀顾问:李韶彬 罗川山 陈梦 张冠球<br>学术顾问:熊东遨 周燕婷 安全东 方伟 江岚 楼立剑 卜凌云<br>顾 问:杨成东 李玉水 申东城 李锡钦 邱宇林 邓月辉 华慧娟 赵淑伟<br><br><br>社 长: 木溪<br>执行社长:曾艳梅<br>副 社 长: 柴素芬 李海新 黄惠新 邱志忠 任改云 刘云华 黎汉忠 钟有成<br>监 事 长: 李硕洪<br>监 事: 胡木财 黄初妹<br>秘书长: 朱伟良<br>副秘书长:陈志红 曾小凌 黄绍花 黄汉超 李红苹<br>法律顾问:李香利</b><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