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十五五”壮阔蓝图,以改革创新开创未来

Uu

<p class="ql-block">百年变局之下,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一幅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福祉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关键五年,站在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点,我们面临的环境更趋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近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为“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指明了方向。通过学习,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个五年规划将是应对风险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蓝图,是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行动纲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的集中体现。自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我国已接续编制和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这一制度历经70余载风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展现了强大的制度韧性与动态适应能力。五年规划彰显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的战略定力与政策连续性。通过科学规划明确各阶段发展目标、优先领域和政策导向,形成中央、部委、地方协同推进的三级联动机制,确保国家发展战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正是“中国之治”超越西方短期选举政治的显著优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当前,世界变乱交织、动荡加剧,地缘冲突易发多发,大国博弈更加复杂激烈。在“两个大局”深刻演进、内外挑战复杂交织的关键历史节点,“十五五”规划的制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我国将通过“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三个五年的努力,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五五”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也是踏上新征程后党中央着手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改革创新精神犹如一条鲜明的主线,贯穿“十五五”规划始终。面对发生深刻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中国选择的不是收缩和保守,而是以更大的决心和智慧,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内生动力。规划建议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作为独立目标单列,体现了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紧迫性。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多措并举: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攻克芯片制造等领域“卡脖子”技术,布局量子计算、核聚变能、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园区三级转化体系,引导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建设更多科技成果中试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打造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绿色引擎,以“双碳”目标为牵引,加快建设光伏、风电、氢能等新型能源体系,推行绿色制造。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我们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方面,要把发展立足点更多放在做强国内大循环上,统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激发内需潜力。另一方面,要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与水平,稳步推动制度型开放,优化贸易投资结构,加大吸引外资力度,使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高质量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需要各级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建议》部署,扎实做好“十五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作为具体工作者,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十五五”规划不是挂在墙上的蓝图,而是指导我们日常工作的行动指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规划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我们需要将宏观目标分解为具体任务,将战略要求转化为工作举措,在自己的岗位上找到落实规划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同时,我们要积极宣传规划理念,增进社会共识,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十五五”规划实施的生动局面。“十五五”规划如同矗立在时代十字路口的方向标,指引着中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破浪前行。各地干部学习贯彻文章精神,不仅要读原文、悟原理,更要将规划蓝图转化为施工图,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推动各项任务落地生根。规划确定后,就会成为各级政府的行动方针,在每一个项目现场、每一个办事窗口、每一个创新平台上,书写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