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合上那本略显陈旧的《悲惨世界》,书页间似乎还残留着往昔岁月的温度,而书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跌宕的故事,如汹涌潮水般在我心间翻腾。这部由维克多·雨果铸就的文学巨著,宛如一座巍峨的丰碑,穿越一个多世纪的时光,依旧散发着震撼人心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雨果,这位法国文学史上的巨擘,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以其非凡的才华与深邃的思想,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充满贫困、压迫与不公的世界。他出身不凡,父亲是拿破仑麾下的将军,而他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15岁便在法兰西学院的诗艺竞赛中折桂,20岁便出版了第一部诗集。他的笔下,诞生了《巴黎圣母院》《海上劳工》《笑面人》等诸多不朽之作,而《悲惨世界》更是以其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洞察,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故事始于1815年,那是一个寒冷而残酷的年代。主人公冉阿让,一个贫苦的修树枝工人,为了养活姐姐那饥饿的孩子们,无奈之下偷了一块面包。这一块小小的面包,却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将他的人生炸得支离破碎——他被判刑5年。然而,命运似乎并未打算轻易放过他,因多次越狱,他的刑期竟累计增至19年。出狱后的他,带着象征“前科犯”的黄色通行证,如同一只被世界遗弃的孤雁,四处漂泊,备受歧视。仇恨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生根发芽,渐渐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的内心藏着很多谜”,雨果的这句话,仿佛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冉阿让内心那扇紧闭的大门。19年的苦役,没有让他变得温顺,反而让他对社会充满了仇恨。直到那一天,他遇见了米里哀主教。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走投无路的冉阿让被仁慈的米里哀主教收留。然而,他却恩将仇报,偷走了主教的银器。当警察将他抓回时,我以为,等待他的将是更严厉的惩罚,是更深的绝望。可主教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他非但没有指控冉阿让,反而称银器是赠送的,还额外加赠了一对珍贵的银烛台,并对他说:“不要忘记,您用这些银子是为了做一个诚实的人。”那一刻,仿佛有一道光,穿透了冉阿让心中那厚厚的阴霾,照亮了他灵魂深处最黑暗的角落。主教的宽恕与信任,如同一股暖流,流淌进他冰冷的心田,成为他精神救赎的起点。他决心弃恶从善,那一刻的觉醒,不是外在的救赎,而是内在的苏醒,是他灵魂深处的一次重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狱后的冉阿让,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本可以报复社会,将心中的仇恨肆意宣泄;他本可以隐瞒过去,重新开始一段看似平静的生活;他本可以置之不理,对世间的苦难视而不见。然而,他却选择了最难却最光明的那条路——宽恕、坦白、拯救。这让我不禁想起了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所说的:“当我们无法改变处境时,我们就被挑战着改变自己。”选择如何应对苦难,正是人类最后的自由。冉阿让用他的行动,诠释了这种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年后,冉阿让化名马德兰先生,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通过技术创新成为富有的工厂主,并因其乐善好施而被推选为海滨蒙特伊市的市长。他广施仁政,深受爱戴。在他的工厂里,有一位名叫芳汀的女工,她为了养活寄养在客栈老板德纳第夫妇处的私生女珂赛特,饱受磨难。她被迫卖掉头发、牙齿,最后甚至沦为妓女。当芳汀因殴打一个侮辱她的绅士而遭警察沙威逮捕时,正是这位沙威,曾是苦役监的看守,他一直怀疑马德兰市长就是失踪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让。而“马德兰市长”却毫不犹豫地要求释放芳汀,并承诺会照顾她和她的女儿。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此时,一个名叫商马第的老人被误认为是冉阿让而即将受审。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冉阿让不忍他人代己受过,毅然前往法庭承认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从而再次沦为阶下囚。他对芳汀的承诺——照顾她的女儿珂赛特,他用一生来履行。从蒙特勒伊到巴黎,从企业家到隐姓埋名,唯一不变的是对这个承诺的坚守。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战胜苦难从来不是一瞬间的事,而是一生的功课。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提图斯所说:“苦难不是来自发生的事情,而是来自我们对这些事情的判断。”持久地选择正确判断,才是真正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芳汀在震惊与疾病中去世后,冉阿让成功越狱,他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履行对芳汀的承诺,找到并保护她的女儿珂赛特。他从贪婪残忍的德纳第夫妇手中赎回了年仅8岁、备受虐待的小珂赛特,带着她逃到巴黎,隐姓埋名,相依为命。他将全部的爱都倾注在珂赛特身上,给予她温暖与关怀,让她在黑暗的世界中感受到了一丝光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荏苒,十年后,成长为美丽少女的珂赛特在卢森堡公园与年轻激进的共和派青年马吕斯一见钟情。马吕斯因思想激进与保王派的外祖父决裂,生活贫困。与此同时,一直锲而不舍追捕冉阿让的警长沙威也再次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在这场爱与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冉阿让最终超越了个人恩怨,甚至拯救了一直追捕他的沙威。当他选择放走沙威时,他不仅解放了对方,也彻底解放了自己。那一刻,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宽容与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故事的高潮发生在1832年巴黎共和党人起义的街垒战中。马吕斯参加了革命战斗,冉阿让为了珂赛特的幸福,也来到街垒。在这里,他遇到了混入起义队伍做密探的沙威,并获得了处决沙威的权力。然而,冉阿让再次选择了宽恕,他放走了这个一生的死敌。这一举动,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彻底动摇了沙威信奉的“法律至上”的冰冷世界观,导致他内心信仰崩塌,最终投塞纳河自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冉阿让的一生,是不断“死亡”又“重生”的一生。从让·瓦让到马德兰市长,再到割风老人,每一次身份变化,都是一次内在蜕变。他不断地在苦难中挣扎,在挫折中成长,最终完成了道德的升华。马吕斯伤愈后与珂赛特成婚,起初,他因误会而对冉阿让心存芥蒂。但当他最终得知全部真相——尤其是冉阿让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时,他带着珂赛特急忙赶去探望病重的老人。在临终前,冉阿让得到了这对年轻夫妇的完全理解和爱。他在珂赛特的怀抱中安详离世,身边放着那对象征着他灵魂救赎起点的银烛台。他的一生,从仇恨走向宽恕,从黑暗走向光明,用自己的苦难和牺牲,为我们诠释了生命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真正的重生,不是忘记过去,而是转化过去。那些苦役的伤痕没有消失,却变成了理解他人痛苦的窗口;那些被歧视的经历没有抹去,却化为了同情弱者的能力。这让我联想到了曼德拉,他曾说:“生命的伟大不在于永不跌倒,而在于每次跌倒后都能爬起来。”冉阿让正是这样,他在苦难中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来,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一部壮丽的生命史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个看似更加文明却依然充满隐形苦难的时代,我们从《悲惨世界》中能提取出现代人战胜苦难的五大实践智慧:重构叙事,像冉阿让一样,不把自己看作“受害者”,而是“幸存者”和“转化者”;微小坚持,每天一个小选择,积累成生命的根本转向;寻找意义,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要问自己:“这段经历能教会我什么?”;建立联结,向他人的苦难敞开,在帮助他人中治愈自己;保持希望,相信“这也将会过去”,黑夜再长,黎明终会到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雨果通过《悲惨世界》告诉我们: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真正定义我们是谁的,不是遭遇了什么,而是如何回应这些遭遇。冉阿让临终前说:“我不知道那位主教是否对我满意……我已经尽力了。”是啊,他已经尽力了,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爱、正义与救赎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再次合上这本书,心中感慨万千。当你再次面对苦难时,记得冉阿让的故事。生活的真相不在于避开荆棘,而在于带着伤疤,依然坚定地走向远方。因为,在那远方,有希望,有光明,有我们一直追寻的生命的真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