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郑庄村志:烽火岁月里的生命印记与村庄担当

留住记忆留住乡愁

<p class="ql-block">东郑庄村志:烽火岁月里的生命印记与村庄担当</p><p class="ql-block"> 在冀南大地的历史褶皱里,东郑庄村是一处承载着血与火记忆的地标。这片土地上,曾有一群平凡的农民,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以生命为笔,在民族救亡的长卷上留下了属于东郑庄的悲壮注脚。</p><p class="ql-block"> 一、泣血名录:烽火中的生命群像</p><p class="ql-block"> 翻开东郑庄村的历史档案,一组沉重的名录如警钟长鸣。郑喜苍,1938年出生,于城关镇北郑庄殒命;郑富辰、李老五于1937年,分别在苏史张村南、东郄庄村北倒在敌人的屠刀下;郑江的在山西牺牲,李宝宝于贾宋镇吴庄村东喋血,李增印、李田的或因邢台威县地道熏死,或于战火中捐躯……他们中,最年长的生于1937年,最年轻的仅十余岁,职业皆为农民,却在国难当头时,以血肉之躯践行着民族大义。</p><p class="ql-block"> 这些名字背后,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郑发水永别了郑喜苍,李进田先后失去李老五、李金太、李少孔三位亲人,李章锁、李会军、李贵江也各自承受着丧亲之痛,郑仁礼因郑江的牺牲而家破人亡。他们的悲恸,是东郑庄村在战争年代集体创伤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二、土地底色:农耕文明与家国情怀的交织</p><p class="ql-block"> 东郑庄,这片以农耕为底色的土地,养育了世代淳朴的村民。他们本应在田间地头耕耘希望,却被侵略的铁蹄撕碎了宁静。从表格中可见,村民们的职业清一色为“农民”,这意味着土地是他们的根,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但当家园遭劫、民族蒙难时,他们没有退缩——或直接投身战斗,或在后方以另一种方式抗争,最终将生命献给了这片深爱的土地和民族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邢台威县的地道、贾宋镇的村落、山西的战场……这些地理坐标串联起东郑庄村民的抗争轨迹。他们或在本地与敌人周旋,或远走他乡参与更广阔的战斗,每一处“死亡地点”都是他们抗击侵略的战场,彰显着农民群体在民族危亡时刻的觉醒与担当。</p><p class="ql-block"> 三、精神传承:从悲壮历史到奋进今朝</p><p class="ql-block"> 东郑庄村的历史,是一部微型的民族抗战史。那些牺牲的村民,是村庄的英雄,他们的故事不应被遗忘。他们的亲属,在痛失亲人后仍坚守故土,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和平的渴望,熔铸成村庄坚韧的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 如今,硝烟散去,东郑庄村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焕发新生。但那段烽火岁月留下的印记,仍在提醒着后人:珍惜和平,铭记先辈。这些名字,是东郑庄的精神图腾,他们的勇气与牺牲,将永远激励着村庄在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以繁荣昌盛告慰英烈的在天之灵。</p><p class="ql-block"> 东郑庄村志,不仅是对过往苦难的记录,更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在这片曾被鲜血浸染的土地上,英雄的故事将永远流传,成为村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