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莫测的三星堆

LG

三星堆遗址, 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鸭子河南岸,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的蜀文化遗址。是迄今为止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分布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文化遗址。<br><br>“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自上世纪 30 年代三星堆首次发掘以来,便以其颠覆传统认知的文物、自成体系的文明形态,成为华夏考古史上最神秘的 “文化密码”。目前,三星堆发现的 8 个 “祭祀坑” 已出土青铜神树、黄金面具、象牙丛等约两万件文物,每一件都像一把钥匙,既打开了古蜀文明的辉煌篇章,又留下了更多无法解答的谜团。<br><br>三星堆代表了一个失落的古蜀王国,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改写了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 这次去九寨沟,回成都的途中,专程顺访了三星堆,内心感到无比震撼,令我脑洞大开。实话实说,我对那段历史知之甚少,就是一个白丁,来到这里就算是上堂历史课脑补一下。<div><br><div>三星堆的许多展品令人瞠目,高深莫测,难以理解,我真的不敢妄加评论,那都是考古专家和权威学者的事,我只是想把我看到的,拍到的东西展示出来,分享给大家赏阅。<br><br>三星堆博物馆陈列馆有三个展厅,分别为世纪逐梦、巍然王都、天地人神。来前听说三星堆参观的人超多,按常规参观可能会影响到观看和拍摄效果,于是我在开馆前早早到达,第一拨入馆,根据事先做的功课,按图索骥,先把镇馆之宝和重点展品先拍下来,然后再回过头来听讲解,逐一参观,慢慢品味。</div></div> 青铜神树,通高3.96米‌,采用分段铸造、套铸、铆铸等工艺,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树分三层九枝,枝上立神鸟,侧附铜龙,象征“通天”神器,与《山海经》中“建木”或“扶桑”神话相关,是全球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被命名为一号神树,是三星堆博物馆镇馆之宝。 青铜大立人像,高180厘米、通高260.8厘米,重约180公斤,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 金杖,长143厘米,直径2.3厘米,重463克,是用金条捶打成金箔后,再包卷在木杖上的。它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商代金器中最大、最重和表示王权神权的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宝。 青铜纵目面具,通高66厘米,宽138厘米,呈方形,倒八字形刀眉,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夸张,呈柱状外凸达16厘米。它的面部表情狰狞威严,给人一种强烈的神秘感和震撼力。有人认为,纵目面具的形象可能与古蜀人的祖先崇拜有关,也有人猜测它是古蜀人对千里眼、顺风耳的想象和夸张。青铜纵目面具是三星堆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 青铜太阳轮,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其状若车方向盘,共有6件,最大的一件直径85厘米左右。其用途和象征含义一直众说纷纭,有释为车轮的,有释为盾牌饰物的,有释为陈设物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表现太阳崇拜观念的一种装饰器物”。太阳轮精准的五等分圆周,令人拍案叫绝。 陶三足炊器,商代的陶器,为三星堆十大最著名的文物之一。陶三足炊器的三足成鼎立之势,足下可生火加温。容水量很大,可盛水或置物。其独特的造型及硕大的形体极为罕见,一般认为这是古蜀人蒸煮食物的炊器,有人猜测这是四川火锅的沿头,古人在使用三足炊器时也如今天吃火锅一样边煮边吃。 祭山图玉璋,长54.4厘米,宽8.8厘米,基本呈黑色,中间偏上的位置因为焚烧的原因有一些泛白。玉璋两面刻画了非常细的阴刻图案,每一面的图案可以分为上下两组,每组纹饰有小山、牙璋、云气纹和两排小人组成。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玉器线刻绘画,其细阴线与粗阳线结合的技法展现了从符号到叙事的转变,被专家认定为研究中国绘画起源的重要物证。这件玉璋是三星堆里发现的雕刻最精细、内涵最丰富、价值最大的一件玉器。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整件人头像金光熠熠,气度非凡,给人以权威与神圣之感。有学者推测,只有那些地位特别尊崇的王和大巫师才会佩戴金面罩,因为它象征着非凡的身份和至高无上的权力。 青铜龟背网格状器,整体呈长方形,长70厘米、宽40厘米,由青铜铸造的镂空网格与中心玉板组合而成,造型奇特,被称为三星堆祭祀区镇坑之宝。这件器物四角装饰着栩栩如生的龙头,内部镶嵌整块青玉,表面还残留着纺织品痕迹,更令人惊叹的是其复杂的网格结构与连接工艺,有观点认为这些痕迹表明三星堆掌握了 "远超现代" 的焊接技术,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古代文明的落后印象。 以上展品均被视为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国宝级文物,其中有些展品还被国家规定为禁止出境的珍贵文物。 青铜神坛跟青铜神树一样,被誉为三星堆最为神秘的青铜神器之一。考古学家通过残件重建了其大致结构,认为它可能与《山海经》中记载的昆仑台有关,象征着天地之间的通道‌。 青铜神坛顶部 青铜神坛底座 这尊青铜扭头跪坐人像,异常精美、极其罕见。造型十分写实,人物发髻高耸,神情严肃,双手合十举于头部侧上方,像是正在进行一场祭祀仪式。 青铜着裙立人像,高度为87厘米,双臂肌肉线条清晰,腰部纤细,身着勾云纹裹身裙,造型呈现力量感与优雅的视觉冲击。 青铜持璋小人像,双膝跪地,两臂平举,双手握着一把璋。尽管头部残缺,脑袋不知去向,但它只有4.7厘米高,手中的璋却有半个身子那么长。璋是华夏文明中的重要礼器之一,通常用于祭山。青铜持璋小人像正是古蜀人“以璋行祭”的实物例证。 青铜持龙仗立人像,手持龙杖形器,身姿挺拔,虽不及2米多高的大立人,但在三星堆世界中,他已然是地位崇高的大人物。其立姿在三星堆青铜器中独树一帜,象征着其特殊的地位。他头戴一顶别致的高冠,身着华丽的长袍,这一身装扮高贵非凡,与大立人相媲美。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手中所持的龙杖形器,在三星堆博物馆中堪称独一无二,进一步彰显了其独特的地位和尊贵的身份。 青铜兽首冠人像,残高40.2厘米,其作为古代祭祀用具,人像身着对襟法衣,腰间插觹,双臂环抱呈执握玉琮状。兽首冠融合象鼻、耳等特征,冠部饰太阳纹,构成复合型神兽形象。 青铜人身形牌饰,通高46.4厘米,整体呈无头无手人体形态,腿部饰凸弦纹,器身满布两组倒置变形鹳鸟纹,布局精密,专家观点认为其或为古蜀国祭祀场景中悬挂的法器。 青铜人头像,商中期文物,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分为普通的人头像和戴金面罩的人头像,两坑共出土了50多件人头像,包含普通头像、贴金面罩及笄发、辫发等不同类型。 青铜兽面 青铜大鸟头,通高40.3厘米,纵径38.3厘米,横径19.6厘米,是三星堆全部鸟类造型文物中形体最大的一件。出土时,发现其勾喙口缝及眼珠周围皆涂有朱砂。鸟颈部下端有三个圆孔,当作固定之用。此器可能是神庙建筑上的装饰物,也有可能安装于某种物体之上,作为仪仗用途的象征标志。 青铜鸟,残高34厘米、宽19.3厘米,头部铸有弧状冠羽与尖长喙部,颈部及前胸饰鱼鳞状羽纹,腿部外侧可见卷云纹。 鸟足神像,通高2.53米,呈现人身鸟足、头顶尊罍的倒立造型,融合了古蜀文明与夏商青铜礼器特征。 青铜蛇,其体形硕大,蛇身饰有菱形纹和鳞甲,尾部上翘内卷,颈部与腹部装有环钮,推测为悬挂在神圣物体上接受膜拜的祭祀用具。 青铜龙形器,头宽7.7厘米、残高17.5厘米的尺寸比例展现出夸张的造型特征。器物大张其口,通过上下两排圆孔抽象化表现"龙牙",上吻向后勾卷与龙角形成连贯的S形线条,该线条同时构成从眼部延伸至角端的独特造型,耳郭宽大。 青铜虎头龙身像,造型独特,采用虎首龙身的融合设计,头戴双角、口衔刃状物,表面施有金底虎斑纹与朱砂彩绘。 青铜虎形兽,虎身呈肥硕的圆圈形,四足立于圆形圈座上,昂首竖尾、呲牙咧嘴,造型威猛,推测原为古蜀国神庙陈设重器。 青铜神兽,长28.5厘米、高26.4厘米、宽23厘米。整件器物呈昂首挺胸、四肢蹲伏于地,四肢部分虽已缺失,双耳和尾部也有残损,却依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 青铜罍,通高35.4厘米,口径20.3厘米,肩径26.3厘米,首次发现的储藏容器,内含上百件玉珠、玉片及海贝,推测用于储藏贵重物品,器物带有明显的中原商文化特征,彻底粉碎了三星堆是外星文明和夏商之前的文明之说。 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许多与黄金有关的器物。<div><br></div><div>金面罩,残高11.3厘米,残宽21.5厘米 用金箔在铜头像上捶拓而成。</div> 金鸟形饰,非常薄,仅有0.007~0.012厘米,差不多是一张A4纸的厚度,这是迄今为止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唯一一件鸟形金饰片。<br> 三星堆文明最有名的当属青铜器,但遗址中还有很多极有价值的玉石器和陶器,也十分的引人注目。 玉石壁 玉璋 参观完三星堆博物馆,我最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是,如此辉煌的三星堆文明,竟然没发现任何文字的痕迹,那么所有器物造型的目的、信仰体系、以及为何突然消失,至今都还是巨大的历史谜团,充满了神秘色彩。但我们相信,随着三星堆遗址的继续发掘,将会有更多掩埋地下的文物展示在世人面前,现代科学研究也会理清脉络,给出一个明确答案,让人们进一步看到博大精深的古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