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汋•韵芳华艺术素养文化中心文学拓展来啦!专为孩子们打开超有趣的文学大门~ 我们不用枯燥讲解,而是用Ai动画,情境演绎解锁古文诗歌魔力!让孩子和古今佳作快乐碰面,跟文人墨客“隔空聊天”,在文字里发现乐趣、感受温度~ 还能鼓励孩子们写下生活趣事、心中奇思,用笔墨表达自我!在汋•韵芳华艺术素养中心,文学是玩伴、是养分,陪孩子们在书香里涨见识、养气质,越读越上瘾~</p> <p class="ql-block"> 《马说》</p><p class="ql-block">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p><p class="ql-block">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p><p class="ql-block">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p> <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p><p class="ql-block"> (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p> <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议论文,以“千里马”喻人才,“伯乐”喻识才者,借物抒怀,针砭时弊。</p><p class="ql-block">全文分三层递进:开篇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核心观点,直言千里马因伯乐稀缺而“骈死于槽枥”,暗讽当世统治者不擅用人;继而以“一食或尽粟一石”写千里马之才,却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导致“才美不外见”,揭露人才被埋没的制度性困境;末段借“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荒诞场景,以反问“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直指统治者愚昧短视的本质。全篇以寓言式类比勾连现实,语言犀利冷峻,逻辑层层剥茧,既痛陈“人不能尽其才”的社会痼疾,亦彰显作者对清明政治的呼唤。</p> <p class="ql-block">赏析:</p><p class="ql-block">1.主题及内容介绍</p><p class="ql-block">《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描写了“伯乐与千里马”的依存关系,从而体现了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p><p class="ql-block">2.写作手法</p><p class="ql-block">比喻:文中多用比喻,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比喻用法最为突出,作者以千里马代表那些具备卓越才能的人,他们如同千里马般有着非凡的潜力;而伯乐则象征着能够慧眼识珠、发现并重用人才的人。此句通过这一比喻,深刻地指出了现实中人才众多,却缺乏能够赏识和任用他们的人,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与对不识人才者的批判。</p> <p class="ql-block">背景:</p><p class="ql-block">韩愈在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间写下</p><p class="ql-block">《马说》时,正值其初入仕途却困顿不得志的困厄时期。这位心怀天下的文士曾三次向当朝宰辅呈递自荐书信,却始终未得召见,在长安城苦候四十余日,最终连门庭都未能踏入。尽管仕途屡遭冷遇,他仍以“有忧天下之心"自勉,拒绝归隐山林的退路。此后辗转依附于宣武、武宁等藩镇幕府,却始终未获真正施展抱负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p><p class="ql-block">韩愈(han yu)</p><p class="ql-block">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p><p class="ql-block">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p><p class="ql-block">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大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不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