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君临天下</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153791</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每当听见教室里传来孩子的笑声,我总会想起那个改变我教学生命的春天。粉笔轻落,如春种入土。讲台之上,我曾只知传授,不懂倾听;只求规范,忘了笑容。直到遇见你,冯老师,你轻轻说:“语文不是背诵的负担,是孩子心里开出的花。”那一刻,光落心田,我开始学着,把课堂种成一片会笑的园地。教育的起点,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心灵的唤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最初的忐忑仍盘踞心头,是你用一句轻语,为我推开了一扇从未注意的门。当我在教案里反复推敲字词解析,你却问我:“学生笑了吗?”我一怔,低头翻看笔记,竟发现整节课设计里,没有一处写着“互动”或“趣味”。你笑着接过我的教案,用红笔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一课旁画了个小太阳,写下:“这里,可以让学生找‘鲁迅的童年彩蛋’——比如,他说的‘美女蛇’,你觉得是真的吗?让孩子辩论。”我犹豫:“这样会不会太闹?”你摇摇头,拉我坐在你办公桌边,翻开你班学生的作业本,指着一页画满涂鸦的读书笔记说:“你看,这个孩子把寿镜吾先生画成了‘私塾超人’,还配了台词。他记得比谁都牢。”我笑了,你也笑了。第二天,我鼓起勇气试讲,果然,孩子们争着说“美女蛇是梦”“是吓小孩的”,一个平时沉默的女孩甚至站起来模仿长妈妈讲故事的语气。课后,你站在教室门口等我,递来一杯热茶:“听见笑声了吗?那就是心门打开的声音。” 一句点拨,胜过千行教案;一次笑声,打开万重心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课堂的节奏开始由“我讲”转向“他们说”,我才真正触摸到教学的温度。你不仅教我“怎么教”,更教我“为什么教”。你说:“我们教的不是分数,是孩子对世界的好奇。”你鼓励我在晨读时加入诗歌吟唱,课后组织“故事小剧场”,甚至允许学生用漫画写读后感。起初我忐忑,你却说:“不怕乱,怕的是心不动。”你一次次听课,总在评课时先说:“今天,孩子笑了三次,很好。”有一次,我尝试让学生分组表演《皇帝的新装》,课堂热闹得像集市。课后我担心被批评“失控”,你却拍着我的肩说:“你没看见那个总低头的男孩吗?他演骗子时,声音最大。”我心头一震。你翻开听课记录,指着一段:“他有光了。”后来,你带我参加教研活动,当其他老师展示“高效训练法”时,你却放了一段我班学生演课本剧的视频。会后,有老师质疑“太花哨”,你站出来,语气坚定:“如果‘花哨’能让一个孩子爱上语文,那就值得。”那一刻,我站在你身后,仿佛也有了光。真正的教学智慧,在于点燃而非控制,在于相信而非设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我在课堂上看见学生主动举起手,笑着争着表达,我才明白,那粒种子早已生根。如今,我站在讲台,不再只看教案,更看孩子的眼睛。当他们因一个角色扮演而大笑,因一句诗而沉默,我知道,那是你种下的种子,在悄悄发芽。你教我的,不只是方法,是相信:教育最美的样子,是师生一起笑着,走向光。教育的回响,是笑声中长出的热爱,是光与光的彼此照亮。</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