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钱币收藏全解析:从铸造工艺到年代断代的资深玩家经验之谈

袁伦成

<p class="ql-block">四,钱币的"出身证明":生坑、熟坑与传世品的鉴别</p><p class="ql-block"> 三年前在东北伊春收得一批一位老藏家转给的窖藏钱币,让我对"坑口"有了全新认识。满满一陶罐五十多枚北宋钱币,刚拿出来时浑身都是绿色的铜锈,有些甚至结成了钱坨,这就是典型的"生坑"钱。但同样是生坑,北方干坑和南方湿坑的锈色完全不同,北方坑口(因气候干燥,土中水份稀少)的锈色多呈灰白色或坟墓灰,结构疏松;南方坑口则多为翠绿色,锈层坚硬。</p><p class="ql-block"> 1.生坑钱的锈色是时间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铜钱、铜元其材质都是属于铜元素,常见的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通常在常温下是不会生锈,加入在水分、氧气、泥土的等物质的作用之下,也要有几十年的、甚至百年作用的时间方可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及碳酸铜等等,通常古钱币表面所生成的氧化铜因为长时期的埋藏条件下的不同,形成的颗粒状大小不同,及颜色大不相同,有黄、红、绿、蓝、黑、褐,橙红、鲜红、深棕色以及其他不同的等多种颜色交织,行内称为"五彩锈",行业类俗称“枣皮色”及“栗子壳”等别称,这种锈色是人工无法复制的。</p><p class="ql-block"> 通常古钱币的入土时间越久,锈层越相对基层厚,形成的颗粒状异常的坚硬,任何你如何的长期放在水中浸泡,也绝对不会脱落,行话说真品的锈层是"入骨"的,实际是已经和钱体紧密结合为一体,用刀刮会呈粉末状脱落;而假锈则是"浮"在表面,非常容易脱落,可以用牙签或其他器具随意刮下来,锈呈片状。</p><p class="ql-block"> 我见过最逼真的假生坑钱,是用真钱埋在地下,浇以尿液,埋入木碳等酸性物质,两年再挖出来的。 但这种锈色单一,没有层次感。</p><p class="ql-block"> 2.熟坑钱是指生坑钱出土后经过长期盘玩,锈色逐渐脱落,露出铜质本身。</p><p class="ql-block"> 这种钱币表面会形成一层温润的包浆,色泽柔和。但要注意区分自然熟坑和人工去锈的区别,自然熟坑的锈色脱落是不均匀的,常会留下"锈根";而人工去锈则会在钱体表面留下划痕,尤其是在文字凹槽处。我通常用棉签蘸少量酒精擦拭,如果是人工去锈,棉签上会留下绿色痕迹,真品熟坑则不会。</p><p class="ql-block"> 传世品是指从未入土,一直在民间流传的钱币。这种钱币没有锈色,但会形成独特的"传世包浆",呈深褐色或黑色,表面有自然的磨损痕迹。清代的一些大钱常有传世品,像咸丰重宝当五十就很常见。但要注意,现在有造假者将新铸币用棉布反复摩擦,做出假传世包浆,这种假包浆色泽单调,没有真品那种"温润如玉"的质感。</p><p class="ql-block">3.民间流传着许多假币作旧作伪锈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总结起来,常见有三种:</p><p class="ql-block"> 一是伪造古钱币绿锈。常见的方法有六种:</p><p class="ql-block">①将假古币放入醋酸种,埋入地下速成。</p><p class="ql-block">②将其伪造的钱币埋入土中,两三年以后取出来,其满身均为绿锈。</p><p class="ql-block">③将伪造的钱币放入氯化氨、锡绿(硫酸铜)、醋的混合液体中,然后用胶水调以绿颜色的粉末涂在钱上。</p><p class="ql-block">④用松香调成绿色粉末,涂在伪钱币上。</p><p class="ql-block">⑤用绿色瓷漆涂抹在伪造钱币上,时间一年左右,瓷漆干燥以后就会变成伪硬锈绿。</p><p class="ql-block">⑥在伪造钱币上粘真正的绿铜锈。</p><p class="ql-block"> 二是伪造古钱币红锈。</p><p class="ql-block"> 常见有四种方法:</p><p class="ql-block"> ①用火烧,然后浸入冷水中。②在放入盐酸或者醋酸中浸入,埋入土中以后,经过一年时间左右,在挖出来,便有了常见的红、绿锈色。③用胶水或松香调试红、绿色粉末状涂抹钱币上。④用红色瓷漆及绿色瓷漆调试后涂在伪品。</p><p class="ql-block"> 三伪造传世的古钱币包浆。</p><p class="ql-block"> 那些流传在民间,流传时间很长,又未埋入地下的古钱,其表面往往都有一种非常自然呈釉状的黑褐色氧化膜层,业界通常称这类颜色为“传世古”又名“黑漆古”。</p><p class="ql-block"> 伪造此类颜色的方法有两种:</p><p class="ql-block"> ①将伪币用火煅烧,取出来后迅速冷却,钱的表面便发生黑色,然后在放入衣袋之中,反复的磨擦,日积月累,假钱慢慢的就会变的色泽光亮,与真钱相似。</p><p class="ql-block"> ②将伪币用盐酸和醋酸浸泡几天后,在裹入衣带中,时间久之,表面的色泽会渐渐有了与传世古钱一模一样的光泽。</p><p class="ql-block">五,包浆的奥秘:古钱币表面氧化物的生成与演变</p><p class="ql-block"> 玩钱的人常说"一眼真",这"一眼"看的就是包浆。去年在香港古玩店看到一枚唐代开元通宝,店主说是传世品,但我上手一看包浆就知道有问题。真品传世包浆应该是温润的黑色,而那枚钱的包浆发灰,表面还有一层贼光,明显是用鞋油做旧的。</p><p class="ql-block"> 1.包浆的本质是金属的氧化层。</p><p class="ql-block"> 铜币在不同环境下会形成不同的氧化物:在干燥环境中,主要形成红色的氧化亚铜;在潮湿环境中,则会形成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在含硫环境中,会形成黑色的硫化铜。这些氧化物的组合,就构成了钱币的包浆。我收藏的那枚宋代靖康通宝,因为出土于山西的煤矿区,表面形成了罕见的蓝色硫化铜包浆,这种包浆在同类钱币中只出现过不到十例。</p><p class="ql-block"> 2.包浆的状态分类</p><p class="ql-block"> 可以分为"薄浆"、"厚浆"和"重浆"。</p><p class="ql-block"> 薄浆多见于传世品,厚度通常不超过0.01mm,用放大镜即可看能看到细密的划痕;厚浆则多见于生坑熟玩品,厚度可达0.1mm,表面光滑温润;重浆则是指锈层较厚的生坑钱,需要特殊处理才能显现钱文。但无论哪种包浆,真品都应该是"活"的,用手触摸会有阻滞感,而假包浆则是"死"的,表面光滑无质感。</p><p class="ql-block"> 3.包浆的色泽演变有明显的时代规律。</p><p class="ql-block"> 先秦钱币因为含锡量高,锈色多呈黑绿色;汉代钱币加入了铅,锈色多为灰白色;唐代钱币铜质纯净,锈色多为翠绿色;宋代钱币含铅量高,锈色多呈灰黑色;明代以后采用黄铜,锈色多为枣红色。掌握这些规律,对断代非常有帮助。</p><p class="ql-block"> 但古钱中表面鎏金的钱币的色泽会由于时间和长期磨损的变化,色泽会有变化,还一定会留下无形状规则的“金斑”。</p><p class="ql-block"> 如用合银(银铜合金)和金银铜合金铸成的钱币,表面的纹理和色泽会更为丰富。</p><p class="ql-block">六,年代断代实战:从文字到工艺的综合判断法</p><p class="ql-block"> 断代是古钱币收藏的核心技能,我总结出"五步法":</p><p class="ql-block"> 一看文字风格,二看形制特征,三看铸造工艺,四看材质锈色,五看钱文内容。</p><p class="ql-block"> 去年帮本地某博物馆鉴定了一批出土钱币,其中一枚看似普通的五铢钱,文字风格接近西汉,但钱体轻薄,边缘有翻砂痕迹,结合出土环境判断,应该是东汉晚期的私铸钱,这种钱币存世量很少,价值其实比普通五铢钱高出几十倍。</p><p class="ql-block"> 1.文字风格是断代的第一要素。</p><p class="ql-block"> 每个时代的钱文都有鲜明特征:秦代的小篆古朴方正;西汉的隶书刚柔并济;唐代的楷书端庄秀丽;宋代的书法多样,徽宗的瘦金体更是独步天下;元代的蒙文钱独具特色;明代的钱文则趋向规整;清代早期钱文刚劲有力,又有几位大书法家加持执笔,挺有大家风范,出了许多名誉品,珍品,晚期则显得呆板。</p><p class="ql-block"> 我见过一枚假的大观通宝,钱文模仿徽宗瘦金体,但笔画转折处过于生硬,没有真品那种"铁划银钩"的韵味。</p><p class="ql-block"> 各大铸钱局铸造的咸丰通宝,元宝,重寶,尤其是寶福局的许多珍品作赝者更多。多数都是币文微细处走样。</p><p class="ql-block"> 如寶福局“咸丰通宝”背满汉文“大清壹佰”,本是价值几百万的珍品,但仿品泛滥,多在“咸”,“豐”,“通”,“清”,</p><p class="ql-block">“百”,满文“福”的细节上与真品的差异露出破绽。</p><p class="ql-block">2.形制特征同样重要。 </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的刀币、布币形制多样;秦代统一为方孔圆钱;汉代五铢钱有"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之分,形制各有不同;唐代开元通宝开创了通宝钱制,影响后世一千多年;宋代钱币形制最为复杂,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多种规格;明代开始出现年号钱,每个皇帝都有专属年号钱;清代钱币则在背面增加了满文,标明铸造局。</p><p class="ql-block"> 3.铸造工艺的演变是断代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战国至隋唐主要采用范铸法;宋代以后盛行翻砂法;清末则出现机制币。这些工艺特征在钱币上留下了不同印记和铸造痕:</p><p class="ql-block"> 范铸钱有范线和浇铸口;翻砂钱有沙孔和毛刺;机制钱压模雕刻纹,辐射状机压纹,边缘规整,文字图案清晰。</p><p class="ql-block"> 我收藏的那枚五代十国时期的"永隆通宝",虽然文字风格接近唐代,但采用的是翻砂工艺,这就说明它的铸造年代应该在唐代之后。</p><p class="ql-block"> 4. 钱文内容往往能提供确切年代信息。</p><p class="ql-block"> 有些钱币会明确铸明年号,如"洪武通宝"、"康熙通宝"等;有些则会铸上国号,如"大夏真兴"、"大齐通宝"等;还有些会铸上纪地、纪值、纪重等信息。但要注意,有些年号钱并非当代所铸,如明代的"大中通宝",虽然是朱元璋称帝前铸造的,但后来明代各朝都有补铸,需要结合其他特征综合判断。</p><p class="ql-block"> 玩古钱币五十多年,我最深的体会是:</p><p class="ql-block"> 每一枚钱币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每一枚钱必然承载有历史信息和时代特征。从铸造工艺到文字风格,从锈色包浆到尺寸重量,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收藏古钱币不仅是收藏文物,更是在守护历史,传承中华文化。</p><p class="ql-block">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初入门者少走弯路,分享收藏文化,艺术和知识,真正领略古钱币收藏的魅力。记住,最好的老师是实践,多上手真品,多比较差异,时间久了自然就能练就"火眼金睛"。</p><p class="ql-block"> 此文仅局限于自己的经验和认知,是许多是失败和吃药后的反省,是长达半世纪的认知,但仍然有缪误之处,欢迎泉家讨论,指正。</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11日撰稿于成都双楠医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