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文脉赓续话传承 诸贤聚首论根魂——濮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座谈会圆满举行</b></p><p class="ql-block"><b> 初冬的濮阳暖意融融,文脉流淌。2023年11月12日,一场汇聚姓氏文化研究界翘楚的座谈会在濮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办公室隆重举行。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老家河南家谱馆馆长魏怀习,老家河南家谱馆办公室主任黄慧子女士,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任华,濮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黄泽岭、刘精忠,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副会长、牛皋学会副会长、濮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高级顾问牛亚丽,家风文化编辑部张素青等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大槐树文化、姓氏文化、家风文化、上古文化、家谱文化、祠堂文化等核心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话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之道。</b></p><p class="ql-block"><b> 濮阳古称帝丘,作为“中华龙乡”与中国古代文明重要发祥地,这里沉淀着五千年的文明密码。从颛顼建都“颛顼之墟”,到黄帝史官仓颉在此始创书契;从舜帝耕耘历山、渔猎雷泽的传说,到昆吾国三百年建都的史迹,这片土地不仅是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交融的核心地带,更是中华姓氏根系延伸的重要源头 。座谈会上,专家们立足濮阳深厚的上古文化底蕴,展开了热烈研讨。刘精忠顾问结合濮阳作为龙文化发源地的特质,提出“上古文化是姓氏文化的根脉所在,追溯姓氏源流必须扎根地域文明土壤”的观点,引发共鸣。黄泽岭会长则从濮阳历史上的移民迁徙脉络切入,阐述了本地文化与大槐树移民文化的交融互鉴,强调“无论是颛顼后裔的播迁,还是明清大槐树移民的迁徙,都是中华姓氏血脉延续的重要篇章”。</b></p><p class="ql-block"><b> 家谱文化作为连接宗亲、传承文脉的重要载体,成为本次座谈会的核心议题之一。魏怀习馆长深耕家谱编修多年,他结合老家河南家谱馆的实践经验,详解了“盛世修谱”的时代意义:“家谱作为与国史、地志并称的三大文献,不仅是寻根留本、清缘备查的家族档案,更是增知育人、血肉联情的精神纽带。”他提出,现代家谱编修应兼顾传统体例与时代特色,既要保留世系源流、家训族规等核心内容,也要融入当代族人的时代事迹,让家谱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黄慧子女士则从资料收集、体例编排等实操层面,分享了家谱编修中的经验技巧,强调“编修家谱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对家族精神的提炼与传承”。</b></p><p class="ql-block"><b> 在姓氏文化与家风、祠堂文化的关联探讨中,任华副会长指出:“姓氏是文化的符号,祠堂是精神的殿堂,家风是传承的内核。三者相互支撑,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牛亚丽会长结合自己走访全国各地牛氏家族聚集地,参加牛氏文化活动多次暨濮阳市姓氏文化研究的实践成果,介绍了本地通过修缮祠堂、整理家训、举办宗亲联谊活动等方式,活化传承传统文化的有益探索。张素青女士则从家风文化传播的角度提出建议,认为应让优秀家风融入现代生活,通过故事化、年轻化的表达,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生机。</b></p><p class="ql-block"><b> 此次座谈会既是思想的碰撞,更是合作的契机。专家们一致认为,河南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汉族人口的“祖宗省”,不仅孕育了占汉族总人口百分之八十五的姓氏,更承载着亿万中华儿女的精神乡愁。大槐树文化与河南姓氏文化同属中华移民文化与根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深度合作,将为家谱编修事业注入更强动力,为传统文化传承搭建更广阔平台。</b></p><p class="ql-block"><b> 座谈尾声,全体专家共同寄语:愿以此次相聚为起点,深化省际与城际间的文化合作,持续深耕姓氏、家谱、家风等传统文化领域,让千年文脉在当代赓续绵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为民族复兴提供不竭的文化滋养。</b></p><p class="ql-block"><b> 牛亚丽 于洛阳 2025.11.12</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