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钱币收藏全解析:从铸造工艺到年代断代的资深玩家经验之谈

袁伦成

<p class="ql-block"><b>一,古钱币收藏的核心要素:从尺寸到材质的鉴别要点</b></p><p class="ql-block"> 玩古钱币五十多年,经手过数千多枚钱币,我发现新手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只看文字不看细节。其实一枚钱币的几何尺寸和物理状态,往往藏着最关键的真伪密码。就像去年在潘家园遇到的那枚崇宁通宝,卖家说是母钱,我上手一量直径才34mm,正常崇宁母钱至少要36mm以上,再看边道的打磨痕迹,立刻就判断是普通子钱改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尺寸数据是钱币的身份证。</p><p class="ql-block">以清代钱币为例,雕母钱直径通常比普通流通币大2-3mm,厚度也要厚出0.5-1mm。康熙通宝的小平钱标准直径是27mm,超过28mm就算大样,价格能差十倍。但记住,不同朝代的"小平钱"标准完全不同,唐代开元通宝小平钱直径普遍在24-25mm,而明代永乐通宝小平钱则多在25-26mm,这些数据需要像背乘法表一样烂熟于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物理状态的观察更考验功力。</p><p class="ql-block">真品钱币经过长期流通,边缘会形成自然的"滚边",文字棱角会有圆润的磨损,但这种磨损是均匀的。现在高仿币也会做旧,但人工打磨的痕迹很生硬,放大镜下能看到平行的摩擦痕。我见过最逼真的假币,是用真钱翻铸后再经机器滚边处理,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它的磨损仅集中在高凸部位,而真品的磨损是"有轻有重,深浅不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冶金材质的鉴别需要结合时代特征。</p><p class="ql-block">先秦时期多用青铜,含锡量高,质地坚硬,敲击声清脆;汉代五铢钱开始加入铅,声音变得沉闷。唐代开元通宝首创"通宝"钱制,铜质纯净,色泽呈浅红色;宋代钱币因为大量铸造,铜质较杂,常见"夹锡钱",并含有微铁,用磁铁一试就能分辨。明代嘉靖以后采用锌黄铜,钱币颜色金黄,这是区分明前期钱币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b>二,铸造工艺解密:钱范、翻沙,失蜡法与机器铸造的技术密码</b></p><p class="ql-block">去年在上海博物馆看到的那组战国钱范,让我想起刚入行时的一个笑话。当时花八百块买了个"战国方足布",以为是范铸真品,后来才知道那是翻沙铸的仿品。现在回想,其实两种工艺的区别很明显:范铸钱币的钱体边缘会有"范线",就是两块钱范合模时难以避免的缝隙留下的痕迹,而翻沙铸币则没有这种直线状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细小的凸起的沙粒或气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钱范铸造是中国最早的铸钱技术,从商周一直用到隋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典型的是汉代五铢钱,用铜范或泥范一次铸造一枚或数十枚。这种工艺的特点是钱币文字笔画深峻,边缘有明显的浇铸口痕迹和"范线"。我收藏的一枚王莽货泉铜范,上面还能看到清晰的榫卯结构,这是为了让两块范精准合在一起。不过范铸法效率低,到了唐代就逐渐被翻沙法取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翻沙铸造的关键是"母钱印模"。</p><p class="ql-block"> 先用木雕或铜铸做出母钱,再把母钱嵌入型砂中形成钱腔,然后合箱浇铸。这种工艺从宋代一直用到清末,优点是可以批量生产。但翻沙铸币有个致命缺点:每次印模都会造成细节损失。所以真正的雕母钱绝不会直接用于翻沙,而是要先翻铸出母钱,母钱再翻铸子钱。我那枚咸丰重宝当十雕母,钱文笔画如刀削般锋利,地章上能看到手工雕刻的痕迹,这是翻沙工艺绝对做不出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失蜡法:被忽视的精密铸造工艺。</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种比范铸更精密的铸造技术,却常被收藏者忽略。2018年我在苏州鉴定过一枚王莽货泉,钱体轻薄如纸却异常坚韧,悬针篆文字细如发丝却笔画完整,当时就判断是失蜡法铸造。后来送专业机构检测,果然发现钱体内部有蜡模残留的有机成分。这种工艺在古代多用于铸造高等级,精度可以精密到发丝的钱币和特殊纪念币,存世量比普通范铸币少得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失蜡法的工艺流程极为复杂。首先用蜂蜡、松香和牛油按6:3:1的比例混合加热制成蜡料,雕刻成钱币原型,这就是"蜡模制作";然后在蜡模表面反复涂敷由细石英砂和黏土组成的耐火材料,每层都要阴干后再涂下一层,直到形成5-10毫米厚的外壳,这一步叫"涂敷耐火材料";接着将泥范放入窑中烘烤至800℃,使蜡模完全熔化成液体流出,同时让泥范硬化定型,即"烘烤脱蜡";待泥范冷却至600℃左右时,从浇口浇注熔化的金属液,这就是"浇注金属液";最后敲碎泥范,切除浇注系统,打磨修整表面,一枚失蜡法钱币才算完成。整个过程需要20多道工序,耗时至少两周。</p><p class="ql-block">这种工艺的三大特征堪称古代的3D打印技术。一是"无范线高精度",因为是整体铸型,钱币表面没有合范留下的线条,文字图案精度可达0.1毫米,我收藏的那枚清末福禄寿三星镂空花钱,镂空孔洞最小处仅0.5毫米,却完全贯通;二是"复杂纹饰适应性",能铸造任意扭曲的透空纹饰,不受分范脱模限制,像宋代徽宗时期的美制钱币,有些钱文笔画呈圆弧状穿插,只有失蜡法才能实现;三是"单件定制性",每个蜡模都是手工雕刻,理论上可以做到"一模一器",还能将手工雕刻的刻痕像机器冷模压一样清晰地转移到物体上,这也是为什么采用“失蜡法”的钱币往往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失蜡法的应用比我们想象的更广泛。除了王莽货泉,近年考古发现西汉早期的"白金三品"也采用了失蜡法;宋代《天工开物》中明确记载了"宣和通宝"的"美制"版用"蜡模法"铸造;清末的宫廷纪念币如"慈禧六十大寿"花钱,更是将失蜡法推向巅峰,我见过一枚直径达7厘米的"福禄寿三星"镂空花钱,通体透雕三层纹饰,却找不到任何合模痕迹。不过要注意,失蜡法铸造的钱币并非都价值连城,关键要看是否属于官方铸造,民间私铸的失蜡法花钱价格可能只有官铸品的十分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目前可以见到的存世的古铜币中,以辽铸祭祀用俊美的大型钱币采用“失蜡法”铸造为最多。有泉友微观研究过这种铸造法的产品的纹理,原雕刻模上的横刻纹被清晰地转移在钱币表面。</p><p class="ql-block">失蜡法与翻沙法相比,两种工艺简直是"精密仪器"与"批量生产"的区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成本上,失蜡法是翻沙法的5-8倍,光是蜡模制作就需要熟练工匠花费3-5天;精度方面,失蜡法能达到0.1毫米级,而翻沙法通常只能做到0.5毫米;适用场景上,失蜡法适合铸造高价值、复杂纹饰的钱币,如母钱、宫钱、纪念币等,产量通常不超过百枚;翻沙法则适合普通流通币的批量生产,一个母钱就能翻铸上千枚子钱。打个比方,失蜡法就像手工定制西装,翻沙法则是成衣流水线,各有各的价值和用途。冷压机铸是清末,民初才出现的技术,机制币的特征非常明显。边缘会有规整的马齿纹,文字图案高度统一,没有铸造缺陷。像光绪元宝的铜元,就是典型的机制币,用放大镜看能发现币面有机器压制的同心圆纹路。但要注意,现在有高仿者用真机制币做模,再用翻沙法铸造假币,这种假币虽然有马齿纹,但边缘会有沙孔,重量也比真品轻5%-1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钱币等级体系:从雕母到流通币的层级关系</b></p><p class="ql-block">很多新手搞不清雕母、母钱、子钱的区别,其实这就像工业生产中的模具体系。去年帮朋友鉴定一枚同治通宝,他非说是母钱,我告诉他:"真正的雕母钱全国也没几枚,博物馆都少见,你这枚最多算个样钱。"</p><p class="ql-block"> 雕母钱是钱币生产的源头,用象牙、玉石或精铜手工雕刻而成。清代雕母钱最具代表性,钱文都是书法名家书写后由工匠雕刻,所以每一枚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我2010年在嘉德拍卖会上见过一枚乾隆通宝雕母,当时成交价是120万,那钱文的笔触、地章的平整程度,简直像用现代3D打印出来的一样精准。但手工雕刻的特征依然明显,在放大镜下能看到笔画根部有细微的雕刻刀痕,这是任何机器都模仿不了的。</p><p class="ql-block"> 母钱是由雕母翻铸而成样钱,用于批量生产子钱。母钱的文字清晰度比子钱高,但比雕母稍逊,边缘经过精心打磨,没有浇铸口。明代以前的母钱存世极少,清代母钱相对多见,但也要注意区分"部颁母钱"和"地方母钱"。部颁母钱由中央户部铸造,工艺精美;地方母钱则工艺粗糙,文字常有变形。我收藏的那枚康熙通宝满汉"浙"母钱,就是典型的地方母钱,虽然也是母钱,但价格比部颁母钱差了近百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子钱就是我们常见的流通币,由母钱翻铸而成。因为翻砂次数不同,子钱的质量也有差异。第一次翻铸的"头炉钱"质地紧密,文字清晰;翻铸多次后,钱文会变得模糊,边缘也会不规整。非行用钱则是个特殊类别,包括样钱、宫钱、赏赐钱等,这些钱币不参与流通,铸造工艺通常比流通币更精美。像我那枚明代“万历通宝”宫钱,直径达42毫米,是普通流通币的两倍大,背面还铸有龙凤图案,这种钱币当时是用于皇宫祭祀的,存世量比母钱还稀少。</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