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秦岭横亘于汉中与关中之间,是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分界线,在自然、人文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秦岭像一道天然屏障,阻挡了北方冷空气的南下和南方暖湿气流的北上。使得汉中地区处于秦岭以南,受南方暖湿气流影响较大,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季相对温和,夏季降水充沛,气候为湿润。</p> <p class="ql-block"> 从汉中到关中,存在五条较为重要的通道,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关键作用,①子午道是古代长安通往汉中、巴蜀的重要通道之一,因南北走向而得名,古人以“子”为北,“午”为南。它从长安出发,向南穿过秦岭,经过今西安市长安区子午镇、宁陕县等地,最终抵达汉中。西汉时期,王莽曾下令修通子午道;三国时期,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谋”,建议率奇兵从子午道直取长安,但未被采纳。②傥骆道是秦岭古道中最快捷也最险峻的一条。它从长安出发,沿骆谷水南下,经今周至县、洋县,穿越秦岭,最终到达汉中。这条道路全程约240公里,是所有蜀道中最短的一条。唐朝时期,傥骆道成为长安与汉中、巴蜀之间的主要交通干线之一,许多官员、文人墨客往来于此。例如,诗人岑参曾有“西掖郎曹出建章,南荒为郡远荆扬。山临鬼谷崎岖路,水忆涔阳寂寞乡。”等诗句描述傥骆道的艰险。③褒斜道是循渭水支流斜水与汉水支流褒水两条河谷而成的一条谷道。它北起眉县斜峪关,经太白县五里坡,南至汉中褒城,全程约235公里。是古代沟通关中与汉中、巴蜀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历史上开凿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一条古道。早在商周时期,褒斜道就已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曾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扩修。楚汉相争时,刘邦经此道前往汉中;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曹魏,也曾多次利用褒斜道。④陈仓道以其北出口陈仓(今宝鸡市陈仓区)而得名。它从陈仓出发,西南行,经散关、凤县、略阳等地,穿越秦岭,到达汉中。这条道路地势相对平缓,是古代较为重要的交通干线之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刘邦在前往汉中时烧毁了栈道,以麻痹项羽;后来韩信又暗中从陈仓道出兵,突袭关中,为刘邦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⑤祁山道虽然主要是连接关中和陇右地区,但也可以通过它间接到达汉中。它从关中出发,向西北经天水、祁山等地,然后折向西南,进入汉中。这条道路相对较为平坦,适合大部队行军和粮草运输在三国时期,是诸葛亮北伐的重要路线之一。诸葛亮多次从祁山道出兵,试图夺取陇右地区,进而威胁关中。</p> <p class="ql-block">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然风光秀丽的城市,汉中因汉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汉”之美称。它是汉王朝的重要发祥地,刘邦曾在此称汉王,为日后建立汉朝奠定了基础。此后,汉中在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发生过许多著名的战役,如诸葛亮北伐等,这些历史事件为汉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汉中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古汉台、拜将坛、武侯祠、张良庙等。古汉台是刘邦在汉中时的行宫遗址,现辟为汉中博物馆,馆内珍藏着大量的历史文物,见证了汉中的悠久历史。武侯祠是纪念诸葛亮的专祠,建筑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 汉中博物馆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东大街26号,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隶属于汉台区文化文物局。汉中博物馆的建筑布局主要依托古汉台原有建筑风格和布局,形成了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园林式风格。古汉台是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时在汉中的行宫,又名七星台,是以人工夯土修建的具有典型秦汉模式的高宫廷台建筑。汉中博物馆的藏品丰富,包括许多珍贵文物。石门十三品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些摩崖石刻分布在古褒斜道褒谷石门隧道及其南北山崖间,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博物馆还收藏有大量的汉中历史文化中的珍贵文物,涵盖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旧石器时代、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宋元及明清时期。</p> <p class="ql-block"> 汉中博物馆的特色展览丰富多样,充分展示了汉中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石门十三品陈列是汉中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陈列着分布在古褒斜道褒谷石门隧道及其南北山崖间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早于唐宋时期就极负盛名,是历代考古家、书法家所推崇的珍品。其中包括汉代的《石门》、《君开通褒斜道碑》、《玉盆》等摩崖,以及魏晋和南宋时期的摩崖石刻,它们共同展现了汉中地区在书法艺术和历史文化方面的卓越成就。</p> <p class="ql-block"> 古汉台,又名七星台,是位于陕西省汉中市中心东大街中段的历史遗址。它占地14000平方米,高八米,四周以坚石垒砌,固若城堡。台地从南到北,逐渐抬高,依次形成三处院落。整体建筑坐北朝南,符合古代帝王宫廷建制,为人工移土夯成。古汉台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06年,当时刘邦被项羽逼至汉中封王,汉中太守田步在城东南为刘邦建造行宫,即为古汉台初始。宋朝之后,古汉台也是汉中府署的后花园。1958年,在此建立了汉中市博物馆,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以来,古汉台便成为汉中府署官员祭奠和游乐的场所,历代皆有修茸。除台本身外,主要景点还有望江楼、桂荫堂、镜吾池等,修建年代不一。南院还有褒斜古栈道陈列室、石门十三品陈列馆,展示了“石门十三品”等文物及栈道历史资料。其中“石门十三品”是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古汉台中,望江楼的金字匾额由革命前辈、书法家舒同题写,汉中博物馆的标志由启功题写。</p> <p class="ql-block"> 韩信拜将台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时所筑,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最初追随项梁、项羽,但未得到重用。后来他转投刘邦,起初也未受重视而打算离去。经萧何力荐,刘邦决定拜韩信为大将,并专门修筑了拜将台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此后,韩信辅佐刘邦成就帝业。</p> <p class="ql-block"> 石门十三品,又称汉魏十三品,是13件著名摩崖石刻的合称,属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位于汉中博物馆。石门是连接关中平原和汉中平原的褒斜栈道南端的一段隧道,是蜀道的重要部分,系东汉年间所开,后来在隧道两壁及褒河两岸悬崖上凿有大量题咏和记事。1970年因修建石门水库,只得将淹没库区内最受推崇的13件摩崖石刻迁至汉中博物馆。这些石刻作品被誉为“国之瑰宝”,石门十三品在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是汉代以来书和刻两者的最高艺术结晶。其中汉魏时期作品早在唐宋时就负盛名,誉满全国,更为历代考古家、书法家所推崇。石门十三品是研究汉隶的重要实物,在中外书法界和金石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p> <p class="ql-block"> 古汉台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东大街26号,是汉中市博物馆所在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古汉台是公元前206年刘邦被项羽分封为汉王时,在汉中的王府宫廷遗址。刘邦驻汉中发迹而定鼎。</p> <p class="ql-block"> 桂荫堂位于汉中古汉台内,是该区域的主体建筑之一,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处于古汉台较为核心的位置,遵循古汉台整体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与周边的望江楼、镜吾池、洗心亭等建筑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古汉台和谐统一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望江楼是汉中古汉台的标志性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望江楼始建于南宋时期,后历经多次修缮与重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和意义。最初可能用于军事瞭望,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成为文人墨客呤诗作画的雅室。</p> <p class="ql-block"> 古汉台是汉中历史文化的重要景点。古汉台始建于公元前206年,是刘邦在被项羽封为汉王时所建的宫廷遗址。刘邦以此为根据地,厉兵秣马,招贤纳士,为日后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古汉台见证了汉朝基业的开端,承载着汉朝起源的重要历史信息。古汉台高约7米,呈长方形,台体由人工夯筑而成,四周用砖石包砌,显得古朴厚重。这种高台建筑在古代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和象征意义,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的建筑技艺和工程水平。整体建筑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沿中轴线依次分布着望江楼、桂荫堂、镜吾池、洗心亭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 汉中博物馆依托古汉台而建,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汉中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当时在古汉台的基础上筹备成立了汉中市博物馆。古汉台本身历史久远,是刘邦称汉王时的宫廷遗址,为博物馆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底蕴。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如今它已成为展示汉中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馆内藏品丰富,现有文物上溯远古,下至近代,这里最显眼的藏品当属石门十三品。</p> <p class="ql-block"> 汉中莲花公园是当地一处颇受欢迎的休闲场所,以下从基本概况、园内景观、游玩体验等方面为你详细介绍:汉中莲花公园位于汉中市,旨在为市民和游客打造一个集休闲、娱乐、观赏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p> <p class="ql-block"> 汉张良侯祠,也叫张良庙,是为纪念西汉时期著名的谋士张良而建,它坐落于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紫柏山脚下,紫柏山是秦岭主峰太白山支脉,山清水秀,环境清幽,为张良庙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宁静的氛围。张良庙始建于东汉末年,是由当时的汉中王张鲁为纪念张良所建。</p> <p class="ql-block"> 汉中阳平关遗址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古战场遗址,以下从其基本信息、历史背景、战略地位、现状等方面为你介绍:阳平关遗址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武侯镇莲水村。它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要塞,有“蜀北屏障,秦蜀咽喉”之称。先秦时期阳平关一带就有人类活动,随着时间推移,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冲。秦汉时期其战略地位愈发凸显。在秦末楚汉相争、西汉平定三秦等历史事件中,阳平关所在区域的军事价值开始被重视和利用。三国时期这里发生了众多影响深远的战事,使其声名远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