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杂记(291)→监利历史概述⑤

叮爷爷(长青)

<p class="ql-block">农业经济与水利②</p> <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代,监利、玉沙所属的本县地域,农业生产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唐宋一些统治者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如颁布均田令、选农师、设农官,推行奖励农业生产的政策,还印农书指导、督导农民种田;又招抚流民围湖垦荒,在一定时段内或减、或免一定数量的赋税,这些措施对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使县内农业生产“渐兴盛”。其主要表现是:水稻品种多达20多个,还引进了来自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耕作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开始出现早晚双季稻,麦、稻两作制在我县已很普遍;除桑田外,田头路边,房前屋后,都种满了桑树,农妇们采桑养蚕成副业;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县内普遍使用曲辕犁和耙,龙骨水车(踏车、筒车)也开始用于我县的稻作农田的灌溉和耕作;特别是一些水利设施开始兴建,如高季兴修筑古堤垸以防水患、宋代县令周喻把被洪水冲毁的十多处堤防加高加厚等。</p><p class="ql-block"> 自明代开始,县境内迁入了大批来自江西等外省籍流民、移民,他们圈地围湖,开垦垸田,“田之名垸者星罗棋列”。同时我县开始种棉花,此后棉布成为县民的主要衣料,而新沟、周老、龚场、程集、汪桥、堤头等乡镇所产棉花因绒长、洁白、保暖性好而闻名四方。明末清初,又陆续有流民、移民迁入县境,以至堤垸不断增多。</p><p class="ql-block"> 清朝继承了历朝以农为本的思想,采取各种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由于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本县成为农业经济恢复和发展较快的地区。清代前期,我县农业经济达到了历史最高的水平,农作物粮、棉、油品种多样,耕作技术有了新的进步,产量进一步增加。县内还先后建起了五处预备仓和两处便民仓,多者可储万余石,少者也可储数千石,用来储粮备荒。清同治时本县的堤垸共有491处之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