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解放胶县的入城式</p> <p class="ql-block">解放胶县后,山东一师举行了入城式</p> <p class="ql-block">山东军区领导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山东省与山东军区的干部大合影</p> <p class="ql-block">战士剧社队员在滨海军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部队政委在做战前动员</p> <p class="ql-block">班排举办谈心活动加强团结互助</p> <p class="ql-block">战前操控九二步兵炮示范</p> <p class="ql-block">奔赴战场的部队</p> <p class="ql-block">跑步进入前沿阵地的战士</p> <p class="ql-block">爆破组在行动中</p> <p class="ql-block">机枪手随时准备一跃而起抵近射击</p> <p class="ql-block">随时准备冲上城头</p> <p class="ql-block">攻上城墙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不等爆破的硝烟散去,战士们已经冲了上去。</p> <p class="ql-block">我军的重机枪阵地</p> <p class="ql-block">把重机枪架上屋顶以压制敌军火力</p> <p class="ql-block">雄纠纠开进胶州古城的队伍</p> <p class="ql-block">解放胶县战斗缴获的日伪汽车</p> <p class="ql-block">胶州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胶州烈士陵园抗日烈士刻名墙</p> <p class="ql-block">胶州烈士陵园革命烈士刻名墙</p> <p class="ql-block">静卧的烈士墓碑</p> <p class="ql-block">胶州烈士陵园烈士墓群前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胶州烈士陵园烈士墓群前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胶州烈士陵园的烈士墓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解放胶县 于波</b></p><p class="ql-block"> “高粱红来谷穗黄,日本鬼子投了降,八年抗战胜利了,全国人民得解放……”这是胶城解放后,人们自编的一首歌曲。胶县的人们敲锣打鼓、踩着高跷、扭着秧歌、逐村游行,将胜利的喜讯传遍千家万户。1945年8月,收复胶城的战斗正式打响,山东军区全力向敌人发起反攻,经过5天的奋战,最终拿下了胶城。</p><p class="ql-block"><b>扫清胶县外围日伪军据点</b></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6日,山东军区将部队编为山东解放军野战兵团,共8个师,12个警备旅、2个独立旅,全军27万人,前线部队分为5路向敌人发起反攻。滨海军区部队组成的第二路军,分南北两线作战。其中,北线由山东军区一师同胶济铁路东段的日伪军作战。在胶县居民的积极配合下,前线主力部队对拒不缴械投降的日伪军发起攻击。</p><p class="ql-block"> 18日拂晓,在一师六八六团、滨海十三团和海滨支队收复胶城的进军途中,伪军高柏廉率所部800余人起义,由尹家店据点开往杜村,接受我军整编。其间,在强大的政治、军事攻势下,北线作战部队迫使迟耀东带领伪胶州区自卫七团400多名官兵投诚,重创了日伪军张步云、相铭忱等各部,扫清了胶县外围十余伪据点之敌,做好了攻克胶城的准备。</p><p class="ql-block"><b>隐蔽青纱帐等待攻城</b></p><p class="ql-block"> 盘踞胶城的是投靠日寇、作恶多端的伪山东特务第四旅张鸿飞部。此前,张鸿飞部驻张家屯、铺集一带,当解放军一师逼近时,张鸿飞曾经要求见解放军前线指挥部领导人,并表示愿意接受整编。但是一夜之间,他又变卦了,决定率领部下顽强抵抗。我军则决定对拒绝投降的张鸿飞部予以消灭。</p><p class="ql-block"> 根据前线指挥部的部署,一师六八六团担任主攻,由东门(同德门)、南门(永安门)一带攻城;滨海十三团在西南角并警戒其他敌队增员;滨海支队攻西门,监视火车站方向的日军;一师二团逼近高密城,随时准备支援胶城,而铁路武工队则负责伺机攻占火车站。在8月19日晚,各攻城部队全部逼近外城,隐蔽在青纱帐里,等待着攻城时刻的到来。</p><p class="ql-block"><b>村民当向导逼退敌军</b></p><p class="ql-block"> 11时30分,攻城的战斗正式打响。攻打西门的部队在重机枪的掩护之下,迅速架起云梯向城头攀登。此时,炮声、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连成了一片。在战斗模范王明念、董家顺相继登上城墙后,全队的战士们都冲了上来,在街巷里同日伪军展开了一场肉搏战。此时此刻,六八六团、滨海十三团突破了敌人的防线,从东门和南门攻入到了外城。各路大军呈扇形阵势向内城包抄。</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战斗中,不少村民冒着生命危险为我军当向导:坊子街头理发铺的徐师傅打开窗户让部队通过他家向前挺进,逼着敌人节节败退。很快外城的防线就彻底崩溃了,部队乘胜追击,迅速将内城围困起来。</p><p class="ql-block"><b>爆破手炸城门打胜仗</b></p><p class="ql-block"> 翌日上午,攻打城内战斗开始。滨海支队在内城西门外“同济医院”楼顶用九二式重机枪压住日伪军火力,但因为城墙坚固又高,日伪军凭险顽抗,未能攻破。前线指挥部决定由六八六团二营夜间从城东南方突击攻城。二营九连一排接受爆破任务后,全排指战员争先报名担任爆破突击手。下午6时30分,二营在东门发起攻击,爆破手们在机枪的掩护下,炸开城门飞速突入城内,一边打一边进,在15分钟内打垮了敌人的4次反冲锋。随后,南门在连续爆破后攻破,指战员们从南门一路打到了西门。面对被歼的命运,日伪军有的扮成百姓,有的冒充我军战士,慌不择路,争相逃命,但最终逃不出搜索部队的眼睛。</p><p class="ql-block"> 胶县战斗生俘日军7人,毙俘伪军3000余人,缴获长短枪1000余支、轻重机枪50余挺、汽车12辆、其他资财一宗。至此,胶县全城收复,前敌司令部与滨海地委、专署决定,出布告安民,委任王海亭为胶县县长。</p> <p class="ql-block">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罗荣桓</p> <p class="ql-block">时任山东军区副政委的黎玉</p> <p class="ql-block">时任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的肖华</p> <p class="ql-block">时任山东军区参谋处处长的李作鹏</p> <p class="ql-block">时任滨海军区司令员的陈士榘</p> <p class="ql-block">时任滨海军区政委的刘兴元</p> <p class="ql-block">时任滨海军区政治部主任的赖可可</p> <p class="ql-block">时任山东一师师长的梁兴初</p> <p class="ql-block">时任山东一师政委的梁必业</p> <p class="ql-block">时任山东一师副师长兼参谋长的李梓斌</p> <p class="ql-block">时任滨海十三团团长的江拥辉</p> <p class="ql-block">时任滨海十三团政委的高先贵</p> <p class="ql-block">德国人绘制的胶州古城图(小方框为内城)</p> <p class="ql-block">胶州城简图(小方框为内城)</p> <p class="ql-block">胶县关厢建置开方图(小方框为内城)</p> <p class="ql-block">胶州古城航拍图(小方框为内城)</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胶州古城 田野</b></p><p class="ql-block"><b>地理与历史依据</b></p><p class="ql-block"> 胶州地处胶州湾西北岸,其名称直接关联境内胶水(今胶河)。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水色如胶,故名胶河”,描述河水黏稠如胶的独特色泽。 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首次以“胶州”命名行政区划,治所位于东武(今诸城),此为“胶州”地名之始。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复设胶州于胶西县,该称谓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如今提到胶州,大都想起的是那个盛产优质大白菜的“金胶州”。实际上,在历史上曾有两个胶州,我们现在常常谈起的,是今日之胶州。</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胶州,是在南北朝北魏年间 。当时的胶州治所在东武(即现在的诸城),以胶水命为州名是从这时开始的。可这个胶州只存在了57年,就被隋文帝杨坚改为密州。到了元朝,在胶西县再次设立胶州,这个胶州历经元、明、清三代,不断沿革,才成为今天的胶州。</p><p class="ql-block">第一个胶州年代久远,难寻踪迹,倒是第二个胶州留下了不少古迹。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胶州古城 。</p><p class="ql-block"><b>传说:淹了洪州,立了胶州</b></p><p class="ql-block"> 胶州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约4000年的夏朝,当时就有古人活动遗址,如距今约4300年至3800年的三里河遗址等。西周封国介国,其都城遗址在今胶州城献村。可是,胶州城到底是如何出现的,老百姓一直不解。对胶州湾的来历,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叫“淹了洪州,立了胶州”。</p><p class="ql-block"> 据说,古时胶州湾一带是一片临海的冲积平原,平原上有一座“洪州城”。相传,洪州城东城门在今天的板桥坊,西城门就在冒岛处,南城门在市北湖岛的海上 ,北城门在女姑口。当时,城内生活着二三万人,常年受到洪水和海啸的侵袭。“洪州”之名,也是因为这里经常爆发洪水而得名的。据刘好军在《胶州的传说》中说,当时洪州的知府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官,断案如神,严禁赌博。这天晚上,知府外出巡查,想看看有没有人赌博,发现一家马车店里亮着灯光。知府来到窗户下,轻轻踮起脚跟,用舌头舔破窗户纸往里一看,只见四个鱼头人身的怪物在赌博。知府看罢,没有吱声,带着衙役们急匆匆地回到了衙门。好好的洪州城怎么会有怪物?知府沉思了半天,对衙役们说:“看来 ,咱洪州要遭大难,这里很快就会被大水淹掉。你们快去告诉百姓,马上往城北方向逃命。”</p><p class="ql-block"> 果不其然,人们刚跑出城外不远,瓢泼大雨就浇了下来。人们顶风冒雨,拖儿带女,扶老携幼,在狂风暴雨中继续往北逃窜。这时,海潮伴着洪水向洪州城滚滚而来,眼睁睁地看着洪州沉没下去。正在此刻,有两只蛟龙腾空而起,阻拦着海潮和洪水。忽然,在潮头和洪峰中,站起来四个鱼头人身的怪物,它们一拥而上,向蛟龙扑去。可它们哪里是蛟龙的对手啊。打了几十个回合,四个怪物就败下阵来 ,扎进海里逃走了。两只蛟龙正要追赶,忽见北边的陆地正在慢慢下沉,它们一头扎进水里下到海底,用身子驮住了正在下沉的陆地。</p><p class="ql-block"> 风停雨住,海潮和洪水退后,逃难的人们在蛟龙驮起的陆地上安下身来,重建家园。没过几年,又建起了一座新城。人们不忘蛟龙的救命之恩,给这座新城起名叫“蛟州”,后来叫着叫着就成了“胶州”。洪州被海潮和洪水淹没后,变成了一片大海湾,因这片大海湾靠近胶州,人们便把它叫作“胶州湾”。</p><p class="ql-block"> 后来,便留下“淹了洪州,立了胶州”的说法。</p><p class="ql-block"><b>第一个胶州:“胶州”地名始于北魏</b></p><p class="ql-block"> 胶州城发源于一场洪水是老百姓口耳相传的说法,并没有什么依据。如果查阅文献,我们可以知道,胶州在历史上首次出现是在南北朝的北魏年间。</p><p class="ql-block"> 北魏是北朝的第一个朝代,由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其开国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拓跋珪。南北朝时期,北魏和南方的刘宋对峙,山东被控制在北魏手里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529年)设胶州。另据《增修胶志》引《学古编》载:“初置胶州,领东武、高密、平昌三郡,治东武郡,以胶名州始此。”说明当时的胶州治所在东武(即现在的诸城)。</p><p class="ql-block"> 北魏设置胶州之后,只存在了短短的57年,到了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改为密州。开皇十六年割黔陬县北部在胶、墨两水间设胶西县,隋大业九年(613年)胶西县毁于战火。而密州这个称呼直到北宋时期也在用,因此我们看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写的《密州出猎》实际上跟胶州多少也有点联系。</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在隋唐时期,虽然胶州一度被撤,但是胶州下属的板桥镇却有长足的发展。据胶州市博物馆馆长王磊介绍,唐武德六年(623年)撤销胶西县,其地并入高密县,将高密以东置板桥镇,即板桥镇遗址。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板桥镇的海运和海外贸易逐步发展,高丽和日本的商贾、使臣、僧侣由此到中国,或贸易、或国事往来 、或宗教交流。至宋代,因宋辽对峙,北宋政府禁止海船入登州、莱州,于是,密州板桥镇占据了北方最大海港的优势。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密州板桥镇设置了市舶司,成为当时全国五处市舶司之一,同年以板桥镇置胶西县兼临海军使,开始在此驻军,使板桥镇进入极盛时期。鲁军在《胶州湾的前世今生》中,曾描述其繁华程度,“宋代建都汴梁(今开封),胶州湾是距国都最近的港口,当时以板桥镇为主港是全国5大海港之一 ,也是联系日本、朝鲜半岛的主要港口之一,为接待朝鲜半岛客商,建了‘高丽馆’,十分豪华。”</p><p class="ql-block"><b>第二个胶州:元代复设胶州,建胶州古城</b></p><p class="ql-block">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复设胶州,驻胶西县,辖胶西、高密、即墨三县。历元、明、清三代,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胶州升为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年)全国撤州改县,胶州改为胶县。1987年,撤销胶县,设立胶州市。胶州复设时,为了方便守备,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建造了胶州城,这也就是胶州古城。</p><p class="ql-block"> 胶州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西北岸,胶济铁路近东端南侧,是青岛港连接京沪等重要城市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在交通运输和军事战略上非常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设胶州。历史上元、明、清三代封建王朝统治者为了防守之需,曾经多次对古胶州城进行重修或加固城墙,并形成了内外两城之势。</p><p class="ql-block"> 古胶州城内城位于全城东北角,始建于元顺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明洪武二年重修,城墙改为砖砌,每块城砖重二十余斤,砖缝用石灰搅拌糯米汁那黏合而成。墙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二尺,坚固高大,易守难攻。外城始建于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改为砖砌。城墙周长二十余里,筑有七座城门。</p><p class="ql-block"> 元末,胶州城毁于战火。明洪武二年(1369年),千户袁贞重建胶州城,洪武八年(1375年)再由千户申义以砖石砌城墙。此后的明清两代,胶州城屡遭破坏,但不断被修缮,最终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胶州城分为内城和外城。先说内城,内城在明代就已经修建,据记载,这时的胶州城周长2公里,城墙高约10米,城墙厚约4米。内城有东、西、南三门,东门迎阳门,西门用成门,南门镇海门,皆建有双重飞檐的城门楼。为什么内城没有北门?原来 ,旧时属州县一级的,均没有北门,与胶州相邻的即墨、诸城、高密也没有,不过胶州原来北门的位置上建了北极台,上面还有三间真武庙。</p><p class="ql-block"> 内城为双层门洞,门洞之间的空地呈瓮式,故俗称为“瓮城”。城门高约5米,厚约半尺,以厚木包铁皮而成。内城是州衙所在地,除了官衙机构、官邸、考院和庙宇外,还有少量的民居。</p><p class="ql-block"> 再说外城。外城系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胶州知州张廷扬为防捻军而筑,是随地形而建的,故而城墙的走向有些曲折。外城系夯土所筑,外面包以青砖,周长近15公里。外城有七个城门:东门同德门 、西门镇华门 、南门永安门、北门阜安门,东北、西南方的城门分别是奎光门和顺德门,西南门与西门之间还有一个永顺门。另外,还在城的东西两面皆设有水门,蜿蜒的云溪河和墨水河经水门穿城而过,颇有特色。</p><p class="ql-block"> 青岛大学教授郭泮溪在《胶州古城》一文中介绍说,胶州内城是州衙所在地,除了州衙衙门及其附属机构之外,还有许多官邸、庙宇和考院等高大的建筑,除此之外还有数量不多的民居。胶州内城的街道比较整齐,有东西南北两条交叉的大街,把内城分成四部分。从十字街口向南至镇海门,是一条竖有多座石牌坊的大街。街东有文庙等高大建筑,街西多是官邸和富商的住宅,街北则是历代州署的所在地。十字大街向东直通迎阳门,此大街有四座石牌坊,大街两侧有庙宇、考院、书院、大户宅院、祠堂和店铺等。胶州内城东北部有一段城墙与外城城墙连接。</p><p class="ql-block"> 出了内城,就到了热闹地段了。据胶州当地的老人介绍,内城以外,外城以内最繁华的地方要数用成门外的太平街、山货市街、城隍庙街、打水巷子。有许多内城人在这里做买卖、有照相馆、酒菜馆、杂面店、有书摊、杂货摊、还摆着一些供有钱人租用的人力车。镇海门外也比较热闹,有澡堂、黄酒馆、烧肉铺、小饭店,还有很多小杂货摊。许多内城人到这里摆小摊卖吃卖用,由外城南门永安门进城办事的人多经过此地。迎阳门外的姜行街和金沟崖街一带做小买卖的人也不少。</p><p class="ql-block"> 胶州外城之内的繁华处是商业区,其余则为居民区。到了清代末年,胶州外城以内(含胶州内城)共有200余条大街小巷,云溪河与墨水河上共有20多座桥梁,还有近300家作坊、40多处大小不一的庙宇和多处各具特色的私家园林等。因明清时期的胶州城在山东境内属于繁华的州县城,故有“金胶州”之美称。</p><p class="ql-block"> 民国五年(1916年),胶州古城进行了最后一次补修 ,分段补修坍塌处数丈,并重修城楼及三门角楼铺舍。解放后,胶州古城城墙被拆除。据介绍,胶州现存古城墙遗址位于龙州路正下方,自常州路护城河桥至胶州西路与龙州路交会处。龙州路宽约10米,长约2000米,高于两侧地平面1.5米左右,就是原来老城墙的墙基。</p><p class="ql-block"> 胶州虽然是一个县城,但在明清时期已经相当繁华。青岛没有开埠之前,胶州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四方商贾。因为人流众多,物资富裕,胶州古城里兴建了众多的建筑,除了基本的民宅店铺之外,还有园林、桥梁、庙宇、牌坊等等。人们说胶州古城有“三多”,就是“庙多 、桥多、牌坊多”。</p> <p class="ql-block">走进历史文化名城,凭吊历史探秘古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胶州古城的名胜古迹。</p><p class="ql-block"><b>衙门:整个州署衙门有130间房屋</b></p><p class="ql-block"> 胶州古城内城的西北部分,是历代州署的所在地。州署坐北朝南,胶州人称之为“老衙门”。老衙门当时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可以从照片和文字资料中,一睹它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现存的关于胶州老衙门的照片为清末来胶州传教的瑞典牧师拍摄。在这张照片中,老衙门两旁有一对石狮把门,威风凛凛。走进衙门,首先是胶州州署的照壁,它与大门的正门相对,起着遮蔽和装饰的作用,古时照壁面对正门一面画有一只奇兽,用以震慑官吏勿徇私舞弊、贪赃枉法。至民国初年(1912年)改画成总理遗像和书写总理遗嘱、遗训。</p><p class="ql-block"> 照壁之后就是衙门大门,大门外东设申明亭,西为旌善亭,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建。正门的两侧设一间门房,东间安放一只大衙鼓,用以集散曹吏和击鼓告状鸣冤。在胶州新闻网有一篇文章《胶州古衙门的变迁》,文中称明清时期大门内坊书“天威咫尺”四个大字,是说天威不远。至民国初易写“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进大门沿中甬道北进便是礼仪门,简称仪门,其为官署的第二道门。在仪门的两侧,设有角门,仪门一般不开,当上级官员前来或者进行重大案件公开审理时才会打开。由仪门北进,至大堂前甬道正中便是戒石亭,在戒石亭的东西分别是班房和书吏房的厢房,三班六房是州衙吏役的办事处所,也是吏役的总称。</p><p class="ql-block"> 而位于州署中心位置的便是大堂,门首匾额书“亲民堂”三个大字,此额至民国改为“大礼堂”。大堂是知州办事和审理案件的地方,其制五间,宏伟壮阔,它标志着知州在一州的核心地位。过大堂北进便是二堂,其制也是五间,是知州审理案件时休息和准备的场所。二堂以东的厢房,为库房,以西的厢房为炉房,也称银炉,为官设铸造宝银的机构,兼营银钱业务,操纵一州的金融。二堂以北还有三堂,其制也是五间,是知州接待上级官员、议事和审理机密案件的地方。此外还有书房、东西两院、马房、厨房、狱神庙和监狱等,共计房屋130间。</p><p class="ql-block"> 老衙门经历代知州重修,直到民国时期仍保存完好。解放后,州署拆除改建为胶县人民法院,现为阜安街道办事处。</p><p class="ql-block"><b>园林:胶州有近十处著名私家园林</b></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的胶州曾先后有近十处著名的私家园林,如匡氏嘉树园 、高太傅花园、连家花园 、杨家花园、孙家花园、法氏花园和助息园等,而助息园则是一直到清末尚存在的胶州著名私家园林。助息园旧址位于胶州城西南隅,位于今新建之耶稣教堂和部队招待所,南起岳庙街,北到三官庙,南北长,东西短,部队幼儿园院内至今有部分遗存。</p><p class="ql-block"> 据王葆崇的《重修助息园记》记载,助息园的前身,是清康熙年间官至布政使的胶州名人宋可发(正二品)所建的著名园林——西园。宋可发晚年归故里后,精心营建了一处著名的私家园林,因在其老宅之西,故称之为“西园”。后来,此园被胶州富商王亘买下,改建为别墅花园。到了王亘的孙子王葆崇重修该园后才取名为“助息园”。“助息”是“资助生息”之意,现了王氏家族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家风。</p><p class="ql-block"> 这位王葆崇是个很有性格的官员,青年时就被朝廷赏赐六品官衔。可他生性耿直,厌恶官场习气,于是辞官从京城回到了胶州。此时,祖上留下的花园已经荒废,所谓“昔日繁华地,今为瓦砾场”。于是王葆崇便筹备材料,招聘工匠,对园林进行了修复改建。据青岛大学教授郭泮溪所撰《助息园:胶州的古名园》一文记载,这次修复下了很大工夫,“补植花草竹木,引来溪流活水,修筑颓塌的亭堂廊舍,注重园中的小景观设置,各景区间采用竹木、篱笆、回廊、水流、花墙等间隔的造园手法,使之隔而不断,互相映衬。使这处昔日名园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清末以后,助息园又几经易手。据《增修胶志》记载,王氏败落后光绪四年(1878年),助息园售于邑人王蓝微,后又转入到胶州传教的瑞典传教士浸信会任其斐兄弟和令约翰牧师名下,1913年建为耶稣教堂以及牧师住宅。教堂建筑属瑞典式,雄伟壮观,富异国情调,但在文革时期被拆除。一代名园最终风貌不再。</p><p class="ql-block"><b>桥梁:胶州古城曾百步一桥</b></p><p class="ql-block"> 说完了公、私两家的名胜古迹,我们再来说说胶州古城的“三多”,即“庙多、桥多、牌坊多”。</p><p class="ql-block"> 先说第一多,就是桥多。胶州古城有两条不同的水系流过,云溪河自胶城西北发源,墨水河自河头源入城。在这两条水系的带动下,城内小河流众多,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桥。这些桥有石桥、木桥、板桥,构造都十分简陋,跨度较小,有的桥两边有护栏,有的直接就是一块木板。据说,光云溪、墨水两条河上有名的桥就有数十座,故有“五步三座桥”之说。而胶州古城曾经百步一桥,繁盛一时。</p><p class="ql-block"> 王哲在《古城胶州的桥》一文中,对这些桥的布局有很好的说明。云溪河入城之后,南流不远,在捎门里西头有一石桥,称为“东云第一桥”,并有碑载,此碑解放初期还可见到,古胶州八景“云溪晚钓”就在此处。向南不远就是“东云第二桥”。河水再南流,经“响堂桥”转向东流,到杨家花园后由“葛家桥”,溪水东流不远,又转流向北是“太平桥”(现福寿街桥)。在靠近溪楼处转向东流,到了“小石桥”(现胜利桥),在这里与南来的溪水合流东下至“安乐桥”(现电影院门前)。再向东又逐次有“矮板桥”、“高板桥”顺流到了“小珠桥”河水东下,到了“大桥”,即内城南门外大鱼市街东头的桥。然后经“长尾巴桥(即意诚桥)”从东花园水门出城流向东滩,入海。</p><p class="ql-block"> 这么多的桥,到底是何时修造的呢?据胶州博物馆馆长王磊介绍,云溪河上的古桥大多很难追溯具体的始建时间,不过有些可以找到改建时间,例如现今位于常州路与徐州路交会处的云溪桥,明朝天顺六年(1462年)改建得名,旧称唐湾桥或大桥,位于古胶州城内城南门200米左右,古代进出内城的关键桥路,后来经历清朝、民国等不同时期的修缮,新中国成立后又拓宽3.5米左右,重建了石板桥。</p><p class="ql-block"> 数百年来,古桥沟通了交通,方便了百姓,点缀了古城。</p><p class="ql-block"><b>庙宇:城隍庙、天后宫和慈云寺最出名</b></p><p class="ql-block"> 据文献记载,清代末年,胶州城内的庙宇有40多座,最著名的是天后宫、城隍庙和慈云寺。</p><p class="ql-block"> 最早的胶州天后宫,相传建于北宋密州板桥镇(今胶州)的繁荣时期,是南方商船主们联合出资所建,今已无迹可寻。明末清初,南方商船主们再次集资,在胶州城东关大街修建了新的天后宫。该天后宫的门前原有一座高大精美的牌楼,上面有清代胶州著名书法家冷文炜的题字。牌楼正面的题字是“威震咸孚”,牌楼背面的题字是“海不扬波”。当时胶州天后宫很是繁华,郭泮溪在《胶州的古庙宇》中称,正殿里悬挂着各式各样的纸制“愿船”,上有许愿商贾的姓名。正殿两侧有二层厢房,院中筑有戏台。每年盂兰盆会时,天后宫戏台上连唱多场戏剧。遇有盛典时,则在庙门外再扎一座戏台,两台戏对唱,热闹异常。但是自青岛开埠后,因为南来北往的商船多在青岛口装卸货物,曾盛极一时的胶州海运业日渐衰落,胶州天后宫也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了。</p><p class="ql-block"> 城隍庙也是胶州的著名古庙宇,始建于明代。城隍庙内戏楼的左右曾经有两副著名的楹联 ,一副为“文成武就,金榜题名虚富贵;男婚女配,洞房花烛假姻缘”;另一副为“虚弄干戈便是戏;又加一点即成文”。相传这两副著名楹联是由清朝咸丰皇帝的老师、时任赞襄政务大臣的胶州籍名人匡源所撰。城隍庙内中轴线上依次为前、中、后三座大殿。三大殿系明朝所建,皆雕梁画栋,气势非凡。据文献记载,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十月初一是城隍老爷的出巡日,其仪仗声势颇大,届时胶州人纷纷出门观看;另外,每年从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是城隍庙庙会,届时善男信女们纷纷前来烧香祝拜。</p><p class="ql-block"> 慈云寺是胶州最为著名的古刹,始建于唐代大顺年间,明末清初虽然由于战乱遭受重大打击,但主体仍然存在,直到20世纪上半叶才彻底被毁,在胶州城屹立了千年有余,明代胶州八景中的“慈云晓钟”就是指慈云寺。文献中关于慈云寺的记载非常少,只知道旧址在今寺门首路东段,规模宏大,是胶州佛教建筑中最为雄伟庄严的。</p><p class="ql-block"><b>牌坊:胶州古城有牌坊60多座</b></p><p class="ql-block"> 胶州古城的第三多就是牌坊多。明清时期,这里商贾云集,文化繁荣,人才辈出,为了彰显后世,就修了众多的牌坊。据有关史料记载,清朝末年据不完全统计,古胶州城内城、外城就有牌坊60多座。</p><p class="ql-block"> 这么多的牌坊,都是为谁修建的呢?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类,主要有举人坊(其中以清初进士王如辰、举人王如春和康熙朝进士王懿父子兄弟所立的“科第联辉坊”最为出名)、贞节坊(其中以东关大街“旌表节(贞)烈坊”最为著名)、文人坊(其中以清朝康熙年间胶州知州冯景夏为89岁的法橒、88岁的高文熠和73岁的王懿所立的“南极坊”最为有名)、庙宇坊和官员坊等五类牌坊,其中以第二类贞节坊数量最多,占三成有余。</p><p class="ql-block"> 这些牌坊由于年代久远和风雨侵蚀,字迹斑驳,已经模糊不清,无法辨认。有的已经拆掉,如水寨街北头,有一牌坊为节妇崔琏妻所立,因牌坊低矮,民初二十年代北洋军骑兵连长,因马奔通过时被撞死之后立即拆除。</p> <p class="ql-block">胶州外城的永顺门(1930年)</p> <p class="ql-block">胶州内城城墙及西南角楼</p> <p class="ql-block">城门是出入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三十年代胶州内城西门里的用成门</p> <p class="ql-block">胶州内城镇海门外(30年代)</p> <p class="ql-block">内城北极台下的早市</p> <p class="ql-block">胶州镇海门外集市(1930年)</p> <p class="ql-block">胶州内城北门的北极台和真武庙</p> <p class="ql-block">胶州内城西门用成门里(1921年)</p> <p class="ql-block">唯一残存的胶州内城东城墙</p> <p class="ql-block">30年代的胶州内城迎阳门街巷</p> <p class="ql-block">胶州内城以十字街为中心</p> <p class="ql-block">胶州内城用城门内影壁</p> <p class="ql-block">胶州内城的牌坊群</p> <p class="ql-block">胶州内城考试院前的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胶州三多之一的石牌坊多,全城有60多座!</p> <p class="ql-block">胶州内城小巷里的高耸楼阁</p> <p class="ql-block">胶州城区旧貌俯瞰</p> <p class="ql-block">胶州内城文巷街</p> <p class="ql-block">德占时期的胶州开始出现西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院内的牌楼</p> <p class="ql-block">胶州菩萨庙内景</p> <p class="ql-block">胶州州署大门</p> <p class="ql-block">胶州州衙署内的亲民堂</p> <p class="ql-block">胶州衙门大堂前的“天威咫尺”坊</p> <p class="ql-block">胶州古城古州衙后院</p> <p class="ql-block">胶州考院(1910年)</p> <p class="ql-block">胶州外城的天后宫</p> <p class="ql-block">花行街上的菩萨庙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胶州东关文昌庙</p> <p class="ql-block">胶州文庙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胶州文庙泮池上的泮桥</p> <p class="ql-block">文庙大成殿后门及院中古碑</p> <p class="ql-block">传统戏装上身的戏剧之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云溪河上的小珠桥(1930年)</span></p> <p class="ql-block">云溪河上的高板桥(1910年)</p> <p class="ql-block">云溪河上的安乐桥(1910年)</p> <p class="ql-block">毂轮子桥远眺(1920年)</p> <p class="ql-block">德占时期的胶州德式教堂</p> <p class="ql-block">德式的胶州北郊的老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胶州云溪河上的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胶州云溪河上的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胶州云溪河上的框架桥</p> <p class="ql-block">遗存的云溪桥</p> <p class="ql-block">板桥镇码头遗址景观</p> <p class="ql-block">板桥镇码头遗址景观</p> <p class="ql-block">板桥镇码头遗址景观之云游禅师像</p> <p class="ql-block">云溪河畔的景观人物亭</p> <p class="ql-block">从唐朝起就在胶州设立的市舶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p> <p class="ql-block">巨幅照片墙展示了当年胶州海运码头之繁盛</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板桥镇遗址</p> <p class="ql-block">云溪河畔的秋苇</p> <p class="ql-block">云溪河畔板桥镇遗址公园的古代名人雕像</p> <p class="ql-block">云溪河畔板桥镇遗址公园的古代胶州民众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云溪河畔板桥镇遗址公园的众生像</p> <p class="ql-block">云溪河畔板桥镇遗址公园的古代胶州人渔猎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如今胶州市内老街仍能看见高大的石坊</p> <p class="ql-block">如今胶州市内老街仍能看见高大的石坊</p> <p class="ql-block">胶州市禸至今仍有数条溪河穿流,图为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胶州城隍庙门前的古石坊</p> <p class="ql-block">胶州城隍庙的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胶州城隍庙是唯一幸存的古建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