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画谭(四十)

六部桥

<div>&nbsp; &nbsp; &nbsp; &nbsp;“托意”法创作的瓷画,画面主体以动物、植物为多,以景物来“托意”的比较少见,但不是没有。本篇我们举一个清初出现的案例,看看它是怎样借景物表意的?</div> 图1 <p class="ql-block">  图1是一块清早期青花瓷盘的底部,虽然有些残缺,但整幅瓷画还算能够看清楚。从图1看,其中有江水、巨石和三只飞燕。这样的画面有什么特定的含意吗?当然是有的。</p><p class="ql-block"> 巨石独立于江畔,古人通常称其为“矶”。“矶”往往是临江远眺的风景胜地,长江边就有历史上闻名遐迩的“三大名矶”:江苏南京的“燕子矶”、安徽马鞍山的“采石矶”和湖南岳阳的“城陵矶”。这幅瓷画在矶石的周围画有三只燕子,显然是在暗示:此巨石是“燕子矶”。因此,我们可以称这幅瓷画为《燕子矶图》。</p><p class="ql-block"> 画一幅《燕子矶图》,是要表达什么画意呢?深究起来,这与清初发生在“燕子矶”的一件史事有关。</p> 图2 &nbsp; &nbsp; &nbsp; &nbsp;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帝上吊自杀。消息传来,南京的文武群臣悲愤之余,认为国不可一日无君,于五月匆匆拥立福王朱由崧即位,改元“弘光”,建立首个南明政权。“弘光帝”昏庸无能,下面的大臣拉帮结派各有算盘,新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好在被推选为内阁大臣的史可法,勉力协调,维持住了脆弱的局面。<br>&nbsp; &nbsp; &nbsp; &nbsp;顺治二年(1645)三月,有人自称是崇祯太子来到南京,结果被审定为伪太子,关入大牢。守武昌的左良玉对此不满,起兵进军南京,要“清君侧”,除掉把持朝政的马士英、阮大铖。南京朝廷命驻守淮河抗清前线的史可法率军南下阻击左良玉部。当史可法赶到南京“燕子矶”时,左良玉病亡,形势稍缓。于是史可法又接命令北返抗清。<br>&nbsp; &nbsp; &nbsp; &nbsp;在这番折腾期间,清军已经南下,占领泗州等地。史可法只能在扬州城驻防。他传檄周边各部发兵增援扬州,结果来的援兵很少,降清的部队倒有很多。清军统帅豫亲王多铎多次送招降书给势单力薄的史可法,史可法都坚决地拒绝投降。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破扬州城,史可法被执,慨然就义。 图3 &nbsp; &nbsp; &nbsp; &nbsp;史可法是南明诸臣抵抗满清入侵时宁死不屈的典型,被公认是当时最有气节的民族英雄。在史可法事迹广泛传播的过程中,有一首他的小诗,常常被人们提及。诗的全文如下:<br>&nbsp; &nbsp; &nbsp; &nbsp;“《燕子矶口占(时奉召剿左良玉兵)》:来家不面母,咫尺犹千里。矶头洒清泪,滴滴沉江底。”<br>&nbsp; &nbsp; &nbsp; &nbsp;这首诗正是史可法奉命从抗清前线回到南京,又接令匆匆返回前线时,在燕子矶写下的。从诗中可见,史可法对自己军务在身,近在咫尺的家不能回,老母不能见,心头是感慨万千。自古忠孝难两全,他最终下定以报国为重的决心,要如屈原那样让自己不能尽孝的哀伤沉入江底。<br>&nbsp; &nbsp; &nbsp; &nbsp;《燕子矶口占》可说是史可法尽忠报国的最好注解。随着人们对史可法事迹的传颂,“燕子矶”在民间渐渐地成了史可法不屈精神的象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将“燕子矶”入瓷画,应该是人们纪念史可法的一种创意。《燕子矶图》中的“燕子矶”,画得高大挺拔,犹如一座无言的丰碑,绝不是偶然的。 图4 &nbsp; &nbsp; &nbsp; &nbsp;图2至图5与图1一样,也是同时期的《燕子矶图》瓷画,但画法略有不同。它们的共同点是矶石之上都有燕子示意矶名。区别则是:<div>&nbsp; &nbsp; &nbsp; &nbsp;图2、图3视角是从江面看过去的。江水滔滔,包围矶石,似有恶势力围攻之意;矶石上方有一丛夸张的松叶,与石一起组成丰碑形状。</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图4的矶石上有松、竹等植物,暗示此石之正直、清高;石之右侧有一小块网格,应是农田、家园的意思。</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图5画一人物,隔江遥望燕子矶后陷入深思状,表达的是深切怀念之情。不同的画法,有不同的用心,但赞美民族英雄的立场是完全一致的。</div> 图5 &nbsp; &nbsp; &nbsp; &nbsp;忠孝气节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美德。史可法的忠义,连他的对立面满清政权也很尊重。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朝廷甚至给史可法封谥号“忠正”,“建祠立碑,题像赋诗,倍极哀荣。”乾隆帝还亲赐谥文称赞史可法:“砥行能坚,秉诚克裕。遭时坎坷,恒仗节以无挠;殉义从容,竟捐生而不悔。”<br>&nbsp; &nbsp; &nbsp; &nbsp;几百年来,史可法一心为国、威武不屈的英雄精神激励着后人,受到人们世世代代的敬仰。《燕子矶图》是这种敬仰早期的一种形象化表达,值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