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中国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患者有一千六百万人之多,整个数据在全球的病历数据中占有四分之一。也就是说,每四个老年痴呆症的患者当中有一个是中国人。而在整个亚太地区,每三个老年痴呆症的患者当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曾在社区医院做志愿者时,见过一位老人,他每天清晨都会坐在走廊尽头的椅子上,盯着墙上的钟看。钟走得正常,可他却总说“时间乱了”。他记得五十年前工厂发工资的日子,却记不得昨天有没有吃饭。这样的场景,在中国的许多角落悄然上演。我们常以为衰老只是白发与皱纹,却忽略了大脑也在无声地“褪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中国的老年痴呆发病率如此之高?这背后不只是人口基数的问题,更是一场社会变迁与生活方式的深层碰撞。我们活得更久了,但大脑的“保质期”却没有同步延长。上世纪平均寿命不到60岁,如今已接近78岁,而阿尔茨海默病的高发期恰在75岁以上。寿命延长,病程自然显现得更广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城市化的加速也悄悄改变了我们的大脑使用方式。过去邻里间常串门、下棋、讲故事,大脑在社交中不断被激活。如今,许多老人独居在家,子女忙于工作,智能设备成了唯一的“对话者”。可机器不会回应情感,也不会激发记忆。大脑长期处于“低功耗”状态,就像久未启动的发动机,终将锈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饮食结构的变化也不容忽视。传统中式饮食以五谷杂粮为主,如今高油、高糖、高盐的外卖和加工食品逐渐占领餐桌。这些食物虽满足口腹之欲,却悄悄损伤血管,而脑血管健康与认知功能息息相关。研究显示,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在中国中老年人群中比例上升,它们正是老年痴呆的重要风险因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点:教育水平。在农村和偏远地区,不少老年人早年缺乏系统教育,大脑的“认知储备”相对薄弱。认知储备就像大脑的“缓冲垫”,能延缓症状的出现。受教育程度越高,大脑越能通过其他路径补偿损伤。而在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仍有相当比例是文盲或半文盲,这无形中增加了患病风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令人心酸的是,许多家庭对老年痴呆仍停留在“老糊涂”的误解上。家人觉得“年纪大了都这样”,往往等到患者走失、情绪失控才就医,错过了最佳干预期。社会对精神类疾病的 stigma(污名化)也让许多家庭选择隐瞒,不愿寻求帮助。这种沉默,让疾病在黑暗中悄然蔓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希望并未熄灭。近年来,越来越多社区开始设立认知筛查站,公园里出现了“记忆花园”,专为认知障碍老人设计。一些城市推行“时间银行”,年轻人陪老人聊天可积累服务时长,未来兑换照护服务。这些微小的改变,正在重新连接断裂的代际纽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无法阻止时间,但可以学会与它共处。预防老年痴呆,或许就藏在一顿全家共进的晚餐里,藏在教父母用手机视频通话的耐心里,藏在带他们散步时讲的那些旧日故事里。大脑需要的,从来不只是药物,而是被爱、被需要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对一千六百万患者的现实,我们不能再视而不见。这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命题。当我们谈论“中国式老龄化”,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清情感的账、尊严的账。让每一个渐渐模糊的记忆,都能被温柔托住——这才是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温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