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妈妈的财商教育

一个认真写字的理科女

<p class="ql-block">犹太妈妈其实是上海人,她原来在上海生活,带孩子的方式是中国式的,孩子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一切都以学习为重。去了以色列后发现犹太人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可以用“残忍”这个词,会让她觉得如果自己这么做,会不会让孩子觉得她这个妈妈太冷酷。事实是她的犹太邻居看了她的教育方式,说她毒害孩子,孩子对于她的新理念非常认同,他们的亲子关系比起以前更加和谐,三个孩子也都成长为超级能赚钱的富豪,她成为了富豪妈妈。</p><p class="ql-block">刚刚到以色列的时候,他们的经济条件非常差,解决温饱都困难。这个叫沙拉的伟大母亲决定自己做春卷卖,赚钱养家。</p><p class="ql-block">她每天早晨把孩子们送去学校后,就做了春卷在学校附近卖,她以前从来没有做过春卷,经过反复尝试,试验了几斤面粉后才学会。中午孩子们回去她卖春卷的地方找她,她就孩子们下馄饨面条吃,吃完继续去上课。刚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只要坐等吃饭,啥也不干。邻居都看不下去了,说她这样做是害孩子。</p><p class="ql-block">沙拉发现以色列的犹太人即使是非常富有的家庭,孩子零花钱得来都要靠劳动来挣,从干家务开始。他们给孩子的理念是劳动赚钱,没有不劳而获,还要勤俭节约,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但并不抠门,他们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他们有钱会大量买书,投资自己的脑袋,所以以色列周末商店都关门,但书店都是开的。</p><p class="ql-block">于是沙拉决定开启有偿生活机制,让孩子们干活来赚钱。孩子们也很开心,可以自己赚钱。她与孩子们一起做春卷,有10%的提成,如果去卖春卷,有20%的提成。</p><p class="ql-block">孩子们的创造真是超越她的想象。大儿子在学校里讲中西文化差异的讲座,同时提供春卷品尝,听讲座是要花钱买门票的。他通过这个事情发现犹太人对于中西文化差异很感兴趣,就去报社投稿,报社居然也非常喜欢他的投稿,他拿到很高的稿酬,补贴家用。</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孩子是批发给食堂,走量。孩子们也学会了批发价和零售的不同。</p><p class="ql-block">为了降低成本,他们乘菜贩子快下班的时候去买菜,可以便宜一些。</p><p class="ql-block">对于赚钱他们没有什么说不好意思的。沙拉也是允许他们各种创意的。后来三个孩子回中国读书,学费都是自己赚的,他们从以色列批发东西在校园里卖,老师找妈妈谈话。沙拉的态度是这是孩子们的权利,而且她不提供学费。老师听了都惊呆了,与中国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p><p class="ql-block">在我现在教的班级有个学生带了香肠卖给同学,还带了刀方便切割,这个事情成为了所有老师讽刺的经典。我现在看来这个孩子其实是很有财商和赚钱欲望的孩子,只不过方式地址选错而已。这样的孩子将来肯定不会啃老。中国很多人依然把钱当作坏东西,谈钱俗气,保持着有钱就变坏的观点。</p><p class="ql-block">沙拉让孩子们写愿望清单,以延迟满足。如果有喜欢的东西不会买上购买,而是写在清单上。到生日或者节日的时候可以选择一样最喜欢的去买。人的消费很多时候都是冲动消费,成年人都如此,更何况是孩子。也许过几天他就没有那么喜欢这个东西了。只要非必要的,不是所有东西都会马上满足孩子们的愿望。</p><p class="ql-block">勤俭节约是她家一直的宗旨。刚刚去以色列的时候他们穿过别人扔在垃圾箱上的旧衣服,还捡别人丢了的食物吃,他们并没有觉得丢脸,觉得可以利用的就是资源,不用在意放的位置。他们后来条件好了,也会把家里不穿的衣服洗干净了放到垃圾箱给需要的。</p><p class="ql-block">这是非常可读性的书,值得大家好好读一下,培养自己的财商,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财商。犹太人觉得真正的富养是培养孩子能独立自己有智慧去赚钱的能力,而不是轻而易举给孩子们一堆钱,这样反而害了孩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