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艰苦的打拉池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3年4月23日,清晨,春寒犹在,刚褪去棉军装的我们,仍身着绒衣绒裤。晨起时,天气晴好,寒意依旧丝丝缕缕地缠绕。约7点光景,风沙骤起,风速达每秒13米左右。刹那间,飞砂走石,天地昏黄一片,太阳也失了光彩。屋内屋外,沙尘肆意飞扬,空气中满是浓重的尘土味,令人气闷不已。因这恶劣天气,部队原定的机械日(飞机维护日)改为政治学习,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学大寨》的文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参军之时,“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的口号,响彻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征程中。农业学大寨,是上世纪60至70年代末,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下,掀起的一场波澜壮阔的治山治水、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伟大运动。其牵涉范围之广、参与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在历史长河中实属罕见。而创建大寨精神的带头人陈永贵,在这场运动中的晋升速度,更是堪称奇迹。这位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凭借着那股不服输的艰苦奋斗精神,带领群众改写落后的农业面貌,赢得开国领袖的赏识,从此平步青云,官至国务院副总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寨,坐落于山西省昔阳县,仅520人口,面积1.88平方公里。解放前,这里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至极,群众生活困苦不堪,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解放后,人民翻身做主,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以陈永贵、郭凤莲为带头人,大寨人立志改变农业落后的现状,勇战天地。他们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开垦出层层梯田,引水灌溉,以艰辛的劳动,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困境,改善了农民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寨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得到毛泽东主席的认可。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的号召,大寨由此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光辉旗帜。1969年,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大寨精神得以弘扬,其治山治水经验广泛推广,有力推动了全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据资料统计,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全国建成大、中、小水库85000多座,万亩以上灌区5000多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亿亩,为提高全国粮食产量、推动后续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解放军如何学大寨?团政委盛金根(上海人)在全团学大寨动员大会上说道:“我们要学习大寨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扎根打拉池,建设打拉池。利用训练间隙,在营区植树、种草、栽花,改造环境。大寨人在穷山恶水的土地上治山治水、建梯田增产增收,我们也要在条件艰苦的打拉池生根、开花、结果,完成祖国人民赋予的戍边任务。飞行大队、机务各个中队要创造条件,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学唱革命歌曲,组织歌咏比赛;召开田径运动会,举行篮球、排球、拔河比赛,丰富战士们的业余生活。机务各中队要与打拉池镇老庄村结对,利用训练间隙,帮助驻地老乡平田整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落实团党委“改造环境”的号召,团首长带头在住房周围垦荒种树栽花,打造出一个40多平方的小花园。每到夏秋时节,花红树绿,成为我们赏花、照相的好去处。机务大队各中队也积极响应,自己动手开山平地建球场。我们二中队在中队营房对面的小山头上,战友们苦干一个月,搬走石头,填平凹地,建起了自己的运动场,解决了战士们活动无场所的难题。每年春季,我们都开展植树活动,然而因缺水,植树效果不尽如人意,常出现“春天栽、夏天黄、冬天进灶膛”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3年冬季,我们二中队与老庄村第四生产队结对,帮助他们开山整地。干部战士手持简单的铁锹、镐头,用老乡提供的架子车,在水老沟泉水下游开山平地、挖土填沟。80多人前后忙碌了两个星期,整出十几亩地。起初,老乡们热情欢迎并参与其中,可后来却不再参与,原因是上面没有钱粮补助,又无食物补充体力,他们实在无力劳作。再者,平整出来的土地、修好的梯田,若无水灌溉,与未平整的土地并无二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学大寨运动中,一些农民反映,有些做法和要求也存在绝对化的问题。其一,统得太死,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集体土地上,要求统一耕种,不讲因地制宜;统一出工,不看劳动技能;统一记工,不问干好干坏,劳动成果统一分配。农活由生产队长统一分配,每个劳动力每天的工分全由队长决定,生产队长权力“过大”,甚至有农民调侃:“男人当队长,女人长翅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二,盲目扩大基本核算单位(以村组为单位核算),导致劳动成果分配上出现平均主义。由于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农民在集体土地上出工不出力,生产效率大幅下降。农民劳动一天的工分仅值几分钱,有农民感慨:“辛辛苦苦干一天,不如家中养个老母鸡”,可老母鸡又不能多养。有的地方规定家庭饲养家禽不能超过3只,否则便以割资本主义尾巴为由加以捕杀。在农村,集市贸易被称作自由市场,遭到打击和取消,家庭副业发展受限,这严重挫伤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大多数农民始终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解决吃饭问题,全国各地农民想尽办法。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秘密集会,决定分田单干,包产到户。参加分田的人,分田前对天盟誓:“如果有人因为分田到户被抓、被关,没有被关的人要负责扶养被关的人子女。”小岗村一夜间将土地全部分到各家各户,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的劳动效率和粮食产量显著提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谁也未曾想到,小岗人发起的这一分田到户行动,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中得以推广,全国结束了长达15年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各省、各县纷纷响应,分田到户,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家庭经济,放开集市贸易,允许农民自主经营,结束了分配形式上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实行多劳多得。短短几年,便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p><p class="ql-block">本作品来自《我的军旅生涯》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