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之“九坛”

不羁的种子

  坛庙,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崇拜意义的礼制建筑,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而祭祀,是通过向神灵致敬与献礼祈求神明赐福的仪式,具有维系氏族生存、繁衍、民族团结、感恩先祖等意义,同时彰显权威的作用。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的统治者都利用祭祀表现尊崇,炫耀权力,震慑臣民。这种政治目的促使祭祀成为封建时代的国家重典,成了国家最重要的政治活动,坛庙的营建也成为国都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国都的标志和皇权的象征,是万世不移之基。<br>  北京现存的明清皇家坛庙主要有:<div>  "九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先农坛、祈谷坛、太岁坛、先蚕坛。<br>  "八庙":太庙、孔庙、历代帝王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堂子。</div><div> 这些坛庙是明清两朝皇帝举行祭祀典礼的场所,也是中国礼乐文化重要的实物遗存。</div><div> 笔者经过几个月的拍摄,基本上完成九坛八庙的拍摄工作,现辑成文,作一个简略的介绍,权作一个阶段性工作总结吧。</div> 一、皇城九坛 <p class="ql-block">1.1、天坛圜丘~祭天之坛</p> 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祀皇天上帝和祈谷、祈雨的重要场所,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祭天建筑,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祭天建筑群。<br>  天坛占地273公顷,整体建筑布局北圆南方,由内外两道坛墙围成内坛、外坛。内坛北部是孟春祈谷的祈谷坛,南部是冬至大祀的圆丘,两坛由一条长360米、宽30米的砖石甬道﹣﹣丹陛桥相连。 神道 南天门 圜丘南坊门 祭祀天神的圜丘 <p class="ql-block">1.2、祈谷、祈雨之坛(简称祈谷坛)</p> 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朝皇帝祈谷、祈雨的重要场所,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祭天、祈谷、祈雨建筑,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祭天建筑群。<br>  天坛占地273公顷,整体建筑布局北圆南方,由内外两道坛墙围成内坛、外坛。内坛北部是孟春祈谷的祈谷坛。 位于圜丘之北,祈求五谷丰登、祈雨的祈谷坛 祈谷坛 祈谷坛(祈年殿) 祈年殿 <p class="ql-block">1.3、先农坛</p> <p class="ql-block">位于中轴线西侧的坛东门</p> 明永乐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仿照南京旧制在北京城西南建立了合祀先农、太岁、风云雷雨、山岳海渎、四季月将等诸自然神的坛庙,其祭祀体系的中心为先农神坛,初名山川坛。先农坛建成后,建筑布局和建筑面貌经历了两次重大变化,即明嘉靖皇帝和清乾隆皇帝时期。嘉靖时期,先农坛内坛南面分别建造了天神坛、地祗坛,将原供奉在太岁殿内的风云雷雨之神和山岳海渎之神迁至此处供奉。 地祗坛 地衹坛,坐南朝北,北设棂星门三座,东西南三面各设棂星门一座,四周环以矮墙,祭坛坛台高1.2米,长30米,宽18米。坛台南有山岳江海纹石龛五座,分别供奉五岳、五镇、五山、四海、四渎之神;坛台东西各有山岳江海纹石龛二座,分别供奉京畿名山、京畿大川及天下名山、天下大川之神。九座石龛于2002年移于现址保护。 天神坛:高台 <p class="ql-block">1.4、太岁坛(太岁殿)</p> 太岁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8988.8平方米,是祭祀太岁神及十二月将神的场所。太岁殿,建筑面积1319.7平方米,面阔七间51.35米,进深三间25.7米,单檐歇山顶,黑琉璃瓦绿剪边屋面,为先农坛建筑群中最大的单体建筑。 拜殿 位于先农坛北侧的太岁殿及前广场 太岁殿额 殿内景 殿内供奉神翕 <p class="ql-block">1.5、地坛</p> 地坛坐落于安定门外东侧,始建于明嘉靖九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朝祭祀“皇地祗神”的场所,也是我国现现存最大、连续祭祀时间最长的祭地之之坛。自1531年至1911年,先后有明清两代的十五位皇帝亲诣地坛坛祭祀174次,遣大臣恭代祭祀207次,企盼风调雨顺、国泰泰民安。<br>  现地坛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形,整个建筑朴实端庄,别具一格,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风”、“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 西门前牌楼 坛壝北牌坊 坛角位 上坛步级 坛鼎 <p class="ql-block">1.6、日坛</p> 日坛又名朝日坛,是北京著名文物古迹五坛之一,它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帝王祭祀“大明之神”的场所。坛高为5尺9寸,边长5丈,砌成一层方台。坛面东西南北各设白石台阶九级。明代台面为红琉璃,清乾隆年间改为灰色“金砖”坛面,坛四周为圆形围墙。正门西向,有白石棂星门三座,其余三面各有一座门。西门外有燎炉、瘗池。北门外有神库、神厨、宰牲亭、祭器库、钟楼。原来南为具服殿,清乾隆七年(1742年)改建于坛西北角。正门直达西天门,是“大明之神”出入的道路,称为神路。 西天门 坛壝西牌坊 壝内方坛 坛台 坛台面 <p class="ql-block">1.7、月坛</p> 月坛位于城外西,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名为夕月坛,为明清两代皇家祭祀夜明之神(月神)和天上诸星神之所。<br>  秋分时节主祭是夜明之神~月亮,配祭二十八星宿,木火土金水五星及周天星辰。明清时代,每逢丑、辰、未、戌年,皇帝在秋分亥时亲临夕月坛举行祭祀之礼,其他年份派武职大臣主祭,祭祀用的器具布帛一概色白。 北天门 坛壝东牌坊 坛东围墙 <p class="ql-block">1.8、社稷坛</p> 原社稷坛(如南京社稷坛 "社""稷"分开建坛祭祀。明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认为社稷分为二坛祭祀不合经典,故让礼官奏议,社稷共为一坛。遵照明洪武十年改变的制式,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社稷坛与皇宫一起在北京建成。社稷坛的基址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幽州城东北郊的一座古刹,在辽代扩建为兴国寺,元代时改叫万寿兴国寺,到明代在此基础上修建社稷坛。 坛南坊门 五色土坛台 曾经的拜殿(现为中山堂) <p class="ql-block">1.9、先蚕坛</p> 先蚕坛位于北海公园东北隅,北邻地安门西大街,东依北海北夹道,西面和南面临北海湖。占地面积17160平方米。为清代皇后祭祀蚕神举行先蚕礼的重要场所。<br>  先蚕坛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建成,坛内的主要建筑全部覆以绿琉璃璃砖瓦,建筑精美,色彩艳丽。《日下旧闻考》记载了先蚕坛的形制:“先蚕坛垣周百六十丈,南面稍西正门三楹,左右门各一,入门为坛一成,方四丈,高四尺,陛四出,各十级。三面皆树桑柘。 正面坛大门 坛额书:先蚕壇 坛围墙 <p class="ql-block">谢谢浏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备注:</p><p class="ql-block">1、图片、视频2025年5.8~11.18日拍摄;</p><p class="ql-block">2、图片拍摄、文字撰写/综合整理:趙汝明。</p><p class="ql-block">3、原创图文,未经允许,不可转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