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原创)

依然的小院

<p class="ql-block">此文系原创作品,转自本人微信公众号“依然的小院”。</p> <p data-pm-slice="0 0 []">        朋友知道我喜欢古建,前些日子她拿给我一本书,书名叫《重走梁林之路——发现山西古建筑之美》,图文并茂,文字简洁平和,正是我喜欢的娓娓道来的方式,里面有很多处是民国时期传奇女子林徽因曾经考察过的古建,更增添了我阅读的兴趣,总觉得那些古老而精美的建筑正在向我招手,我的心也仿佛长了脚,蠢蠢欲动。于是,简单做了攻略和规划后便背起行囊,取道山西。</h3></br><h3>        “天是透明的蓝,白云更流动得使人可以忘记很多的事……更不用说到那山山水水,小堡垒,村落,反映着夕阳的一角庙,一座塔!景物是美得到处使人心慌心痛”。到应县那天正是这样的天气,天空碧蓝如洗。</h3></br><h3>        远远地停了车,隐隐透过茂密的枝桠见一座玲珑的塔,心便欢呼雀跃起来。经过一段两旁挂着“小媳妇凉粉”“二女凉粉”“小大姐凉粉”店招的街道,穿过一处写着“浮图宝刹”匾额、斗拱繁复、古朴沧桑的牌坊,大半个塔身便映入眼帘。这便是曾经令梁思成、林徽因心心念念的“应州塔”了。</h3></br><h3>       说起这座塔和这对夫妇的渊源就不得不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1932年,梁思成读到了一份日本考古学家有关中国的考古报告,称在大同以南的应县小城里有一座建于11世纪的木塔,这让他非常兴奋。可当时社会混乱,交通又极为不便,又无熟识的当地朋友,慕塔心切的梁思成急中生智写信给“山西应县最高等照像馆”,请他们帮忙拍摄一张木塔的照片。后来,他真的收到了寄自应县的木塔照片。第二年,梁思成、林徽因和助手踏上了山西考察的路途。可惜林徽因因家事返回北平,并未亲眼见到这座建于辽代的木塔。梁思成在《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中说“这塔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梁思成将预计的勘察时间延长又延长,精细地测量了各层的平面、斗拱、塔刹,绘制了图样,为日后古塔的研究、保护提供了第一手详实的资料。在他写给林徽因的信中这样说:“塔身之大,实在惊人,每面三开间,八面完全同样。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h3></br><h3> <h3>        是怎样的一座塔才会让年轻时就曾经游历考察过欧洲建筑、见多识广的梁思成拍案叫绝呢?我的心里充满了好奇。</h3></br><h3>        站在塔下仰望,但见塔身巍峨,斗拱如灿然绽放的莲花,各个朝代的帝王、文人题写的匾额、楹联笔力苍劲、气势恢宏。面对这样一座九百多年前由不知名的工匠用纯木搭建的塔,我突然感觉喉咙被什么东西哽住了,脑袋里临来时查阅的资料仿佛失去了控制,搅成一团,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比对着参观印证,还好导游把茫然无措的我拉回了现实。      <h3>       导游说眼前的这座塔又叫佛宫寺释迦塔,建于公元1056年辽道宗时期,为八角形九层塔,有20层楼高,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主架构材料是落叶松,斗拱使用了榆木。全塔上下没用一颗铁钉,全靠木构件卯榫咬合而成。木塔经历了多次地震和炮弹袭击,虽然塔身倾斜却仍然顽强地矗立在这方土地上,成为近千年历史沧桑的见证。站在砖石台基上,用手轻抚那一根根硕大的外柱,心潮澎湃。九百多年前,是怎样粗糙又健壮的手砍伐了这些参天大树,又是谁把它们砍削打磨成现在这样笔直、坚挺的模样,用它承起千吨的重量?这些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名字的工匠,是否能想到这么多年后会有难以计数的游人、学者慕名纷至沓来,被他们的精湛技艺震撼到眼里饱含着泪?</h3></br> <h3>        进入塔内,见两扇敞开的塔门和墙壁上绘制着色彩斑斓的彩画,正中端坐一尊木胎泥塑大佛,头顶蓝色螺髻,面庞圆润,蓄着胡须,身披彩色夺目、纹饰艳丽的袈裟,背部宽厚,最罕见的是佛像竟然如彪悍的契丹民族男儿一样戴着硕大夸张的耳饰,想来,佛教东渐的过程中必要或多或少地融入本土的世俗才更容易被民众接受吧。佛像头顶为辽宋时期常见的斗八藻井,由八根角梁支撑而成,内部装饰有复杂的菱形平棊和彩画,彩画的颜色已经黯淡,更显得庄重古朴。</h3></br> <h3>        塔内游人熙攘,连停下来细细观赏亦成奢望。匆忙中瞥见角落里有一条狭窄而幽深的木制楼梯,直通向上层,可惜被阻拦了入口。导游遗憾地告诉我们,为保护木塔,2层以上部分已不再对游客开放,上面的那些精美的木构件和姿态万千的佛像我们已无缘亲见了。</h3></br> <h3>        曾经有人说过,地球上那些古老的建筑已是看一眼少一眼,也许多少年后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会在岁月流逝中突然坍塌成一堆废墟,难以复建,就像这座塔,也在以每年两毫米的速度倾斜,直到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我们仍然没有找到最好的办法阻止它的衰老倾颓。人生亦是如此吧,很多东西失去了就是永远的失去,没有办法弥补,也没有途径寻回,惟有珍惜当下。</h3></br><h3>        听说修建这座塔的是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皇后萧观音的家族,对外说是为了瞭望敌情,彰显大辽国威,却将南门额照壁板的中心位置留给了萧观音。中间的这幅供养人画像赤着脚,手托鲜花,一脸灿烂的笑容,一副天真无邪的孩童模样。我想,天下父母待儿女的心是一样的,他们深知“一入宫门深似海”,女儿虽然身为皇后,拥有无上的富贵荣宠却又隐藏着万般凶险,既然再难以亲自守护,那只能修建一座佛塔以求女儿能够平安顺遂了。萧观音颇具才华,刚开始时受尽宠爱,后因写诗劝谏君王逐渐被冷落、嫌弃,35岁时因受诬陷被赐死。“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一代才女贤后也不免被人心的险恶吞噬了性命,是萧观音的悲哀,也是那个人吃人的时代的悲哀。塔依然矗立,而她父母、家族的祈愿却终成镜花水月。</h3></br><h3> <h3>        走出塔门,绕塔仰头四顾。木塔正面悬挂的那两块由明成祖朱棣和明武宗朱厚照所书的牌匾虽然表面已然斑驳,但“峻极神工”“天下奇观”几个大字依然醒目。两代帝王早已作古,而他们的墨迹仍存,诉说着他们对这座木塔的尊崇。</h3></br> <h3>        塔是巍然不屈的,也是婉约清丽的,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看惯兴衰的妇人,虽受尽磨难,依然倔强地挺直脊梁。就像林徽因,不仅有美丽的外表,更有机智的谈吐、优雅的气质和一身傲骨。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建筑家。她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同丈夫梁思成一起成为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这一学术领域的开拓者,走遍了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这位生于家境优渥的书香门第的“千金”没有躲在安逸处,而是奔波在一个个荒野建筑群中,扛起了中国建筑史体系研究奠基者的历史重担。在中国建筑史上,她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而作为诗人、作家,她又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多部著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让喜爱或不喜爱她的人都耳熟能详。</h3></br><h3>        她是一个妇人,但她并不是一个文弱的妇人。在家国危难之际,她想得是大义。就像宋代才女李清照,她的人生并没有局限在“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儿女情长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慷慨悲壮亦是她灵魂的底色;《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中也彰显了她在君主、大臣一片“和”声中不顾自己暮年悲寂坚决主战、收复河山的志向。同样,林徽因文弱的皮相却掩盖不住她不屈的傲骨。一九三七年,她在给孩子的信中说“我们希望不打仗事情就可以完;但是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那时候你就跟着大姑姑那边,我们就守在北平,等到打胜了仗再说。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面对祖国被侵略,她无所畏惧;面对祖国被嘲笑无唐代建构,她不顾安危和肺病困扰,在全国各地奔波调查、实测多年,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五台山发现了唐朝修建的佛光寺,狠狠地回击了来自日本同行的嘲笑;面对决意拆除北京古牌楼的领导,她不顾一切据理力争。林徽因柔弱的身躯包裹的却是民族大义、铮铮傲骨。</h3></br><h3>       读她的作品,你能感觉到她的天真,她的机智,她的真诚,她的浪漫,她的思辨,还有她的严谨,她就是一个集才情、风骨与专业素养于一身的“奇女子”,就像那首她写给孩子的诗同样也是她自己的写照:</h3></br><h3>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W5x72kpIylT3URJqTEPXS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