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3日我们结束官鹅沟游览,驱车直奔天水,入住古城附近宾馆后,受到居住在天水的表弟俩口的热情款待。</p> <p class="ql-block">当晚餐后,走出饭店,只见暮色已像一块浸了墨的绒布,缓缓覆盖住天水古城的飞檐翘角。白日里还带着几分古朴沧桑的街巷,一入夜便被串串灯笼、盏盏灯箱唤醒,摇身变成了藏着千年故事的光影秘境,表弟陪我们一起踏入这片灯火阑珊处,夜游天水古城。</p> <p class="ql-block">穿过牌坊,青石板路在灯光的映照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两侧的店铺鳞次栉比,木质门窗上的雕花在灯光里若隐若现。“秦火锅”、“秦州老茶”、“暴脾气麻辣烫”、手工艺品,及地方特色小吃……商铺,目不应暇。</p> <p class="ql-block">沿着主街往前走,目光总会被那些错落有致的灯笼吸引。红灯笼、黄灯笼、带著水墨图案的纱灯,有的悬在屋檐下连成一片灯海,有的挂在巷弄两侧形成光廊,</p> <p class="ql-block">夜色下的古城楼,像一幅被时光晕染的画卷,金黄的灯光沿着飞檐与城墙勾勒出古典的轮廓,在深黑的夜幕下显得格外庄重而温暖。</p> <p class="ql-block">千年秦州,天水古城一句暖心的宣传口号:——</p><p class="ql-block">让城市留住记忆,</p><p class="ql-block">让人们记住乡愁。</p> <p class="ql-block">这是天水古城里的风云雕塑,位于西关古城的三新巷广场。它以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初到天水的故事为背景,采用优质花岗岩雕刻而成。画面中,诸葛亮正襟危坐,身旁是天水籍的名将姜维,周围还有将士、战马和战车等元素,生动再现了当年的历史场景。</p> <p class="ql-block">夜深了,古城的灯光依旧明亮,却少了几分喧嚣,多了几分静谧。往回走时,再次路过那座牌坊,灯光下的它显得愈发庄重。回望身后的街巷,灯火依旧在夜色中闪烁,像是千年时光里不曾熄灭的星辰。这场夜游天水古城的旅程,不仅是看了一场璀璨的夜景,更是在灯火与烟火中,触摸到了秦州古城的千年底蕴,这份温暖与惊艳,会久久留在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上午,从古城沿青石板路向北行,便至伏羲庙,<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城的烟火气与庙宇的静谧在此交织,沿街的青砖灰瓦老屋旁,小贩的吆喝声偶尔飘来,却丝毫不扰这份寻根问祖的庄重,</span>这座全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一砖一瓦都透着庄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站在伏羲庙广场,仿佛能看见公祭伏羲大典时旌旗飘扬、乐声悠扬的盛大场面。身着传统服饰的礼官庄重行礼,海内外华人齐聚于此,怀着崇敬之心追思人文始祖伏羲创八卦、教渔猎,启文明的功绩,香火缭绕间满是对文明根脉的敬畏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写到这里,我特意在媒体上了解了公祭伏羲大典相关资料。天水祭祀伏羲的传统由来已久,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就在渭水流域设典祭祀伏羲。明代,朝廷在秦州专立祭祀伏羲的祠庙(今伏羲庙),采用太牢规格,一年两祭。(太牢规格是古代最高等级的祭祀礼仪标准,只有帝王等地位极高者才有资格使用。)。1988年,由天水市政府正式举办公祭伏羲大典;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开始确定 公祭伏羲大典的时间为每年夏至日(6月22日左右)举行;2013年起,公祭伏羲大典由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天水市人民政府承办。大典仪式包括奏乐、击鼓鸣钟、行礼上香、敬献祭品、奉祭文、各界献礼等环节,期间还会举办伏羲文化论坛、书画展览、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羲皇故里寻根祭祖行等系列活动。自2014年起,与台湾约定每年同时举办海峡两岸共祭伏羲典礼。这<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全世界中华儿女寻根认祖,祭拜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盛事 。</span></p><p class="ql-block">下面几张图片是媒介公布的2025年6月21日公祭伏羲大典的盛况。</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马英九2025年6月带台湾青年学子代表来大陆访问期间,参加了天水公祭伏羲大典,并敬献花篮。</p> <p class="ql-block">参加公祭伏羲大典的各界人士步入伏羲庙</p> <p class="ql-block">伏羲作为“三皇之首”,是创八卦、启文明的人文始祖。伏羲庙是祭祀他的圣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参观浏览。</span></p> <p class="ql-block">进了山门,院内古柏参天,其中“八卦柏”枝桠交错如卦象,斑驳的树纹里似藏着文明初启的密码。伏羲庙以前共计64株古柏,以先天殿为中心,按八卦方位排列,每卦8株,象征《周易》六十四卦。这些古柏多为宋元时期所植,现存37棵,树龄约700余年,均为一级保护古树。</p> <p class="ql-block">看这像不像一个大眼睛长在树干上?</p><p class="ql-block">它不是天然的树瘤,而是古树保护工作中对树洞进行的人工修复。为了防止雨水和病虫害进一步侵蚀树干内部,工作人员用与树木纹理和颜色相近的材料对树洞进行了填充和加固,这是一种常见的古树复壮措施。这种修复不仅能增强古树的结构稳定性,还能延长它的寿命,让这些珍贵的“活文物”得以继续生长。这些有明亮大眼睛的古侧柏吸引许多游客去抚摸,不知又冠以何种寓意。</p> <p class="ql-block">这珠先天殿前的古柏,树干从根部分为两支,东侧一支已经枯死,西侧一支倾斜向先天殿屋面,它以顽强的生命力,紧靠约30厘米宽的树皮维持养分输送,从吐露新芽到枝繁叶茂。为保护这株珍贵千年古树,目前采用了仿生支架和金属加固等措施。这株古柏是天水伏羲庙64株卦柏之一,与伏羲八卦文化紧密相连,是伏羲庙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先天殿内的伏羲圣像端坐正中,手持八卦盘,目光深邃,仿佛仍在凝视着远古先民观天察地、一画开天的时刻。殿内的藻井、梁枋雕刻精美,龙凤、云纹与八卦图案相映,将“人文始祖”的智慧与华夏美学融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伏羲庙内的龙马雕像。它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兽,融合了多种动物特征:</p><p class="ql-block">头部像马,额上有独角</p><p class="ql-block">身披龙鳞,肩部生有双翼</p><p class="ql-block">腹部似蛇腹,牛蹄鱼尾</p><p class="ql-block">色彩以蓝色为主,搭配红、黄等。</p><p class="ql-block"> 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传说龙马背负河图,伏羲据此画出八卦,开启华夏文明,寓意健康、善良、远大和生生不息的"龙马精神"</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p> <p class="ql-block">步入伏羲功绩展展厅,这里分部展示了伏羲的伟大功绩、伏羲文化的内涵及相关祭祀文化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伏羲始画八卦,创造了揭示自然规律的符号,为中华传统文化奠定哲学基础。伏羲结绳记事,开创书契先河,以及受蜘蛛结网启发发明网罟,教民渔猎和豢养动物,推动原始畜牧业发展等功绩。</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水市考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时指出:</p><p class="ql-block">“伏羲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要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回望这座藏在天水古城里的庙宇,它不只是一处古迹,更是华夏文明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每一块青砖、每一棵古柏、每一尊塑像,都在默默诉说着文明的起源,让每一位来访者,都真切触摸到了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根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