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黄帝内经》第二篇 养心一心为气血所养

畔畔(顺势养生珠海)

<p class="ql-block">很多新朋友也许对我不太熟悉。先来个自我介绍:</p><p class="ql-block">名字和昵称: 苑芳(畔畔)</p><p class="ql-block">职业:中医顺势养生十互联网空中链锁超市</p><p class="ql-block">所在城市:广东珠海</p><p class="ql-block">祝愿认识我的人都能做事顺利,身体健康努力向上向善,越活越值钱!</p><p class="ql-block">话归正转,上一篇写完《黄帝内经》里第一篇三个章节,跟着读的朋友们学会用《黄帝内经》里的第一章“与五脏养生"</p><p class="ql-block">和第二章养好五脏,身体健康,不生病这章里面有练习"六字诀"补养五脏之气,还有五脏护养第一功法——五行掌都学会了吗!</p><p class="ql-block">这是简单的功法养生,熟练之后,每天早起花10分钟左右静静的练习一下,能坚持就有一个好的身体了。健康身体坚不可摧!不再忙碌到等生病了再吃药打针啦!</p><p class="ql-block">还有第三章《黄帝内经》对症查五脏,这一章教会你五脏疾病可以通过五官判断;教你从肤色观察出五脏的症状;从梦境发现五脏的异常;从头发告诉你五脏的病变;眉毛能反映五脏的盛衰;观察鼻子,自测脏腑健康状况。</p><p class="ql-block">让你读了跟着学习就成了一个中医大师一样通过望、闻、问、切,就了解内在脏腑情况了。事实上也很简单,没有什么高深的奥秘。一看一学就懂。</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记录第二篇养心一心为气血所养。</p> <p class="ql-block">第一章</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谈心脏:心为君主之官</p><p class="ql-block">心为五脏之首,养护君主之官</p><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养生要养心、养身并重,而养身首先要养心。《黄帝内经》把人体的五阶六腑命名为十二官,其中,心为君主之官。它这样描述心:“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君主,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全体国民的主宰者。把心称为君主,就是肯定了心在五脏六腑中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黄帝内经·素问》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然与五脏都有关系,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如果心发生病变,则其他脏腑的生理活动也会出现紊乱而产生各种疾病。所以,我们要时刻关爱自己的心脏,加强对它养护。</p><p class="ql-block">那么,怎样做才能养护好这位娇贵的“皇帝”呢?除了去医院做系统检查之外,平时应该注重自身的包养。下面几点做法可供参考:</p><p class="ql-block">1.保持心情愉快</p><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心在志为喜”,愉快的情绪对心脏是有益的。尤其是性格开朗、乐观的人,其得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因此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善于做情绪的“管家”。当然谁也不会在生病的时候保持愉悦的心情,那么,至少要做到不悲伤难过。因为悲伤除了让病情加重以外一点儿好处也没有。</p><p class="ql-block">2.心气平和就是健康的最佳状态</p><p class="ql-block">试想,一个人每日处在浮躁、烦躁甚至暴躁之中,时间长了肯定会情绪失调、脏腑失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往往无法避免,但用心平气和来达到处事平和,则必须要心胸开阔,宽善待人,遇愁不愁,逢怨不怨,以理智驾驭感情,以平和调节心志。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因忧郁而破坏了自身的免疫功能,更会使血流贯通,真气舒达,一和百和,身泰寿延,就像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曾在《闲情偶记》中说:“心和则百体皆和。”</p><p class="ql-block">3.用合理的饮食为心脏护航</p><p class="ql-block">合理饮食能够预防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病的发生。平时饮食要清淡,因为盐分过多会加重心脏负担。不要暴饮暴食,要戒烟限酒。多吃一些养心的食物,如杏仁、莲子、黄豆、黑芝麻、木耳、红枣等。</p><p class="ql-block">4.夏天尤其要注意养好心脏</p><p class="ql-block">按照中医五行理论,夏季属火,对应的脏腑为“心”,所以养心成为夏季保健的一大关键点。生活中不要饮浓茶,要保证充足睡眠。夏季因为出汗较多,如不注意及时补充水分,会引起血液中的水分减少,血液黏稠度增高,致使血管栓塞,极易引起心肌检死和心脏猝死。因此,夏季要多喝水,养成睡前半小时和清晨起床后喝水的习惯</p><p class="ql-block">不要等口干舌燥的时候再喝。</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心作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主,它的生理活动是人体健康的关键所在,就像《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载:“故主明则不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心的保养,保证自己的身心处于健康的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心主血脉,养好人体的“生命之泵”</p><p class="ql-block">《素问·五藏生成篇》里提到“诸血者,皆属于心”,以及《素问·痿论》中的“心主身之血脉”,都说明了心的一大主要功能主血脉。心是整个血液循环系统的动力和中心,是保证血脉畅通的“生命之泵”,所以,养心第一步就是要促进血液循环,疏通血脉。</p><p class="ql-block">心主血脉其实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推动作用而输送到全身。脉,即血脉,是气血流行的通道,又称为“血之府”。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按一定方向流动,从而运行周身,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中医学把心脏的正常搏动、推动血液循环的这一动力和物质,称为心气。另外,心与血脉相连,心脏所主之血称之为心血,心血除参与血液循环、营养各脏腑组织器官之外,又为神志活动提供物质能量,同时贯注到心脏本身的脉管,维持心脏的功能活动。因此,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的功能才能正常,血液才能在脉管内正常运行。</p><p class="ql-block">由此,我们也可以从人体的脉象上推断出心气的强弱,如果心气旺盛,心血充盈,则血脉通畅,此时的脉象平稳有力;如果心气虚弱,心血不足,则血脉滞涩,其脉象无力,甚至没有稳定的节律,人会感到心悸;再甚者,如果心血瘀阻,就可能出现心口闷疼、脸色青紫等现象。</p><p class="ql-block">而且,心主血脉功能失调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心主血脉让我们明白了心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重要性,在心的主宰下,心气的推动下,血液于脉中运行,到达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如果心主血脉的功能失调,就会产生气滞血瘀、心脉痹阻、脉道不通等状况,最后可能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和心主血脉功能失调所引发的症状非常相似。大量循证医学证明,动脉粥样硬化并不是老龄化的必然结果,可以用药物进行预防与治疗。</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还提到“心主血脉”“脉舍神”,所以,“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二者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心血既参与血液循环、营养各脏腑组织器官,同时也向神志活动提供物质能量,此外,心血还会贯注到心脏本身的脉管,维持心脏的功能活动。而心神的变化也会使血脉随之发生变化,如心血不足,会有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等神志的异常表现,这时就需要养心血安心神;反过来,若因某种原因精神受刺激而心神不宁,也可引起心血在脉中流动加速,表现为脉跳速率增加等。</p><p class="ql-block">心藏神,养心最重要的是养神明</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素问》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所谓“心藏神”,是指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及这些活动所反映的聪明智慧,都由心所主持,也就是中医上所说的“心主神明”。神指精神意识而言,《素问·八正神明论》曰:“帝日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准确地阐述了神明的生理功能,包括人的感觉、知觉、注意、思维、记忆、智能。心神不仅主导了脏腑机能活动的协调,同时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由体验而产生的情感,也都是在心神主导之下,以五脏为生理基础而产生的。而明则是一种现象,可彰显日月之光辉,阴阳之有序,故“神明”就是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