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族文化宫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民族文化宫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9号,属北京的主城区。上午,在和煦的秋风中独自前往。<br> 站在文化宫大门外,就被这座壮美的建筑震撼了。民族文化宫由毛泽东主席提议、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设计方案,于1959年10月6日落成并对外开放。文化宫主楼建筑面积37000多平方米,13层,高68米,东西翼楼环抱两侧,墙面嵌白色釉砖,飞檐宝顶冠以孔雀蓝琉璃瓦,具有独特的中国民族风格。它曾作为新中国“第一宫”载入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史》,并被推选为20世纪中国建筑艺术精品之一。它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记忆的国家级文化地标。<br> 拾阶而上,大门两边有金色镂空装饰,中间镶嵌着“团结”“进步”的金色大字。进入大厅,空间宽阔,迎面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巨幅挥手画像。墙面浮雕和门楣装饰中有苗族银饰的缠枝纹、彝族漆器的几何纹、壮族绣球、傣族孔雀的图案,每一处设计都体现着着“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元素。 今天来参观的游人很多,少数民族的游人也不少,许多还身着华丽的民族服饰,大家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br> 正巧,文化宫正在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且循着路线,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之旅。展厅布置的典雅端庄,史料丰富,脉络清晰,网络助览,是传承弘扬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历史大课堂。<br> 第一展厅曰“大一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脚下映射的中华文明之河,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三星堆文化等文明符号随波浮动;头顶则是一幅辽阔的古星空图,呼应着中华先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宇宙观。<br> 展柜中仰韶、良渚、红山等文化体系的玉器则都蕴含着龙崇拜、以玉为美的共同文化基因。马家窑旋涡纹陶壶与辛店文化S纹彩陶静静陈列,它们是中华早期文化跨地域传播的见证。 全球仅存8部的康熙版藏文与蒙古文《大藏经·甘珠尔》是民族交流的瑰宝,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汉代的青铜器、唐代的文书、辽代的三彩器、西夏的宿卫牌、金代的铜镜、元代的纸币、清代的达赖金印等文物,展示了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统一的追求和实践,体现了统一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br> 展厅尾部是一组古籍花瓣墙:200余片“花瓣”是《元朝秘史》《辽史》等古籍复制品,按下花瓣即可取阅。<br> 民族文化宫的历史文物,表明了大一统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一脉相承且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各民族的共识,中华各民族的多彩文化共同熔铸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伟哉,大中华!<br> 第二单元是“大交融”。展厅以一幅动态西域交通图纱幔开篇,呈现着河西走廊、茶马古道等民族交往的重要通道。展区再现了唐代以来的边销茶实物。我在历年的旅途中,经常涉足到茶马古道,它不仅是一条互市贸易通道,更是奏响民族团结的乐章。文成公主进藏携带的琴与长鼓(距今1300余年)是唐蕃和亲的见证,它们将中原礼乐文化带到吐蕃,促成了民族文化的交融。而镶宝石包银鎏金嘎巴拉碗(六世班禅献给乾隆的贺礼,底座刻有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则展现了清代西藏与中央的密切联系。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交融履痕明晰可见。<br> 最后,我来到了“大团结”展厅。展厅以红旗为主造型,将四个数字: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1949(新中国成立)、1978(改革开放)、2012(进入新时代),串联起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的奋斗历程,走进了新时代。伫立于此,心中倍感激动。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强音。<br>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组织中央访问团分赴各少数民族地区访问,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历史,体现了民族平等的理念。展柜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云南省西畴县第一区长箐乡苗族群众敬献中央访问团的锦旗,陈列着各民族传统乐器,还陈列着各民族敬献给党中央、毛主席的礼品,成为中央政府与地方各族人民及各界人士亲密关系的历史实物见证,彰显着新时代各民族对祖国的认同,书写着各族人民血浓于水的深情,体现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识已深深融入各民族群众的血脉。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文化是根,民族团结是魂。<br> 我在中华民族古老绚烂的文明史诗中穿行。民族文化宫以其独特的中华民族风格,成为民族团结、统一、发展、繁荣的象征。我想,民族文化宫的1500余件珍贵文物古籍,串联成一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长卷。各民族始终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作为56个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生于中华,何其幸矣。 五千年历史的积蕴,千万里山河的滋养,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团结,成就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从历史中汲取团结的力量,共同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