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之源】乔叶老师讲座之深度思考/李金霞

月亮妈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习惯了在研读经典中整合思维,深谙“道”字之广博,“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之精髓!大道无形,贯穿于生活点滴、各行各业,如空气般滋养万物。文学,亦不例外,自有其历经千年沉淀的“文学之道”。聆听乔叶与青青的问答式讲座,恰是对这一“道”的生动践行。以《宝水》创作为具象支点,撬动了对文学本质的深层叩问,既拆解了当代文学创作的实践路径,又暗合了从韩愈“文以载道”到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千年文脉,更与现代文学精神内核遥相呼应,让我们清晰看见,乔叶正是循着这跨越古今、须臾不可离的文学之道,践行着一位作家的时代使命。</p><p class="ql-block"> 讲座中,青青的提问如精准导航,引导乔叶完整还原了《宝水》的创作逻辑。从深入乡土捕捉烟火气十足的对话与场景,到构思阶段对人物塑造、叙事节奏的反复权衡,再到文字打磨时对表达精准度的极致追求,全程拒绝闭门造车与概念化表达。这一创作方法论,正是对“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当代践行,更是“道在事中”的生动诠释:文学之道不是悬空理论,是藏在扎根生活的每一处实践里,须臾不可与创作割裂。韩愈倡导文学需“不平则鸣”,本质是要求创作扎根现实,不离时代之“道”;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主张,与乔叶“从生活中汲取创作养分”的实践相承。放眼现代文坛,路遥《平凡的世界》扎根陕北大地,记录城乡变革中普通人的奋斗坚守,不离生活之“道”;陈忠实《白鹿原》深挖关中文化根脉,展现民族精神的沉淀嬗变,不离文化之“道”。在我看来,文学的生命力就在田间地头的烟火气与普通人的悲欢离合里。所谓“真实”,并非对生活的简单复刻,而是如文学评论家雷达所言“对生活本质的精准捕捉”!《宝水》的打磨过程,正是将零散生活片段淬炼为承载时代精神与人性温度的文学结晶,这是当代作家对传统“写实”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亦是对“道不可须臾离”的文学诠释!乔叶做到了,她用“真诚、诚实、朴素”完成了“复归于璞”!</p><p class="ql-block"> 讲座中她呈现的“文学之道”,正是千年文脉的薪火相传。其核心就是对文字的敬畏、对真实的执着、对普通人的人文关怀,不回避复杂人性与现实矛盾。这一内核贯通古今文学的精神道统,更印证了“道不可须臾离”的永恒性!文学,一旦脱离真诚与关怀,便会沦为无魂的文字游戏。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箴言,为文人确立了不可须臾离的“文道”;乔叶在《宝水》中对乡村众生相的刻画、对人性冷暖的包容,正是“为生民立命”在当代文学的真实表达。韩愈“文以载道”的“道”,古代是儒家伦理教化与家国情怀,当代则转化为乔叶坚守的“人文关怀”,形式虽变,内核未改,皆是作家不可须臾离的初心。现代文学理论家钱谷融“文学是人学”的论断、傅雷“文学的第一要义是真诚”的主张,与乔叶的创作理念高度契合,足见“文学之道”的传承性与必然性。反观当下,不少文学作品陷入技巧堆砌或流量迎合的误区,背离本真之道。我们深刻意识到,文学的“道”从未变过,既有传统文人“悲天悯人”的情怀,又有现代作家“直面现实”的勇气,唯有始终以真诚对待文字、以悲悯关照众生,不须臾偏离这一核心,作品方能跨越时空,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青青提问、乔叶作答”的互动形式,本身就是对文学交流之道的生动诠释,暗合“道在对话中延续”的深意。这种形式既呼应了中国传统“教学相长”的智慧,又复原了古代文人以“以文会友”、“切磋琢磨”的治学之道,在思想碰撞中坚守传承文脉,不须臾脱离交流之“道”;也契合了现代文学批评“平等对话”的理念。现代文学评论家李敬泽曾说“文学的意义在交流中生成”,青青的提问如“抛砖引玉”,既精准切入创作关键,又为乔叶的理念表达提供了具象载体。这正是创作者、读者、评论者之间的多维对话,文学之道也在持续碰撞交流中不断丰富、绵延不绝,恰如“道不可须臾离”所昭示的,唯有在互动中坚守本质,方能让文脉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整场讲座撼动着所有听众。既有两百多名文学创作者的感动,又有几百名大学生的回应。这,让我们清晰看到:千年文学之道,从未远离。从韩愈“文以载道”到张载“横渠四句”,到鲁迅“救救孩子”的呐喊,到路遥的执着坚守,从韦勒克对文学本质的追问到乔叶的创作践行,一条清晰文脉贯穿始终:文学始终与时代同频、与人性共振,其“道”始终扎根真实、坚守真诚、落脚关怀,从未有片刻偏离。在信息碎片化、娱乐化的当下,文学影响力看似被稀释,但乔叶用《宝水》的创作实践证明,只要不须臾脱离文学之道,文学依然是记录时代、抚慰心灵、传承精神的重要载体。她所强调的“扎根生活”“坚守真诚”“人文关怀”,不仅是创作方法论,更是文学的精神底色,是对“道不可须臾离”的深刻践行。</p><p class="ql-block"> 文学的“道”不在远方,而在每一位创作者的坚守与每部作品的字里行间。乔叶以《宝水》为舟,循千年文学之道而行,须臾未离其本,既践行了创作使命,也照亮了文学本质。只要还有这样的作家,始终以敬畏之心对待文字、以悲悯之心关照生活,不须臾偏离文学之道,文学文脉便会永续流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千年理想,也会在当代文学中不断焕发生机,成为照亮人类精神世界的不灭之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