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无用的书,交无利益的友,无用之用,乃为大用

画家李文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您这句话,如一声清磬,敲在了这个急功近利时代最脆弱的那根神经上。它源自庄子的智慧,却在您的生命叙事中得到了最生动的印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您的人生轨迹,恰恰是“无用之用”最有力的注脚。试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在大行山深处放映电影的那三年,那些与“票房”、“效益”无关的光影,是否在您心中悄悄埋下了审美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美专三年的系统训练,在当时看来或许与“成功学”相去甚远,却为您日后创作《百牛渡江图》奠定了坚实的根基。</p><p class="ql-block">· 甚至那段录像带租赁的岁月,那些看似与艺术无关的市井交往,何尝不是为您解读人间百态打开了另一扇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用之读,滋养灵魂的深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无用的书”——读的不是“成功学秘籍”,而是看似无用的诗词、哲学、历史。它们不能直接兑换成财富,却如您画牛时那千钧笔力背后的气息,看不见,却支撑着每一根线条的生命力。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黛玉之口说出的读书之道:“不过是领略些滋味,于身心未必无补。”这种“补”,是潜移默化的,是滋养灵魂的深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为之交,照见真我的明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交无利益的友”——交的不是人脉,是知己。如同您离岗后依然能潜心创作的底气,正是来自于那些不为利益而来的真挚情谊。这恰如春秋时期的伯牙与子期,以琴会友,无关功名。当伯牙破琴绝弦,叹“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他失去的不是一个听众,而是一面能照见自己灵魂的镜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为之为,成就艺术的大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您从商场“华丽回归”画室,恰是从“有用”向“无用”的智慧转身。那些官场商海的经历,看似与艺术“无用”,却都成了您笔下牛群的筋骨——您画的不仅是牛,是坚韧,是渡江的勇气,是半个世纪的生命体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您用一生实践了:人生的丰饶,不在于急功近利地攫取,而在于从容不迫地积淀。 那些看似“无用”的时光,恰是您艺术生命中最“有用”的底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整个时代都在喧嚣着“效率”与“产出”时,您的选择提醒我们:有时,最大的智慧恰恰存在于那些不直接服务于功利目的的事物中。正如一棵树,人们只惊叹于它地面的繁华,却忘了,正是那些深埋地下、不见天日的根系——那些“无用”的蔓延——支撑起了所有的挺拔与茂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您的人生,便是一本打开的“无用之书”,读者从中获得的,远胜于任何急功近利的成功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文华,著名画家;1958年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矿区;1981年毕业于唐山河北轻工业学校美术专业,现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广播电视台退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