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虫的故事

绪写人生

<p class="ql-block">  今天看到一个关于毛毛虫的故事:有人把一群毛毛虫放在花盆的边缘,让它们首尾相接,正好沿着花盆边缘围成了一个圈。而就在花盆旁边,不到五厘米的地方,就撒着它们最爱吃的松针,新鲜、翠绿,散发着诱惑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可是这群毛毛虫,它们有一种天生的习性,就是只会盲目地跟着前面的同伴走。于是它们开始一圈又一圈地绕着花盆爬行,一条紧跟着一条,形成了一支永无止境的圆形队伍。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一小时,两小时,一天过去了……它们还在不知疲倦地转圈。松针近在咫尺,可没有一条毛毛虫脱离队伍。就这样连续走了好几天,它们最终全都因为饥饿和精疲力尽而死去。 </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他们不朝着诱人的松针的方向爬去呢?只要有任何一只毛毛虫能够停下脚步,稍微与众不同地转身爬下花盆,它和它的同伴就都能得救,过上饱足的生活。 </p><p class="ql-block"> 看了这个故事,我突然发现在我们人类的世界不也有类似的事情吗?想想“东施效颦”这个典故。西施心口痛时皱眉捧心的样子,因她的天生丽质而显得格外动人。邻女东施看见后,只学到了表面动作,也皱着眉头,捂着胸口在街上行走,却不知这种美需要由内而外的气质支撑。结果她的矫揉造作,反而让见到的人都避之不及。东施的困境和毛毛虫如出一辙,那就是只看见别人在做什么,却不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更没想过这个行为是否适合自己。</p><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有类似的情况,尤其是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容易人云亦云,跟着别人走。例如做短视频,流量不好,就会简单粗暴地想到模仿流量好的人,别人播什么自己也播什么。缺乏自己对自己的复盘和深入分析,找到适合自己的、专属于自己的内容风格才更正确。</p> <p class="ql-block">  我们都知道“老马识途”的故事,就展现了截然不同的智慧。春秋时期,管仲随齐桓公远征孤竹国,春去冬归,大军在茫茫山谷中迷失了方向。在众人慌乱之际,管仲解开几匹老马的缰绳,让它们自由前行。这些老马凭着多年征战中积累的方向感,果然带领大军找到了回家的路。在所有人都陷入迷茫时,那匹老马没有跟随慌乱的人群,它依靠的是内心深处对道路的觉知。</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打破这种盲从的循环,也许以下三点可以帮助我们:</p><p class="ql-block">第一,在行动前问一句“为什么”。就像东施如果多问一句“为什么西施这样就是美”,或许就能发现美在于自然而非姿态本身。</p> <p class="ql-block">第二,培养寻找“第二种可能”的视角。当所有人都在盲从时,要像那匹老马一样,敢于相信自己的记忆和判断。有时候,最熟悉的路径恰恰是被众人忽略的那一条。</p><p class="ql-block">第三,建立自己的价值坐标系。老马之所以能成为众人的向导,正是因为它数十年行走积累的方向感已经内化为本能。就像前天的文章里,我说到我们要有自己的定位一样。只有这样,目标才清晰,才能不迷茫。 </p> <p class="ql-block">  其实真正的困境从来不是前路未知,而是我们不敢信任自己内心的“老马”。就像那些绕着花盆转圈的毛毛虫,它们不是看不见旁边的松针,而是被“跟着走总不会错”的盲从认知给困住了。而我们比毛毛虫幸运的是,随时都可以选择成为那匹识途的老马,能在喧嚣中听见内心的声音,在迷途中找到归路。</p> <p class="ql-block">  罗翔老师说过:“我们必须有所怀疑,否则将无从思考;必须有所批判,否则将无从建设。”当所有人都朝着同一个方向机械地前进时,敢于停下来聆听内心声音的人,反而可能第一个找到出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