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扶病由天津入京。从前门车站到东长安街,欢迎的群众达10万多人。</p><p class="ql-block"> 冯玉祥从张家口电话指示北京警备总司令鹿钟麟:“孙先生到京后,一定要尽力保护,国民军的队伍就等于孙先生的队伍,应听从孙先生指挥。”(团结出版社孙继业著《伟人孙中山》第381页)</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入京的第二天,是1925年元旦,段祺瑞派儿子和执政府秘书长向孙中山拜年,并邀请孙中山出席其操纵的善后会议。孙中山表示病体未愈,暂时不能与段会面。</p><p class="ql-block"> 段祺瑞被推为临时执政后,于1924年11月21日发表通电宣告,准备召开善后会议。企图以召开善后会议对抗孙中山号召的国民会议。孙中山在天津患病期间,段祺瑞于12月24日抢先公布了善后会议条例,接着又公布了123人的邀请名单,其中除孙中山外,绝大多数是各省军阀头目和政客遗老。</p><p class="ql-block"> 段祺瑞公布善后会议条例后,国民党中央、中共中央先后发表通电表示反对善后会议,继续要求召开国民会议。</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带病对段祺瑞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5年1月17日,他发出《复段祺瑞电》,要求善后会议做两点改变:一是容纳人民代表;二是会议虽可涉及军制财政,但最后决定权应为国民会议。1月29日,段祺瑞复电孙中山,拒绝了孙中山的两项要求。因此,中国共产党不再要求参加善后会议,国民党也下达了抵制善后会议的通知。(团结出版社孙继业著《伟人孙中山》第382页,第383页)</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到北京后,经过20余日诊治,病情毫无起色。德国医生克礼建议外科手术治疗。1月26日,转入协和医院施行外科手术,确诊为肝癌晚期,无法割治,不得不重新将刀口缝合,改用镭射放疗,但仍无效验。</p><p class="ql-block"> 2月18日,孙中山从协和医院移入行辕,改由中医治疗,京城名医表示亦回天乏术。</p><p class="ql-block"> 为应付时局,汪精卫等在北京设立了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多次开会研究孙中山遗嘱草稿。2月24日下午,汪精卫把草拟好的稿子念给孙中山听。</p><p class="ql-block"> 第一篇是政治遗嘱,内容有:……余致力国民革命凡40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继续努力!……</p><p class="ql-block"> 第二篇是家事遗嘱,内容有: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听后感到满意,汪精卫本想请孙中山当场签字。这时,孙中山听见宋庆龄悲哀的哭泣声,便对汪精卫说:“你且暂时收起来吧!我总还有几天生命的。”(团结出版社孙继业著《伟人孙中山》第383页,第384页)</p> <p class="ql-block"> 此后,孙中山的病情不断恶化,全身浮肿,开始出现腹水。至3月10日,医生已束手无策。</p><p class="ql-block"> 3月11日上午,孙中山的瞳孔已经开始散光。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又送上一份致苏联遗书。宋庆龄含着泪,抬起孙中山颤抖的手腕执笔在三份遗嘱上签字。</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签完字,对身边的同志们说:“……死生常事,本无足惜,但数十年为国奔走,所抱主义终未完全实现,这是不能无遗憾的。希望诸同志努力奋斗。那么我虽是死了,也是瞑目的。”</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屋子里的气氛悲痛到极点。孙中山安详地对护士说:“谢谢你,你的工作快完成了。”(团结出版社孙继业著《伟人孙中山》第385页)</p><p class="ql-block"> 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孙中山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59岁。孙中山逝世当天,段祺瑞政府下令下半旗志哀,并为孙中山举行国葬。此后数日,苏、美、德、英、比、丹、法、荷、西、瑞典、葡等国公使或参赞,都亲临吊唁。</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逝世后,治丧处决定长期保存遗体,将遗体在协和医院做了防腐手术,殓具用的是楠木玻璃盖棺材,以供瞻仰。3月19日,当孙中山的灵柩从协和医院移至中央公园时,沿途护灵致哀的民众约12万人。</p><p class="ql-block"> 灵堂上悬孙中山遗像及“有志竟成”横匾,两旁悬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对联,棺上盖以青天白日旗。24日开始公祭,3天中前来致祭签名的就达74万人,敬献花圈7000余面,道路两侧和灵堂内外,布满了花圈和挽联。</p><p class="ql-block"> 各界赠送的挽联、哀词、祭文达6万余件。</p><p class="ql-block"> 许多爱国团体、华侨社团、社会贤达、外国友人以及黎元洪等都送了花圈和挽联,就连他的政敌陈炯明和北洋军阀段祺瑞、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等也敬献了花圈和挽联。</p><p class="ql-block"> 4月2日上午,孙中山的灵柩从中央公园出发,移往香山碧云寺。送殡的人达30万之众,其中有2万多人一直追随灵柩,从西直门步行到碧云寺。孙中山的灵柩暂厝于西山碧云寺的金刚宝塔内。</p><p class="ql-block"> 1929年6月1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奉安大典。一代伟人孙中山,从此长眠于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团结出版社孙继业著《伟人孙中山》第386页,第387页,第388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