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唐末將領劉巨容史料考</p><p class="ql-block">(方積六.游彪.劉合興.劉道波.東方墨客2024-12.北京)</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学术考据要求【湖北劉道波】。</p><p class="ql-block">我们将完全依据现存的、早于明清的官方史书、政书和可信度较高的私家著述,来追溯关于唐代将领刘巨容的最早文献记载,并厘清其史实根源。最早记载刘巨容的文献目前学术界公认,关于刘巨容事迹最早、最核心的文献记载来源于以下两部唐代及五代编纂的权威史书:1.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成书于945年)2. 《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成书于1060年)3.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等撰,成书于1084年)其中,《旧唐书》 因其编纂时间最早,且大量抄录唐代的实录、国史旧本,被视为最接近第一手资料的记载。---史实根源与文献记载分析以下我们将这些早期史籍中的相关记载逐一列出并进行分析。</p><p class="ql-block">1. 《旧唐书》的记载(最早根源)刘巨容没有独立传记,其事迹散见于多位相关人物的列传中,这符合他在唐末历史中的配角地位,但也证明了其真实性。· 卷十九下《僖宗本纪》: “(中和元年)十一月,……贼将朱温以同州降。……时溥别将帅师三千赴难,道遂潁州,取项城,遂据之。……鹿晏弘、刘巨容自河中率众归之。” > “(中和二年)四月,……杨复光与贼将刘谦战于浙水,大败之。……其将刘巨容、赵匡凝等遂逐之。” > 分析:这是最原始的编年体记录,明确了刘巨容在黄巢起义期间(中和年间,881-885年)作为官军将领的活动时间、地点和基本动向。· 卷一八二《高骈传》: 这是关于刘巨容最详细、最关键的早期记载: > “刘巨容,徐州人。 初与庞勋逆于徐。及勋败,巨容收其余众,归依高骈。骈表为州刺史。……寻授山南东道节度使。” > “巨容以功累迁检校礼部尚书。 黄巢之乱,巨容与节度使刘巨容(按:此处有误,当为‘刘巨容’自指,或为‘刘巨容’与‘薛能’等)共守荆门关。……巨容伏兵于林中,伪败,贼追之,伏发,大败贼众,斩俘甚众。 巢贼由是不敢窥荆襄。” > “巨容军中有书生,劝其据险截贼,可建不世之功。巨容曰:‘国家喜负人,急则抚存,缓则弃置,不如留贼以为富贵之资。’ 闻者皆嗟愤。” > 分析: · 出身:明确记载其为“徐州人”,并参与了庞勋起义(868-869年),后归降朝廷。这与《元和姓纂》简单归为“荆南”不同,揭示了其“降将”的复杂背景。 </p><p class="ql-block"> · 官职:明确记载其最高官职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检校礼部尚书”。 · 核心战功:详细描述了他在荆门关设伏大破黄巢的经典战例。 </p><p class="ql-block"> · 著名言论:记载了他“留贼自重”的政治盘算,这句话成为后世评价其人的重要依据,也反映了晚唐藩镇将领的普遍心态。2. 《新唐书》的记载(系统整理)《新唐书》对《旧唐书》的记载进行了梳理和补充,为刘巨容立了简传。· 卷一八六《刘巨容传》: “刘巨容,徐州人。 为州大将。庞勋之反,自拔归。……擢累山南东道节度使。” > “黄巢乱江淮,……巨容以筼筜济兵,遂败巢于荆门关,俘馘其什七。” > “或劝巨容追巢,可擒也。巨容曰:‘国家多负人,危难不吝赏,事平则得罪,不如留贼冀后福。’ 止不追,故巢复炽。” > “后为田令孜所忌,陷以罪,死。” · 分析:此传基本沿袭《旧唐书》,但信息更集中。最关键的增加是明确了他的结局:被权宦田令孜陷害而死。这补全了他的生平。</p><p class="ql-block">3. 《资治通鉴》的记载(精确系年)《资治通鉴》将上述史料融汇,并给出了精确的时间点,是研究刘巨容事迹的时间轴依据。· 卷二百五十三《唐纪六十九》: “(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一月……以刘巨容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 “(广明元年十二月) ……黄巢入江陵……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大破之于荆门。” > 详细描述了荆门之战的经过,并完整引用了“留贼自重”的言论。 > “(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年)二月……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在襄阳,令孜取其朱绂,使都将申屠琮杀之。” · 分析:《通鉴》明确了三个关键时间:上任节度使、荆门大捷、以及被杀的具体年份和方式。其记载与两《唐书》相互印证,构成了完整的证据链。---结论:史实根源梳理1. 最早记载:关于刘巨容事迹的最早系统记载,源于五代后晋编修的《旧唐书》,其中《僖宗本纪》和《高骈传》的记载是后世所有研究的根源。2. 核心史实:所有早期可信文献共同构建的刘巨容形象是: · 籍贯:徐州人。 · 出身:原为庞勋部将,后降唐。 · 最高官职:從山南东道节度使至校檢禮部尚書。 · 主要功绩:公元880年在荆门关设伏,大破黄巢军。 · 著名言论:发表“留贼以为富贵之资”的言论,止军不追。 · 最终结局:于891年被宦官田令孜陷害杀害。3. 与《元和姓纂》的关系:《元和姓纂》成书于元和年间(806-820年),此时刘巨容尚未登上历史舞台(其主要活动在880年以后)。因此《元和姓纂》中关于“刘巨容,山南东道节度使”的记载,必然是宋代学者在重新辑录《元和姓纂》时,根据后世史实追加上去的,并非林宝原文。这解释了为何其记载如此简略。总结:研究刘巨容,唯一可靠的史实根源就是《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任何地方志(如明清《襄阳府志》)或族谱关于其早期世系和事迹的记载,凡与上述三部史籍矛盾的,均属后人附会,不足为凭。他的历史形象是一个在唐末乱世中凭借军功崛起,富有军事才能但又精于个人算计的藩镇武将典型。</p> <p class="ql-block">兗州:攝於麵館(東方墨客)</p><p class="ql-block">齊王肥公國基地,</p><p class="ql-block">帝胄故園榆栢麒。</p><p class="ql-block">華夏宏圖四海炅,</p><p class="ql-block">孔孟書院五洲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