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清浊酒,牡丹深浅花

巴尔鲁克

<br> 见到“神曲”二字您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神仙作的曲?还是听了美妙乐曲之后进入神仙般的状态?或者联想到被后世称为“文艺复兴三巨头”之一但丁的叙事长诗《神曲》?但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中药“神曲”,我们要结合“神曲”二字学习几首中国古代诗词。按照笔者手头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6月版)一书的顺序,轮到第九大类消食药,“神曲”便是其中一味。<br>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给百度百科的定义如下。<br> 神曲,中药名。为辣蓼、青蒿、杏仁泥、赤小豆、鲜苍耳草加入面粉或麸皮后发酵而成的曲剂。全国各地均产。<br> 炮制方法:<br> 1、炒神曲:取麸皮撒匀于热锅内,俟起烟,将神曲倒入,炒至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或不加麸皮,炒至黄色亦可。<br> 2、焦神曲:取神曲置锅内炒至外表呈焦黑色,内部焦黄色,取出,略喷些清水,放凉。<br> 性味:甘、辛,温。归经:归脾、胃经。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主治:用于饮食停滞,消化不良,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泻痢。<br> 中医药使用的“神曲”都是经过炮制的,也正是由于它是由多种原料混合并经过发酵而成,因此十分有助于消化。但笔者在将中药与中国古典诗词歌赋结合起来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古人诗歌中的“神曲”多半是酿酒原料之一“酒曲”,亦或是美妙动听如神仙般的乐曲。<br> 下面这首五绝《看酿酒》就出自初唐诗人王绩(字无功)的笔下,诗中的“神曲”显然不是中药了。王绩在唐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作为唐诗的开山鼻祖之一,后世多以“意境高古”,“气格遒健”,“皆能涤初唐排偶板滞之习”等评价他的诗作,还常把他与陶渊明并称“陶王”,可见其不论性格还是诗作都有点魏晋风骨,如《唐诗大辞典(修订本)》就说:“绩遭逢世乱,失意归隐,仰慕阮籍、陶渊明,寄情诗酒。”其实归隐前他就很爱酒,为此“唐高祖武德中,以前朝原官待诏门下省,特判日给酒一斗,时称‘斗酒学士’。”也正是“因简傲嗜酒,屡受勘劾。”既然如此爱酒,看酿酒也一定是经常的事。有专家考证下面这首小诗是诗人于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此时的诗人已经“以疾罢归,以琴酒自娱。”两年后诗人驾鹤西归,享年54岁。 <br> 看酿酒<br> 六月调神曲,正朝汲美泉。<br> 从来作春酒,未省不经年。<br> 该诗是诗人田园诗的代表作,通过对酿酒工艺流程和时间的细节描写,展现古代酿酒劳动场景的同时,是对酿酒需时费工发出的感叹,也寄托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第一行诗的前句“六月调神曲”,说的是农历六月制作酒曲。此时高温有利于微生物发酵,是传统酿酒的关键步骤。后句“正朝汲美泉”指清晨汲取优质泉水。清晨的泉水水质纯净,能保证酿酒品质。“正朝(zhāo)”有用来代指每天早晨,也有指每个月的第一天。第二行“从来作春酒,未省不经年。”意思是‌自古以来酿造春酒,没有哪一坛不是经过一整年时间酿成的。这两句诗强调了春酒酿造周期长的特点,体现了古人对酿酒工艺中时间沉淀的重视。实际上诗人在告诉人们,每年过春节喝的酒都是前一年夏天开始酿造,一般要陈放一年以上才好喝。“未省(xǐng醒)”即尚未知悉。<br> 读完了《看酿酒》诗,再来看看喝酒吧。诗的作者是中唐诗人元稹(字微之),诗是感谢白居易(字乐天)请他喝酒,不但请他喝而且还把他劝到喝醉。在唐诗史上,元稹与白居易因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而构成了元白诗派,他们的诗以通俗写实风格著称,主张诗歌应反映社会现实、通俗易懂,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br> 读罢元稹这首《酬乐天劝醉》,使人感到十分契合“元白诗派”关于“通俗易懂”的创作理念。笔者现将从搜韵网上得到的这首诗拷贝粘贴如下,只是不知哪位高人对诗作了注解,其中有些还很可能是诗人的自注,这些注释对我们理解该诗十分有帮助。诗云。<br> 酬乐天劝醉 <br> 神曲清浊酒⑴,牡丹深浅花。<br> 少年欲相饮,此乐何可涯。<br> 沈机造神境(沈机:亦作“沉机”,犹深谋。),不必悟楞伽⑵。<br> 酡颜返童貌⑶,安用成丹砂⑷。<br> 刘伶称酒德,所称良未多⑸。<br> 愿君听此曲,我为尽称嗟。<br> 一杯颜色好,十盏胆气加。<br> 半酣得自恣,酩酊归太和⑹。<br> 共醉真可乐,飞觥撩乱歌⑺。<br> 独醉亦有趣,兀然无与他。<br> 美人醉灯下,左右流横波。<br> 王孙醉床上,颠倒眠绮罗。<br> 君今劝我醉,劝醉意如何。<br> ⑴清浊酒:古代酒分清浊,清酒为优质酒,浊酒为劣质酒。<br> ⑵《楞迦》:即《楞伽》,佛经有《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或译《大乘入楞伽经》),相传为佛在师子国楞伽山所说,故名。<br> ⑶酡颜:饮酒后脸红貌。酡,《玉篇·酉部》:“酡,饮酒朱颜貌。”<br> ⑷丹砂:即朱砂,矿物名,色深红,古代道教徒用以化汞炼丹,此指用丹砂炼就之丹药。<br> ⑸“刘伶”二句:刘伶字伯伦,沛国(今江苏省沛县)人。司马氏擅权,伶沉湎于酒,著《酒德颂》,历数饮酒之美。<br> ⑹酩酊:大醉貌。大和:亦作太和,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朱熹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br> ⑺飞觥:见卷六《寄吴士矩端公五十韵》注。传杯也。<br> 从倒数第四行往后,笔者试着解释几个词。“兀然无与他。”中的“兀然”,在此作仍然,依旧解;“兀然”还有一个意思是昏沉貌,放在诗中不大合适。倒数第二行“颠倒眠绮罗”中的“绮罗”本意是五彩华贵的丝织品,后引申为华丽的衣着。“眠绮罗”既可以理解为睡在华丽的被褥上,也可以理解为因醉而穿着华丽衣服就昏睡过去了。<br> 有专家考证,元稹于元和五年(810年)在湖北省荆州市创作的该诗。从这一年开始,诗人因才华出众、性格豪爽不为朝廷所容,被贬谪到通州(今四川达州市),而此时的白居易尚在长安任职,但从诗的内容上似乎看不出什么离别之愁,或被贬官的低落情绪。<br> 说到白居易,老先生也有几首写有“神曲”的诗,但诗中的“神曲”既不是中药,也不是酿酒用的酒曲,而是美妙无比的乐曲。诗云。<br> 夜招晦叔<br> 庭草留霜池结冰,黄昏钟绝冻云凝。<br> 碧毡帐上正飘雪,红火炉前初炷灯。<br> 高调秦筝一两弄,小花蛮榼二三升。<br> 为君更奏湘神曲,夜就侬来能不能。<br> 读罢这首诗,总令人感觉似曾相识。不错,乐天先生写过一首非常温馨绝妙的五绝《问刘十九》,诗云。<br>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垆。<br>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br> 《夜招晦叔》和《问刘十九》都是夜晚时分打算请朋友喝酒的邀请信,后者以询问的口气,显得比较客气;前者的口气似乎有些强硬,但充满了热情。有趣的是《夜招晦叔》的这位好友,如按唐朝时期的习惯可称为崔十八。这位被邀好友叫崔玄亮(字晦叔),排行十八。如果专家考证的诗作时间确切为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的话,那么一年之后,晦叔先生便魂归道山,为此乐天先生还专门为他写了《崔公墓志铭并序》,可见二者之间的友谊非同一般。<br> 《夜招晦叔》是一首七律,依然不失乐天先生诗作通俗易懂的风格。<br> 首联有视觉也有听觉,从视觉角度,诗句描绘庭草留霜、池水结冰、云冻凝于天的冬日景象;听觉则是黄昏时悠远飘渺、逐渐消失的钟声。视觉是邀请友人饮酒的理由,听觉是邀请友人的呼唤。<br> 颔联前句“碧毡帐上正飘雪,”为过度句,帐外飘雪寒冷,帐内则温暖明亮,通过内外冷暖对比突出室内的温馨,充满了邀约好友共度寒夜的热情。“碧毡帐”即碧绿色毡房。<br> 颈联“高调秦筝一两弄,小花蛮榼二三升。”大意是调高秦筝的音调,弹奏上一两曲;再饮上几杯清酒。“秦筝”,古弦乐器名,形如瑟,相传为秦人蒙恬所造。“‌小花”指的是酒花,也就是酒液上的一层泡沫,由泡沫的大小可以判断酒的好坏。“蛮榼”,指南方制的酒器。“二三升”计量单位,但宋时的“升”与今天的略有差别,那时的1升约为今天0.6升。 ‌<br> 尾联“为君更奏湘神曲,夜就侬来能不能。”就很直白了直接表达邀请友人夜访的愿望。‌“为君更奏湘神曲”,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你再演奏一曲湘神曲,“湘神曲”指楚地神曲。‌“夜就侬来能不能”大意是,夜晚来我这里行不行,或能不能来呀?“侬”为古语中“你”的意思,“能不能”既是询问,更是邀请,表达了无尽的诚意与期待。<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