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文:云水</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603456</p> <p class="ql-block"> 2023年金秋十月,风携桂香漫过成都的街巷,我怀揣着一颗敬畏之心,走向青羊区青华路那片隐于市井喧器的净土—杜甫草堂。未及入园,“杜甫草堂”匾额便赫然映入眼帘,书法家严寅亮的笔墨力透纸背,笔锋雄健洒脱,墨色浓淡相宜,将诗圣故居的文气与古意凝于方寸之间,仿佛穿越千年时光,正缓缓诉说着杜甫不朽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 伫立门前远眺,草堂枕锦江之畔,映竹影天光,青瓦白墙在秋日暖阳下凝着厚重古韵,曲径通幽处似藏着诗魂流转。这里没有都市的车水马龙,唯有草木的清香与泥土的温润交织,一草一木皆染文墨之气,一步一景尽含岁月沉香。它早已不是一座单纯的茅屋故居遗存,而是诗圣精神的永恒栖息地,诗与景相融,史与情交织,成就了“诗入草堂生雅韵,堂因诗圣显千秋”的千古佳话,也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此与千年诗魂悄然相遇。</p> <p class="ql-block"> 踏入园区,两侧的竹林青翠欲滴,修长的竹影在地面婆娑起舞,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随微风摇曳,空气中弥漫着草木与泥土的清新气息,沁人心脾。脚下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蜿蜒向前延伸,引领着我走进这片穿越千年的宁静。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褪去了尘世的浮躁与喧器,只留下一份厚重的历史沉淀,让人不自觉地放轻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位“诗圣”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 行至“景杜堂”,一尊杜甫塑像静静坐着,瞬间攫住了我的目光。塑像以杜甫中年形象塑造,他身着唐代文人常穿的宽袖长衫,衣褶线条流畅自然,似有微风拂过,衣袂轻垂,尽显文人儒雅之风。他面容清癯,眉宇间带着几分沧桑,眉头微蹙,目光沉静而深邃,望向远方的眼眸中,既有对民生疾苦的忧虑,又有对家国天下的牵挂,将历经乱世沉浮却始终心怀苍生的气质诠释得淋漓尽致。塑像姿态挺拔却不张扬,与堂内“景仰诗圣”的主题相得益彰,让人驻足凝视间,敬仰之情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穿过“景杜堂”,便来到了展现中国诗史脉络的核心场所——“大雅堂”。走进门,一幅国内最大的磨漆壁画映入眼帘,画师以细腻的笔触,饱满的色彩,生动还原了杜甫从长安赴蜀,在草堂安居,与友人唱和等关键人生片段,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仿佛让人穿越回那个风雨飘摇却诗意盎然的年代。壁画四周,环列着屈原、李白、王维、李商隐等10多位历代著名诗人的塑像,他们或沉思,或吟咏,神态各异却同样气质不凡,与中央的杜甫像遥相呼应。整个大雅堂以杜甫为核心,串联起从先秦到唐宋的诗歌发展历程,让人在观赏中感受中华诗脉的源远流长,也深刻体会到杜甫在诗坛中的举足轻重。</p> <p class="ql-block"> 漫步于草堂之中,古朴的柴门,潺潺的清泉,摇曳的花木,每一处景致都似一首流动的诗。穿过长廊眼前便是那座闻名遐迩的茅屋,它以竹木为架,茅草为顶,虽简陋质朴,却承载着杜甫最炽热的家国情怀。站在茅屋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仿佛在耳边回荡,振聋发聩。我仿佛看到了公元761年的那个深秋,狂风卷走了屋顶的茅草,秋雨淅淅沥沥漏入屋内,杜甫在贫病交加,居无定所的困境中,没有沉溺于个人的苦难,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天下寒士,发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呐喊。这份超越个人得失的博大胸怀,这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仁者担当,正是杜甫诗歌穿透时空的力量所在,也让这座简陋的茅屋,成为了不朽的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因深刻反映时代变迁与民生疾苦,被称为“诗史”。他的一生,充满了颠沛流离与坎坷磨难,亲历安史之乱的战火,见证了大唐由盛转衰的沧桑巨变。现存诗作约1400余首,收录于《杜工部集》,每一首诗都是时代的缩影,每一句词都饱含着对家国的热爱与对百姓的悲悯。759年,为避战乱,杜甫辗转入蜀,次年在成都浣花溪畔建成这座草堂,在此居住的近四年时光,是他一生中相对安定的岁月,也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期间,他创作诗歌约240首,占毕生诗作的六分之一,《春夜喜雨》《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千古名篇皆诞生于此。765年,杜甫离开成都,继续漂泊于西南各地,最终在公元770年病逝于湘江的一叶孤舟之上,结束了他坎坷而伟大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沿着蜿蜒的小径继续前行,“诗史堂”的匾额在绿树掩映下缓缓显现。步入堂内,一幅幅诗作展板整齐陈列,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沉郁悲凉,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壮阔;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思乡心切,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温婉细腻;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辛辣批判,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扼腕叹息。杜甫的诗歌,如同一部浓缩的唐代兴衰史,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动荡、民生疾苦与人间百态。他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与坚守,用朴素而深刻的文字,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用诗歌为笔,为苦难的时代立传,为沉默的百姓发声。这种“以诗为史”的精神,正是他被尊为“诗圣”的核心所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行至“工部祠”前,我不由自主地驻足良久。祠堂古朴庄重,青砖黛瓦间透着岁月的沧桑,祠内供奉着杜甫的塑像,神态庄重而温和,目光中满是对天下苍生的慈爱与关怀。自杜甫在草堂居住四年,留下240余首千古名篇后,这里便成为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精神圣地。从唐代的元稹、白居易,到宋代的苏轼、黄庭坚,再到近现代的文人学者,他们纷纷慕名而来,在草堂的诗风中汲取力量,写下了大量缅怀杜甫,赞颂草堂的诗文。这份传承,不是简单的模仿与复制,而是对杜甫“忧国忧民”精神的延续与弘扬,是对中华诗脉的守护与传承。如今,每年有无数游客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读他的诗,感他的情,在与诗圣的精神对话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这种跨越千年的精神共鸣,正是文化传承最生动,最鲜活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在草堂的文创馆内,各类以杜甫与草堂为主题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从印有杜甫诗句的书签、折扇,到复刻的古画、摆件,每一件产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诗圣的精神与现代生活巧妙融合,让千年的诗意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文创馆的墙壁上,镌刻着“诗圣千秋”四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杜甫精神的永恒与不朽。</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余晖透过云层,洒在“少陵草堂”的匾额上,为其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我缓缓走出草堂,回望这座古朴的庭院,竹影婆娑,花香阵阵,那份穿越千年的宁静与厚重,依旧萦绕在心头。此刻,我忽然深刻明白,杜甫的魅力,不仅在于他高超绝伦的诗艺,更在于他那颗悲天悯人,心怀家国的赤子之心。在物质匮乏、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用诗歌点亮了人性的光辉,为苦难的时代带来了温暖与希望;在盛世繁华、国泰民安的今天,他的精神依然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文化滋养,指引着我们坚守良知,担当责任。</p> <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这座隐于成都街巷的古朴庭院,不仅是一座纪念诗人的圣地,更是一座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地标。正如近代文化大家冯至先生所云:“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杜甫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在这里,我们读懂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文人风骨”,什么是“以诗为史”的担当。每一次驻足,都是与千年诗魂的对话;每一次回望,都是对文化传承的坚守。而这份读懂与坚守,便是对诗圣最好的致敬,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最坚实根基。愿这份诗意与精神,能穿越岁月的长河,永远滋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谢谢各位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