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802</b></p> <p class="ql-block">勤能补拙:【释义】勤:勤劳。能:可以。补:弥补。拙:笨拙。勤劳确实能够弥补天资不足的笨拙,此以用来表示自谦。【出处】唐·白居易《偷闲走笔题二十四韵》。白居易,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他曾先后担任过忠州、杭州等州郡的刺史,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公元825年,唐敬宗又命他担任苏州刺史。当时,苏州为唐代东南地区最大的州,那里人口众多,市场繁荣,需处理的政务也非常繁多。唐敬宗对白居易非常信任,相信他完全有能力治理好苏州,因此把苏州交给他很放心。这年阳春三月,白居易乘船离开东都洛阳,经过千山万水来到苏州。苏州是白居易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地方,一到这里,他不由感慨万千。当地居民齐心整理市容,迎接新的地方官吏,这让白居易感动不已。刚一上任,他便穿便服到民间察访民情,了解老百姓的疾苦。经过十几天明查暗访,白居易对苏州各方面情况有了初步了解,于是着手整顿吏治,废除了一些苛刻的条令,减轻了老百姓的不合理负担,深得好评。他对苏州早已神往,知道不少名山胜水值得游玩,但到任后事务繁多,无暇散心,日以继夜埋首于政务公文中,甚至通宵不眠也不以为意。白居易勤政政事,在寄给朋友的书信及后来的一首诗中,均提到“补拙莫如勤”,意思是自己生来笨拙,怕担当不起苏州刺史的重任,除了用勤奋弥补,没有其他办法;也可理解为再愚钝的人,只要勤勉亦能弥补不足。他的案头堆满各种文书卷宗,常常批阅到深夜,遇难办事务更是连轴转。白居易以前有喝酒和听音乐的嗜好,但这段日子里全都顾不上了,把所有精力都用到了公务上。忙碌的公务使他积劳成疾,染患眼疾。公元826年秋天,他辞官离开苏州返回洛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个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栏目主持人星淇教授,同时他也是这个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他在【育路有恩·逐光而行】方面也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以及广泛的影响力,经过他的严谨审核文稿,我才更有足够的信心,将文章分享给社会大众。</span></p> <p class="ql-block"> 高明的老师,一定会用“勤能补拙”这个成语,来教育他的学生。学生对这个成语理解能力不足、能力不强的情况下,老师加以引导并解读成语,作为教育学生勤奋学习的最好语境,聪明的学生也懂得老师用成语来教导自己,勤奋学习,举一反三才能够精通,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一定说是成语故事,但是老师会用成语故事的内涵、相关意思、相关道理来教育他的学生。把“勤能补拙”的道理讲通了,学生自然接受,能接受的学生,一定加倍努力学习,肯定进步很大,这是老师教育的方法,也是老师正确地引导学生,老师的这份恩德,学生终身难忘。当学生走出校门常怀感恩心,心中时时刻刻都要报答老师的恩德。如果学生不懂得感恩老师,说明老师教育不到位,教育的时候没能感化学生,导致学生不懂得感恩和报恩。道理讲通了,学生本身是人,不是畜生,有人情味,知道人情冷暖,畜生也懂得反哺之恩,何况是人,人更应该懂得。人更容易接受真正的道理,马服鞭,人服理。将“勤能补拙”的通俗易懂的道理讲清楚,学生一定能听懂。这个成语从表层理解,确实仅与白居易有关。其实此成语具有教育意义,小时候,爷爷看见我不是聪明人,常常给我讲这个成语故事,用这个故事来鼓励和支持我,用鼓励和支持来说比较好听,实际上爷爷都是用这个故事来教育我,我受益匪浅。这个成语对我的人生帮助很大,如果我不是比较笨的人,爷爷也不会反复给我讲这个故事,好在我听话,很听爷爷的话。读书的时候踏踏实实读,下课了,别的同学去玩,我还在读书;晚上同学睡觉了,我还一个人在油灯下努力苦读。我很努力了,却一下子也赶不上别人,但我能够坚持努力下去,最后也赶上来了。爷爷的教育影响了我的一生,所以我特别感恩爷爷,因为爷爷的教育如同一束光照耀我前进。学校老师也常用这个方法来教导学生努力读书。除此方法之外,没有更好的方法了。这种办法,专门用来治瘉那些不算聪明的人。主要方法用对了,就能够跟聪明的人平起平坐,再不分彼此了。通过勤奋起家的人,往往各方面的心理素质更加坚强,道理很简单,源于梅花香自苦寒来。</p> <p class="ql-block"> 任何人必须明白,尤其是活半辈子的人更加懂得,成功人士没有一个人不勤奋,成功的背后是勤奋的支撑,离开了勤奋,做什么事情都难以成功。为此,任何时候我都懂得,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勤,离开勤读好学,别的办法都不如“勤能补拙”有效,真真正正地勤学苦练才能学到老师传授的知识,学生本身才能收获丰富的学识。就像农民勤劳一样,勤劳才能致富。太阳出来了,照到屁股上了,还在睡觉,不按时上班,不按时下地种田,到头来什么都得不到。错过季节,来年没有收获,该播种作物的时候由于不勤劳,错过了种植季节,别说大丰收,连饭都没有吃。读书也是一个道理,在什么年级学什么内容,这是学校规定的,也是教育部规定的。万一错过学习机会,到头来你什么都不懂。别人也是去学校,自己也是去学校,却什么都学不到,原因在懒而不在勤。围绕主题展开创作,重复讲明“勤能补拙”,因为这个太重要了。现在处在学校和学生的环境中,抛开“勤政”这方面的内容,以勤学为主要话题。“勤政”和“勤学”的道理是相通的,一个成语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用,其实质同样有好的效果,全文始终强调“勤”这个字。在校老师和家长,要懂得抓住“勤”来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这是学生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孩子和学生在学习中就是“勤”和“懒”这两个字之间的选择。若是养成“勤”的良好习惯,则“学业有成”;如果将“懒”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坏习惯,人生必定失败。将“勤能补拙”设定为无形的“老师”,那么这位“老师”的教育就是很好的方法,如同一束光,照亮孩子和学生。想成功的人,应该按照“老师”的教育方法,去做人,去做事。勤字当头助力,以勤作为人生的核心,肯定会成就自己的学业和事业。我们放眼看世界,不要光看眼前,扩大视野多角度看问题,这样我们就知道别人是怎么勤奋努力的。看看那些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考上985、考上211大学的,他们比任何人都勤奋努力。去年我有两个学生都考上了研究生,一个考上985,一个考上211大学的研究生,每次给他们打电话的时候,他们总是说“老师,我在图书馆看书”,这就是勤的体现。我的学生能有今天,都离不开“勤能补拙”的学习精神,我许多学生都以他们为榜样,这就是最好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 本文进入结尾阶段了,不是象征性的总结,而是对本文进一步的深度解读主题。凡是勤奋读书的人,他们有自知之明,懂得自己比别人笨拙,如果不再给自己加点油,不再比别人更勤快,等于这辈子来到这个世界都是虚度年华了。为了出人头地做个像样的人,不力求跟上等人一样风光,至少也要跟平常人一样,所以不得不走“勤能补拙”之道,自己给自己逼一把,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加油,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源于自己的笨拙,通过勤奋努力,做出来的事实,具有人生价值和意义。难道这些勤奋的人,不想跟正常人一样“吃喝玩乐”吗?他们比任何人都想,但是他们也懂得这是暂时的快乐,如果需要长久性的幸福必须践行“勤能补拙”,才能够达到永久性的快乐。根据成语的语境,讲一下我个人的理解,先感恩老师为学生劈开一条独特的教育之路,形成了精准“育路”,让学生在“感恩”这条路上,朝着“逐光”的方向“而行”,一路前行,一路感恩。比如说,再笨的孩子、再笨的学生,只要他有心读书,愿意读书,比什么都强。再笨的孩子在老师的引领下,也能学通学透各学科,也能考上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在现实中,确实有人比较聪明,过目不忘,而我们作为资质普通的人,情商和智商都不高,跟这样过目不忘的人对比,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在这里我用单一的比喻,就能够说明“勤能补拙”了。假如过目不忘的人,看一次课文就能把一篇课文背下来,我们不比他们聪明,就要用五倍的时间去背书,五倍不行就十倍,十倍不行就用十五倍,十五倍还是不行,就用百倍的努力,总会背下来。背书方面是这样,其他的学习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再劣等的马,走十天的路,也能走完跑得快的马相同的路程。只要我们谦虚谨慎,愿意向老师学习,懂得尊敬老师,更要懂得孝顺父母,多听父母提出的学习建议,愿意把时间投入到学习方面,用“勤”来补足自己天生的不足部分,勤确实真的能够弥补自己的缺陷。只要坚持勤奋好学,一定进步很快。再看看兔子和乌龟赛跑,乌龟爬得很慢,但它没有放弃,再慢也慢慢爬,不停止脚步,勤爬不辍,最终也赢过了跑得快的兔子,这与成语“勤能补拙”互相呼应。因为前方有光,只要我们朝着光明的方向走,离不开“勤”字,最终也能成功。</p> <p class="ql-block">作者:黄勇哲</p> <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11月12日(星期三)</p> <p class="ql-block">作品创作地点:中国广州市</p> <p class="ql-block">作品全文共计:3412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