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岗实践

红山小学 汪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font-size:18px;">返岗札记:把培训的星光,种进日常的教育土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红山小学 汪淑月</b></p><p class="ql-block"> 晨光漫过教室窗棂时,我总习惯摩挲案头那本记满培训心得的笔记本 —— 纸页间还留着集中培训时的墨香,也藏着跟岗学习时抓拍的课堂剪影。而这段返岗实践的日子,更像一把温柔的犁,把那些在讲座里、观摩中习得的理论与技能,细细耕进了班主任工作的日常土壤,让每一份认知都长出了带着温度的果实。</p><p class="ql-block"> 一、叙事心育:让文化的絮语,裹着童心生长</p><p class="ql-block"> “老师,我爷爷说‘百善孝为先’,上次我帮他捶背,他眼角的皱纹都笑开了。” 围坐成圈的教室里,孩子攥着画满家风故事的彩纸,声音清亮得像春日的溪流。这是我在返岗后开展的叙事心育活动,也是把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健康” 理论落地的细碎尝试。</p><p class="ql-block"> 此前在培训课上,老师说 “叙事是心灵的镜子”,那时我尚在纸上揣摩;如今握着孩子们的文字与画作,才真正触到了这句话的分量。我陪内向的小宇把 “遇到困难想退缩” 的心事,写成了 “小蜗牛爬高山” 的童话;和孩子们一起从《论语》里找 “朋友互助” 的故事,再对照自己的班级生活分享感动。当孩子们在作文里写 “原来老祖宗的话里,藏着让我们开心的办法”,我忽然懂了:所谓 “基于中国文化的叙事心育”,从不是生硬的理论灌输,而是让文化的絮语,顺着童心的脉络慢慢生长,让传统里的智慧,成为孩子化解烦恼的铠甲。</p><p class="ql-block"> </p> <h1>二、专家答疑:隔着屏幕的春风,拨亮心里的灯</h1><p class="ql-block"> 有段时间我总在困惑:做叙事心育时,既要保留文化的底色,又要让孩子自由表达,怎么平衡才好?夜里对着屏幕参加专家答疑,当老师举着某所学校的案例说 “文化是根,童心是叶,根扎得深,叶才能长得舒展”,我忽然如释重负 —— 就像在迷雾里走了许久,终于看见前方亮起的灯。</p><p class="ql-block"> 专家还说 “AI 是工具,不是岸”,提醒我别为了追求效率忽略了与孩子的面对面交流。那些隔着屏幕的对话,没有冗长的理论,却像春夜里的细雨,落在我实践中的困惑处,让原本纠结的思路渐渐清晰。原来返岗不是独自摸索,那些曾在培训中指引我们的专家,依然用这样的方式,为我们的成长撑着一把 “专业的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尾声:把每一步成长,都写进下一段教育旅程</p><p class="ql-block"> 当最后一份叙事心育作品收齐,当 AI 工具渐渐融入日常工作的节奏,我忽然发现:返岗实践不是培训的 “终点”,而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 “渡口”。那些关于 “四有” 好老师的论述、班级育人的技巧、家校共育的方法,不再是笔记本上的文字,而是变成了和孩子说话时更耐心的语气,与家长沟通时更贴心的角度,处理班级事务时更从容的思路。</p><p class="ql-block"> 暮色降临时,我又翻开那本笔记本,在空白页写下:往后的日子,要继续做教育里的 “耕耘者”—— 把集中培训的星光、跟岗学习的雨露、返岗实践的收获,都酿成滋养学生成长的养分。守着三尺讲台,带着这份实践的热忱,一点点把教育的美好,写进每一个与孩子们相伴的朝朝暮暮。</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