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的美好,藏在和一群同频父母围坐共读好📚《自驱型成长》的时光里

monica

<p class="ql-block">每周二的午后,阳光斜照进这间雅致的茶室,书页在指尖轻轻翻动,像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仪式。那本《自驱型成长》静静躺在桌上,封面简洁却充满力量,仿佛在提醒我们:真正的成长,不靠催促,而源于内心的觉醒。我们围坐一圈,不是来听讲的家长,而是彼此照亮的同行者。</p> <p class="ql-block">聊到孩子写作业拖拉、考试焦虑,有人轻叹,有人点头。我们翻开书中关于“压力与表现”的曲线图——太低的压力让人无聊懈怠,过高的压力则引发焦虑与抗拒,唯有在“可承受压力”的区间里,孩子才能进入心流,激发出内在动力。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养育不是加压,而是帮孩子找到属于他们的节奏点。正向压力,像一杯温茶,暖而不烫,刚刚好唤醒潜能。</p> <p class="ql-block">投影屏上缓缓划过一页页笔记,有人记录,有人沉思。这不像一场培训,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共读会。没有权威的说教,只有平等的交流。我们谈大脑的运作机制,谈多巴胺如何点燃孩子的兴趣,也谈“胜任感”才是持续努力的燃料。原来,让孩子“愿意做”,远比“必须做”更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茶香氤氲,绿釉茶壶在桌上静静冒着热气。一位朋友正轻声分享她如何用“选择权”唤醒孩子的主动性:“今天你想先做数学还是语文?”简单的提问,却让孩子从“被安排”变成了“我决定”。另一位接过话头:“我现在不再盯着他写作业了,而是问他‘需要我陪你一会儿吗?’”言语间,是控制欲的退场,是信任的入场。</p> <p class="ql-block">有人站在屏幕前讲解,有人低头写写画画,还有人举起手机,想把这段思想碰撞的瞬间留住。墙上的山水画静默不语,却仿佛也在倾听。我们不是完美的父母,但在这个周二的下午,我们都愿意慢下来,去理解那个小小生命背后的脑科学与情绪逻辑。</p> <p class="ql-block">三位朋友并肩而坐,目光专注地望向发言的人。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种罕见的同频——我们都在努力成为情绪稳定的父母,都在学习放下焦虑,把成长的空间还给孩子。这种共鸣,不靠热闹的寒暄,而来自共同阅读后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她坐在茶桌前微笑,像一株静开的兰花。茶杯里浮沉的叶片,像极了我们起伏的育儿心绪。可当书页翻动,当话语流淌,那些焦灼渐渐沉淀,留下的是清明与力量。原来,共读不只是获取知识,更是一场情绪的疗愈。</p> <p class="ql-block">长桌上,茶具与笔记本电脑并存,传统与现代在此刻交融。有人用平板做笔记,有人用笔在书页边缘写下感悟。我们讨论着如何在家创造“心流环境”,如何用“成长型思维”代替批评。这些细碎的对话,像种子,悄悄埋进心里,等待某天破土而出。</p> <p class="ql-block">笑声偶尔响起,像茶水沸腾时的轻响。我们不是来背诵理论的,而是来寻找一种生活的可能——一种让孩子自在生长,也让父母轻松前行的方式。桌上的茶凉了又续,话题从学习延伸到亲子沟通,再到自我成长。原来,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我们重新养育自己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桌上摆着橙子和点心,像极了童年记忆里的客厅。可今天的我们,不再是被管教的孩子,而是试图理解孩子的父母。我们分享着各自的“失败”案例,却在彼此的倾听中,找到了继续尝试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她戴着贝雷帽,笑意温润,像一位老友。镜头定格的不只是笑容,更是这一群人因共读而生的联结。我们不必完全相同,却因同一本书、同一个信念而相聚。这种联结,温柔而坚定,足以抵御育儿路上的风风雨雨。</p> <p class="ql-block">有时,我们也会走出室内,在树影斑驳中合影。绿意环绕,笑声清朗。那一刻,我们不只是父母,更是拥有共同热爱的生活者。书里的理念,在阳光下变得具体而生动。</p> <p class="ql-block">横幅上写着:“父母越轻松,孩子越努力。”我们举着它,像举起一种信念。不是放任,而是信任;不是不管,而是懂得何时退后一步。扶鹰教育的标志静静躺在一旁,而我们心中,已悄然升起属于自己的育儿之翼。</p> <p class="ql-block">百叶窗滤进斑驳的光,三位朋友依偎着微笑。轻松的姿态背后,是无数次挣扎后的释然。我们终于明白,孩子的自驱力,不会在催促中诞生,却能在父母的松弛与信任中悄然萌芽。</p> <p class="ql-block">她站在树下,围巾随风轻扬,眼神明亮而笃定。那一刻,我看见的不仅是一位优雅的女性,更是一位觉醒的父母——她不再试图掌控一切,而是选择陪伴与引导。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每周二,一场安静的共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