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恃才而骄”到“心悦诚服” ——我与尹同学的“攻心记”

梦华

<p class="ql-block">本学期,在我执教的六年级X2005班级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转班生——尹同学。说他特殊,是因为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数学天才。思维敏捷,成绩拔尖,每次考试不是第一就是前三,解题速度甚至常常快过我这位老师。</p><p class="ql-block">然而,与他的聪慧头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令人头疼的行为习惯。他的课桌里总是一片狼藉,宛如一个微型“垃圾场”;课堂上,他很少能端坐静听,不是低头玩小动作,就是在课本和本子上信手涂鸦,甚至偶尔会沉浸在自己的课外书世界里。在他看来,既然已经掌握了知识,并且能考出好成绩,听课便是多此一举。这种心态也体现在考试中——追求速度,不屑检查。</p><p class="ql-block">真正的挑战接踵而至。一次,他被窗外路过的同事抓到正在上课看课外书;更过分的是,另一次他竟在上课时将纸片放入口中咀嚼,随后“噗”的一声,将纸屑直接吐到了讲台前的地上。当我从其他学生口中得知此事,并在第二节课前与他当面对质时,他的反应是典型的高智商孩子的“防御机制”。对于看课外书的旧事,他嗤之以鼻:“那是几百年前的事,我早就没有在上课时看课外书了。”对于吐纸屑的荒唐行为,他轻描淡写:“因为没忍住,纸屑在嘴里不舒服,顺便一吐就吐到讲台那边去了。”</p><p class="ql-block">他的态度表明,他并未意识到问题的核心是“课堂纪律”和“尊重”,而是将其视为与老师之间无伤大雅的“小摩擦”。我知道,简单的批评和说教对他这样聪明且自负的孩子是无效的。于是,我改变了策略。</p><p class="ql-block">我没有在课堂上当场发作,我向他解释了我的良苦用心:“其实老师早就看到了,为什么没有说你?第一,会打断同学们上课;第二,给你留面子。”这番话先让他明白,我的“沉默”是一种宽容和尊重,而非纵容。</p><p class="ql-block">接着,我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攻心”手段。</p><p class="ql-block">“威”的层面:我清晰地划定了底线,并将后果与他所在意的东西挂钩。“如果下次你还是这样在课堂上违反纪律,即使你考试成绩第一,我也会取消你的奖励,比如请你们在食堂宵夜。”这让他明确,学业优秀不是违反纪律的“免责金牌”。</p><p class="ql-block">“恩”的层面与“洗脑”:我动用了情感账户,并试图重塑他的人际认知。“而且我也会生气,平时我对你这么好,你不但不感恩,还在我的课堂违反纪律,这是不尊重我。” 紧接着,我对他(也是对所有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人际关系规律”的强势输出:“你们是什么思维?啊?你应该要遵循人际关系的规律,我对你越好,你应该越要配合我的工作,在我的课堂上要更加认真,而不是我对你越好,你反而在我的课堂上越随意,还违反纪律,这是本末倒置!”</p><p class="ql-block">这番话,像一把钥匙,试图打开他认知的锁。他之前可能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问题。他的聪明让他习惯于“索取”和“自我中心”,却忽略了关系中的“互惠”与“尊重”。我的严厉指责,配合着“我对你好”的情感基础,让他产生了认知冲突——原来自己的行为在别人眼中是如此“不识好歹”。</p><p class="ql-block">他终于低下了头,轻声说:“对不起,老师,我下次不会了。”</p><p class="ql-block">“课后来找我!”我给了他最后一个台阶,也是将这次公共教育转化为一次私人沟通的机会。</p><p class="ql-block">果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尹同学发生了肉眼可见的积极转变。他上课变得专注,字迹工整了许多,那股“恃才而骄”的散漫之气收敛了。不仅如此,班级里其他几个自觉性不强的孩子,也因这场风波而有所警醒,课堂纪律为之肃然。</p><p class="ql-block">通过尹同学的转变案例,使我明白了对于高智商但行为习惯欠佳的学生,单纯的说教与惩罚往往收效甚微,而“恩威并施,攻心为上”的策略则能取得奇效。这其中蕴含了几个重要的教育心理学原理:</p><p class="ql-block">1. 认知失调理论:</p><p class="ql-block">当尹同学认识到“老师对我好”与“我的行为不尊重老师”这两个认知产生矛盾时,他的内心产生了失调感。这种不舒服的心理状态驱使他改变自己的行为(变得遵守纪律),以使自己的认知与行为恢复一致。我的“洗脑”话语,正是刻意制造并引导他化解这种认知失调。</p><p class="ql-block">2. 行为主义的强化与惩罚:</p><p class="ql-block">我明确告知他,继续违反纪律将导致“取消奖励”(负惩罚),这是移除他喜欢的刺激物(食堂宵夜),从而减少其不良行为的发生。同时,当他表现出积极行为(认真听课、字迹工整)时,我及时的认可与肯定,形成了一种正强化,巩固了他的新行为模式。</p><p class="ql-block">3. 需求层次理论与关系管理:</p><p class="ql-block">尹同学作为优秀生,其生理、安全需求已基本满足,他更渴望的是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我的策略正是针对这些高阶需求。我先通过“给你留面子”满足其尊重需求,再通过“平时我对你好”激发其归属感的需求。最后,我指出他的行为会“得罪我”,是在暗示他可能失去这段积极的师生关系,触及了他的社交情感需求,从而促使他反省和改变。</p><p class="ql-block">4. “威信”而非“威严”的建立:</p><p class="ql-block">教师的“威”不应来自权力的压制(威严),而应来自专业的权威、人格的魅力以及公正的规则(威信)。我通过展示对他学习能力的认可(恩),和对他行为底线的坚持(威),建立了真正的威信。让他服从的不是我的怒火,而是规则本身和我们对彼此关系的共同珍视。</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话与行为的塑造。面对尹同学这样的学生,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跳出“问题-批评”的简单循环,综合运用心理学原理,将情感关怀(恩)与规则底线(威)相结合,通过“攻心”来实现“育人”的根本目的,引导学生不仅学会学习,更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自律与尊重他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