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云廊行:古道苍柏间,一步一千年

文珊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深秋的翠云廊,是时光凝滞的长廊。2025年11月,我独行于这段千年蜀道,看古柏参天,听风过林梢,仿佛踏进了李白笔下“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古老叙事。这里不仅是自然的庇护所,更是历史的活化石——自秦汉以来,翠云廊古柏夹道成廊,绵延三百余里,曾为驿道遮阳护土,也见证了无数征人策马、商旅往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步入游客中心,石木结构的入口质朴无华,与山林浑然一体。前行不远,便见“翠云廊”石碑巍然矗立,黑色碑面刻着三个大字,肃穆庄严。沿路而上,木桩错落排列,石板小径蜿蜒入林,两旁古树虬枝盘曲,苔痕斑驳,阳光穿过叶隙洒下碎金。途中偶遇刻有文字石头,字迹清冷,似在低语岁月的湿润与沉静。</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深入林中,石阶层层叠叠,通向幽深处。古柏森森,树干粗可合抱,有些缠着祈福红布,随风轻摆。仰望树冠,枝叶交错如穹顶,光影斑驳,恍若行走于绿色隧道。途中所见“庞统柏”石碑,铭文述及公元214年诸葛亮留守荆州旧事,令人遥想三国风云。另一处浮雕墙刻画古道沧桑,人物车马栩栩如生,仿佛将金牛道的往事刻进山石。</span></p> <p class="ql-block">汉砖柏:树龄1600年,树高26.1米,胸围2.9米,树根包裹着汉代砖石,砖面纹饰清晰可辨,是当年汉德县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张飞柏:树龄1600年,树高20.7米,胸围4.05米,树干如披甲武士,树根暴露在墙体一侧。相传张飞任巴西太守时曾修缮官道,并于路旁广栽柏树,后人为缅怀他,将此地的柏树称为“张飞柏”。</p> <p class="ql-block">翠云廊博物馆的防滑线是古蜀道上的重要遗迹之一,主要分布在拦马墙段的青石古道上。防滑线是刻划在蜀道青石路面上,与道路走向垂直的线条。这些线条有的是人工雕刻而成,有的则是经过长期的踩踏磨损形成的,它们在青石板路上形成了一道道独特的印记。其主要作用是起到防滑减速的效果,类似于现代高速公路上的减速带,能有效防止行人、马匹在行走过程中滑倒,同时也能让过往的车辆减速,保障通行安全。部分防滑线是用糯米汁混合石灰浇筑而成,这种工艺使得防滑线非常牢固,历经千年岁月仍清晰可见,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翠云廊博物馆的门槛石是古蜀道上的重要遗迹之一,主要分布在拦马墙段的古道上。一般是在有一定坡度的古蜀道中间嵌入的石板或块石。这些石块与周围的铺路石板紧密结合,通常略高于路面,从外观上看,就像是在道路中间设置的一道道“门槛”。门槛石的主要作用是使上、下铺路石板相对固定,保证千百年来所铺路面石板不滑动走样,确保古蜀道至今能正常使用。同时,在有坡度的路段,门槛石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滑和阻挡作用,保障行人、车辆和马匹的通行安全。门槛石是古代陆地交通保存下来的实物原型,堪称蜀道交通活化石,展现了古人科学筑路技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翠云廊博物馆(蜀道翠云廊生态博物馆)内的饮马槽是古蜀道交通保障的重要遗迹,多分布在拦马墙段的青石古道旁,它就像古代的“加油站”,专门为往来蜀道的驴马等牲畜提供饮用水,解决长途行进中牲畜的饮水难题,保障古道交通顺畅,是古蜀道交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移动和不可移动两类,大多是“凿石为盆”制成的方形石槽。部分留存的饮马槽外壁布满青苔,内壁还留有被缰绳长期摩擦出的光滑弧度,满是岁月痕迹。作为罕见的古代陆地交通实物原型,它不仅见证了古蜀道的繁华过往,更给古蜀道交通保障体系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p> <p class="ql-block">夫妻柏:树龄1000年,树高26.5米,胸围2.9米。两株古柏主干在距地面两米处交融生长,树根在地下紧密缠绕,据传为宋代一对樵夫夫妇所植,被视为爱情忠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阿斗柏又叫“太子柏”,是位于四川剑阁县剑门关镇青树村大柏树湾的一棵古柏。树龄:约1780年。高18.1米,胸(地)围2.9米。主杆粗壮,分枝倾斜,远看像摔倒、扶不起的样子,一侧昂然向上,生机勃发,另一侧虽苔痕斑驳,却难掩刚劲之气。相传公元263年冬,蜀后主刘禅投降后被押送洛阳,途经剑门关镇大柏树湾遇天降大雨,便在树下避雨,后人因此称此树为“阿斗柏”。</p> <p class="ql-block">帅大柏:树龄2300年,树高25米,胸围7.2米,是翠云廊北段最大的一株古柏,需8人合抱。1963年朱德委员长视察翠云廊时,因其粗壮高大,将其命名为“帅大柏”。</p> <p class="ql-block">三国鼎立柏位于四川剑阁县剑门关镇青树村大柏树湾。树龄约1700年。树高24.7米,胸(地)围4.16米。在离地1.5米处分为三叉,开枝散叶,呈鼎立之势,因此得名。公元212年刘备经翠云廊、葭萌(今昭化)回师取益州,于公元221年立蜀汉称帝。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称魏,公元222年东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之势形成,后人据此将此树命名为“三国鼎立柏”。</p> <p class="ql-block">“隆中对柏”是相向而生的两株古柏,因其姿态犹如刘备和诸葛亮促膝谈心,好似在商讨天下大事,当地群众根据三顾茅庐的典故,将其称为“隆中对柏”。树龄:约1800年。两株柏树枝丫覆盖,虬枝交错,相拥而立,枝叶连理,根尾相交,枝干粗壮,树冠繁茂,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生机勃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途中经数座亭台,或覆茅草,或飞檐翘角,题有“云观亭”“童说翠云廊”等匾额,楹联古意盎然。一处井台六角石砌,麻绳盘于木架,犹见昔日烟火气息。登高远眺,林海无垠,蜀道如丝,隐没于山峦之间。</span></p> <p class="ql-block">张飞井是位于四川剑阁县翠云廊古蜀道上的一口古井,相传蜀汉大将军张飞奉命北伐,行至翠云廊时烈日当空,兵士饥渴难耐,战马口吐白沫,而四处找水无果。张飞心情烦躁,举拳猛砸地面,竟有一股清泉从拳印中冒出,随后他命兵士将圆坑凿成深井,以供当地乡民饮用,百姓为感谢张飞,将此井称为“张飞井”。井口旁一块大石上刻有“张飞井”3个大字,井沿台阶正面刻着一条栩栩如生的石鱼,井口呈六边形,井口上方横梁上缠绕着几圈极粗的麻绳,用来挂水桶打水,横梁另一端有一个木质摇把,用于放水桶入井。张飞井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井中永不干涸的清泉,滋育了一代又一代山民,历代文人亦多有题记,如清代进士陈沣就有诗《垂泉道中望五指山》提及相关内容。</p> <p class="ql-block">剑阁柏又名“松柏长青树”,是柏科柏木属植物,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稀树种,树龄约2300年。树高27米,胸围3.7米,立木材积9.82立方米。枝叶如松似柏,果实呈椭圆形,状如松果,裂纹似柏果。其种子外壳坚硬难吸水且需强光,发芽率仅10%,林业专家长期试验也未育出树苗,至今无法人工繁殖。1978年被认定为柏木新种,2018年被评为中国最美古树之一,2020年入选四川省“十大树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离别时回望,古柏依旧静默伫立。它们不语,却已说了千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