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青海三农简讯

青海三农简讯@建平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数字赋能+奖补加持 牛羊出栏绘就丰收卷</b></p><p class="ql-block">在年度目标冲刺阶段,大通县以“挑大梁、勇争先”姿态推进牛羊出栏工作。当地推广“数字牧业”模式,通过手机软件实现出栏手续一站式办理,流程缩短近半;投入1000万元奖补资金,对出栏牛羊给予每头(只)300-600元补贴。依托优良种质与高原放养优势,大通牦牛远销省外。截至目前,全县预估出栏牛羊40.5万头(只),2025年1-9月牛羊出栏量及肉类总产量均实现增长,以实打实的成效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万亩“黄金薯”赋能互助东山乡乡村振兴</b></p><p class="ql-block">“十四五”期间,青海互助县东山乡破解马铃薯“种差、产薄、难卖”难题,铺就致富路。该乡引进“青薯10号”等优质脱毒种薯,依托冷链配送中心保障供种;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连片种植,提升标准化与机械化水平;延伸产业链,发展粉条、淀粉等加工产品,拓宽销售渠道。2025年,全乡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333.33公顷,年产10.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1.8亿元,带动农户增收,以特色产业绘就乡村振兴图景。</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互助东和乡:保鲜冷运项目助力冷凉蔬菜提质增收</b></p><p class="ql-block">2025年,互助县东和乡建成投产蔬菜保鲜冰品生产加工项目,这是该乡首个“抱团发展”标杆项目。项目占地800㎡、总投资510万元,配备五条核心生产线,构建起“采收—预冷—储存—配送”全流程保障体系。项目固定资产归三村集体共有,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破解了各村“单打独斗”的发展难题,将蔬菜运输损耗率从20%降至5%以下,既保障了蔬菜新鲜度,又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助力冷凉蔬菜产业提质增收。</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海东冷凉蔬菜直供澳门获突破 年内出口有望破万吨</b></p><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海东市冷凉蔬菜直供澳门实现实质性突破,青海绿健源公司首批2.5吨蔬菜已运抵澳门,剩余14.5吨将陆续送达。截至9月,海东市农产品种植基地海关备案面积达1666.67公顷,有进出口实绩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增至11家,出口蔬菜近7000吨。该市通过对接粤港澳龙头企业、优化服务、搭建产销桥梁等举措拓展市场,推动冷凉蔬菜出口,年内出口量有望突破1万吨,助力“青字号”农产品走向大湾区。</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农闲“充电”强技能 平安区高素质农民培训助增收</b></p><p class="ql-block">2025年农闲时节,海东市平安区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及合作社骨干赋能。课程贴合本地实际,设马铃薯、油菜两大专业,涵盖栽培学、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理论与实操内容,还增设农业经济管理、政策法规等模块,培养学员成本核算、品牌建设等实务能力。培训采用“理论+实操”模式,助力农户掌握一技之长,为乡村就业增收提供智力支撑,为平安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安区引金融活水 “贷”动乡村振兴</b></p><p class="ql-block">2025年以来,海东市平安区依托“政—银—担”协同机制,精准赋能农牧业发展。通过严格审核与跟踪检查管控风险,截至11月6日,已为80户经营主体提供2106万元贷款担保,含41户家庭农场及1家农业企业的1324万元专项担保。同时,优化银担合作流程,放款时间平均缩短2天;创新设立“流动服务站”、推出“循环担保贷”,破解偏远乡镇服务不足及融资难题,已为55家主体办理续贷,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动力。</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化隆牙什尕镇:生态特色养殖铺就乡村振兴路</b></p><p class="ql-block">2025年,海东市化隆县牙什尕镇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特色养殖,绘就致富图景。昌信水产养殖合作社养殖三倍体虹鳟鱼,网箱达45个,产品畅销国内外,年均收入6-7万元;青海藏青源公司养殖林麝50余只,年纯收入40-50万元,计划扩产并推广“公司+农户”模式。该镇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鼓励特色养殖,实现就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多赢,后续将强化品牌建设、带动群众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长江源村:指尖技艺+生态畜牧 双业驱动乡村振兴</b></p><p class="ql-block">海西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以两大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村集体经济孵化的格尔木智曲农牧公司,打造唐古拉牦牛、藏羊全产业链,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023-2024年销售额212万元,带动牧民增收216万元。返乡大学生牵头的岗巴布合作社,将传统藏文化与现代市场结合,发展氆氇毯等手工艺品产业,成为地方特色文化名片并提供就业。双业并举构建起乡村振兴多元路径。</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青海以“融合之笔”绘就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图景</b></p><p class="ql-block">青海立足高原资源禀赋,以“生态为基、特色为魂”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以来,通过政策领航筑牢制度根基,投入海量资金、深化协作帮扶、分类精准施策;以特色产业筑基,壮大现代农牧业、工业集群,强化品牌赋能;靠融合创新拓宽路径,推动文旅多业态跨界、城乡协同发展。37个县域经济体贡献全省50%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生态与经济共生、富民与强县并举。</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乐都达拉乡:清泉赋能 奏响乡村致富曲</b></p><p class="ql-block">海东市乐都区达拉土族乡依托优质水源,打造松花顶山泉水厂,自动化生产线满负荷运行。水厂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创新模式,带动甘沟山、马趟等村集体经济增收,年分红约80万元。同时,为本地提供14个就业岗位,其中4名脱贫人口月收入超5000元,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这股清甜泉水不仅滋养一方百姓,更成为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源泉”。</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海北州:多措并举推动高原牦牛藏羊产业高质量发展</b></p><p class="ql-block">海北州以产业“四地”建设为引领,聚焦牦牛藏羊产业,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夯实基础配套、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强化科技支撑、拓宽输出路径等举措,成效显著。目前拥有45家州级以上龙头企业,研发多款精深加工产品,“祁连山下好牧场”等品牌影响力凸显,产品远销国内外。2024年藏羊产值超10亿元,带动1.7万户农牧民人均年增收9461元。未来将持续补短板、强优势,助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