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发小儿共同寻找童年的记忆

无云万里天

<p class="ql-block">从小一起长起来的小学同学来北京聚会,第一站雍和宫,由于人太多直接改变计划,到第二站国子监。</p> <p class="ql-block">立冬后的国子监街街景,这里是著名的网红打卡地,当下正是游人如织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前的汉白玉孔子像。</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台阶正中嵌有一块7米长、2米宽的大青石浮雕,石面上下雕有二龙戏珠,中间盘龙吞云吐雾。</p> <p class="ql-block">正午的阳光正洒在大成殿正中孔子神龛上方,大殿“道洽大同”的匾额上。“道洽大同”匾 题写者:黎元洪(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大总统)。 </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内的三门四柱七楼的琉璃牌坊,覆黄色琉璃瓦,架以绿色琉璃斗拱,正反两面的横额均为乾隆皇帝御笔亲书,正面为“圜桥教泽”,背面为“学海节观”。</p> <p class="ql-block">辟雍可以说是世上唯一一座专门供皇帝讲学用的宫殿。“辟雍”匾额为乾隆亲题,这块华带匾边框为七彩九龙祥云圆雕,其精美程度在北京的名匾中也是极其罕见。</p> <p class="ql-block">辟雍内正北上方“雅涵於(wu)乐(yue)”匾额,意为在辟雍奏乐,钟鼓齐鸣,深入体会,反复玩味,以得圣人之道。</p> <p class="ql-block">彝伦堂前立孔子行教像</p> <p class="ql-block">彝伦堂——元代称为崇文阁,是学校藏书的地方。明永乐年间重建,改称彝伦堂。门上匾额为清朝康熙皇帝御书。</p> <p class="ql-block">元代古树罗锅槐——相传辟雍竣工时,乾隆皇帝亲临视察,见此槐形似刘墉(其绰号刘罗锅),(此树)故得名“罗锅槐”。</p> <p class="ql-block">银杏树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脉。国子监作为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银杏树见证了无数学子的求学岁月,象征着知识的传承与文化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拍照打卡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从国子监开始暴走,途经文天祥祠、东四隆福寺、南小街,最终到达北京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前门逛胡同</p> <p class="ql-block">1901年,在正阳门瓮城东侧“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建成是中国最早的火车站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栅栏,原称廊房四条,是前门商业圈的重要组成之一,位于北京市天安门西南侧,从东口至西口全长275米,是北京有名的古老街市和繁华的商业闹市区,更是京城文化的缩影和精华。</p> <p class="ql-block">前门大街两旁的店铺前,人们都排队买想要品尝的美食,吃东来顺羊肉串的人也不少。</p> <p class="ql-block">在全聚德烤鸭店起源店前拍照</p> <p class="ql-block">大栅栏西街“贾大爷卤煮”。他家的卤煮火烧是经典的老北京做法,一大锅老汤咕嘟着肥肠、肺头、炸豆腐和火烧。汤汁浓郁咸香,肠肺处理得相当干净,嚼劲十足又软烂入味,浸润了汤汁的火烧更是透而不黏。店主贾勇先生不仅是位地道的老北京,更是位用镜头记录胡同变迁数十载的摄影师,店堂四壁挂满的黑白照片,默默诉说着浓浓的京味儿故事。</p> <p class="ql-block">石头胡同是一条上百年的古老街巷,明代就已存在。明代修建城墙,皇宫所用石料曾存放这里,故名石头胡同,至今未改。</p> <p class="ql-block">石头胡同旧时还是妓院集中地,为“八大胡同”之一,有诗道:“八大胡同自古名,陕西百顺石头城。”</p> <p class="ql-block">陕西巷——明初京城大兴土木,大量陕西籍商户在这囤木头供料,因而得名陕西巷。</p> <p class="ql-block">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进京,就在这驻唱。想当年巷子里有书茶馆、酒楼、澡堂子、药铺、大烟馆、当铺。再加上走街串巷算命的、缝穷的、唱话匣子的、收破烂儿的,热闹极了。</p> <p class="ql-block">22号楼“上林仙馆”老北京高等妓院旧址。</p> <p class="ql-block">这出过俩名妓”赛金花”和“小凤仙”,官商富甲常来光顾,带火了巷子的生意。</p> <p class="ql-block">百顺胡同原名柏树胡同,位于大栅栏地区的西南部,因种有柏树故得名。清初谐音取“百事顺遂”的含义,更名为百顺胡同。在八大胡同中百顺胡同名气最大,各个院落的历史沿革也较复杂,很多院子自建造起经过多次易手,有一些老住户也说不清它的来龙去脉。</p> <p class="ql-block">华灯初上,半个世纪前的同窗聚在一起。那时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同学;如今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老同学。从懵懂少年,到两鬓斑白,又回到了共一个名下。老同学相会,同学的生活历历在目,如在昨日,大家举杯共祝健康快乐。</p> <p class="ql-block">游古迹,逛胡同,会老友</p><p class="ql-block">吃美食,赏美景,尝美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