熠熠其辉_夏商周礼乐文化展(一)(广东省博物馆)(2025.9.19)

何言何语

<p class="ql-block">  乐和天地,礼序乾坤。回顾五千年文明长河,礼乐制度不仅是中华文明绵延悠长的精神航道,更蕴含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变迁进程。</p><p class="ql-block"> 这展览由广东省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共同主办,汇集4家博物馆单位共253件展品,珍贵文物占80%以上。</p> <p class="ql-block">  中原礼乐文化随着中原王朝的迭代不断发展变迁,其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中原地区,而是远远超过了其王权范围。</p> <p class="ql-block">  玉,因其坚韧,温润的质料,在崇尚“天人合一”的古代中国礼器体系中占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玉琮”是祭祀地袛的礼器,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成熟。玉琮內圆外方,象征天圆地方,寓意沟通天地,承载着古人对天地宇宙的敬畏与理解。商周时期,玉琮不仅是礼器,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西周_春秋“牙璋”,牙璋是中原夏王朝的核心玉礼器,是王权的象征。受夏王朝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实力影响,牙璋被传播至南中国地区。该牙璋首部为V字形,刃柄部有一对对称的呈锯齿状扉牙。出土于广州增城西周时期的遗址中。应为当时的礼器。与中原夏王朝牙璋高度相似。</p> <p class="ql-block">  西周“青玉透雕龙纹璜”,玉璜是《周礼》“六器”之一,天地四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件玉璜两端饰龙首,口微张,正面饰双钩龙纹,椭圆形眼,两端有圆形小穿孔。西周时期玉璜多与其他玉饰组合形成组玉佩。璜的数量越多表明等级越高,是周代等级和礼制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战国 “青玉透雕龙形佩”,龙形玉佩是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佩饰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件龙形佩出土于淮阳。此地在春秋未至战国晚期是楚国军事重镇。此器是楚国龙形玉佩的精品。反映了楚玉飞扬灵动的艺术特征,也是战国时期礼制向人文化世俗化转变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  夏 “陶三足盘”,三足盘是夏代祭祀举行祼礼的重要礼器之一。祼礼是先秦时期的一项重要礼仪,用于宗庙祭祀和宴餐宴客。器表明亮的黑色陶衣,体现“夏后氏尚黑”的色彩崇拜。</p> <p class="ql-block">  “印纹硬陶罐”,在中国陶瓷史上,硬陶是一个特殊的品种,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烧造。这种陶罐因其胎料中铁含量高,而呈现青褐色,烧结火侯高,使得表面形成类似瓷器釉面的光泽。由于硬陶表面多有印上的纹饰,所以常称为印纹硬陶。</p> <p class="ql-block">  商“陶猪、羊头”,猪羊均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被人驯化为主要的食用畜类,还用于祭祀,殉葬。在古代祭祀礼仪中,天子祭祀用“太牢”,包含一牛一羊一猪,诸侯和大夫用“少牢”,包含一羊一猪。</p> <p class="ql-block">  夏“管流爵”,这种形制的陶爵形成于二里头,是后世各类陶爵的祖辈。</p> <p class="ql-block">  商 “绳纹大口尊”,大口尊是夏商时期流行的盛贮器。该尊敞口 圆唇,腹部较深,颈部內收,上腹部饰绳纹和凸弦纹。</p> <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晚期“陶鬶”,陶鬶是用于烧水或温酒的容器,是先民鸟崇拜的典型表现。这件陶鬶整体造型如一只引吭高歌的鸟,是龙山文化时期的礼器。这种陶鬶也是夏代祼礼礼器之首“鸡彝“(封口盉)形制来源。</p> <p class="ql-block">  夏“陶鬶”,夏陶鬶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既是日常实用器,也是可以作为祭祀用的礼器。</p> <p class="ql-block">  商 “鸡形壶”,该壶形制来源于东南沿海马桥文化。夏商,周时期,鸡形壶,鸭形壶普遍流行。这体现鸟崇拜的陶器极有可能是礼器。</p> <p class="ql-block">  商 兽面纹斝,斝是行祼礼时所用礼器,可能用于盛放酒类,在商代礼器中仅次于爵觚组合。另一种观点认为,斝是温酒器。该斝口沿上立有涡纹菌状柱,颈与腹部各饰一周由尊纹组成的饕餮纹,无底纹。</p> <p class="ql-block">  玉柄形器是二里头文化至春秋时期常见的玉质礼器,器形大多为扁平长方形或扁圆锥体,由柄首和柄身构成。</p> <p class="ql-block">  商“兽面纹盉”,盉是调酒器,把酒和水在盉中混合以调节酒味浓淡。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盛行于商晚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该盉为商代早期典型器,上部封顶留有心形口管状流两侧有圆形眼,器身饰一周饕餮纹,鋬一侧器身略向內收,流一侧向外凸出,造型稳重。</p> <p class="ql-block">  商“夔凤蕉叶纹觯”,觯可能是饮酒器,也可能是祼礼所用之器。流行于商中期至西周早期。该觯口沿下饰蕉叶纹,腰部饰双夔双凤纹。</p> <p class="ql-block">  商“三角援戈”,三角形援,中部起脊,直內援,內上各有一圈形穿孔,援尾有两个整长穿,内尾饰双线夔纹,镶嵌绿松石。多已缺失了。</p> <p class="ql-block">  商“玉牛”,商代息国玉雕。玉沁为深褐色,牛呈卧姿,昂首,立耳饰云雷纹,臣字目,圆口,尾下垂,身体两侧仅以寥寥数刀阴刻出前后肢,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勤奋坚韧忠厚温和的形象,也是镇妖避邪吉祥如意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西周“阴阳玉人”,圆雕,呈立状,头顶有隆起发饰,臣字目,方脸,尖颚,大嘴,双臂抱于腹前。玉人前后两面纹饰相同。但一面代表男性,一面代表女性,象征孕育万物的天地父母,代表着祈求生生不息,人丁兴旺的生育崇拜。</p> <p class="ql-block">  战国“青玉谷纹璧”,玉璧是《周礼》“六器”之一,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这件玉璧青玉质,两面均满饰谷纹,制作规整,抛光细致,有玻璃光泽。</p> <p class="ql-block">  西周“玉玦”,1组18件,墓葬中成组出土,大小相次,质白,素面无纹,抛光细腻。玉玦周身有一缺口,主要作为耳饰使用,也可能作为礼仪用玉悬挂佩戴。“满者为环,缺者为玦”,玦有遇满缺的涵义,玦有不可骄盈自满,时刻保持谦逊。</p> <p class="ql-block">  商“刻辞卜骨”,该片甲骨上记录的是占卜天气,征伐方国和受年的内容,殷墟甲骨文被称为“中国最古老档案”,是殷王室用占卜记事而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p> <p class="ql-block">  商“大父已爵”,狭流尖尾,菌状柱,圆腹,兽鋬,口沿下饰三角雷纹。流和尾外壁饰蕉叶纹,腹部饰以云雷纹为底的兽面纹,纹饰杂密,鋬与腹间有铭文“大父已”。</p> <p class="ql-block">  春秋“双头龙纹鼎”,折沿,立耳,重腹,平底,下接三个兽面形足,上腹饰一周交龙纹,下腹部一周双头龙纹,耳部饰重环纹。该鼎为春秋初期郑国器物。但形制和纹饰具有明星的西周风格,线条流畅,庄重凝练。</p> <p class="ql-block">  西周“瓦楞纹簋”,簋为盛食器,在祭祀宴餐享时与鼎配合使用,可盛放黍稻等素粮。该簋主体纹饰为瓦楞纹,瓦楞纹为西周时期的典型几何纹饰。</p> <p class="ql-block">  西周“兽面纹尊”,尊为盛酒器,该尊腹部与圈足各饰一周饕餮纹,每周纹带中铸有四条扉棱,具有殷商风格。该尊出土于浚县庞村,这里发现了西周时期卫国墓地,出土了较多的殷商风格的器物。这有可能是西周初年卫国接收了大量殷人有关。</p> <p class="ql-block">  西周“敔”簋,该簋盖顶有圆形提手,鼓腹下垂,盖与腹均饰浮雕波曲纹,圈足外撇,附三兽状支足。器盖和器身采用浮雕手法勾勒纹饰轮廓,再用细阴线划图案。两兽首状耳为浮雕,兽角宽大立于头上,圆眼突起,高长鼻子,尖牙,弯曲呈半环状的兽身和垂珥用阴线简单勾勒出纹饰。</p> <p class="ql-block">  器內底和盖內有相同二十七字铭文:“唯八月初吉丁丑公乍敔尊簋敔用易眉寿永命子子孙孙宝用享”。</p> <p class="ql-block">  “敔”簋是西周应国国君应侯敔之器。“侯爵”是拱卫中央王朝的边境重臣。天子分封贵族建立“侯”国以御外敌。后世“诸侯”之称应与此有关。应国是南邻成周王城的第一个诸侯国,起到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围”和监督殷商遗民的作用。这件铜簋铭文提及的“敔”因立战功受到周王赏赐制簋,后成为应国国君。</p> <p class="ql-block">  “虢季”盨,西周。盨是西周时期出现的新器型,由盖和曲纹,圈足饰卷云纹。盖器铭八字“虢季作旅盨永宝用”。与商代青铜器常见的饕餮纹,兽面纹相比,纹饰更加简洁而富有秩序感。盖器主人为宣王时期的执政大臣虢文公。虢国是姬国王朝的诸侯国,初封为东虢,西虢,首任国君分别是国文王之弟姬仲,姬叔。史称虢仲,虢叔。因其以国名,虢为民。</p> <p class="ql-block">(2025.11.1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