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文:姜兴旺(阳光普照人间)</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7533363</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在连云港市猴嘴参观了《江苏淮盐文化博物馆》,并聆听了冯家道老师的讲座,使我对淮盐有了深刻地了解,受益匪浅。淮盐的晒盐历史悠久,可追溯至西周晚期,考古发现的盐灶、淋卤遗迹及大量陶器残片,为江苏境内最早的盐文化遗存,见证了先民“煮海为盐”的智慧开端。“一条古盐河,半部海州史。一粒海州盐,三千文化城。”可见连云港的盐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具《史记》记载:“彭城以东,有海盐之饶”,《盐铁论》中“朐鬯之盐”更印证了古海州所产淮盐在汉代已用于国家祭祀,地位尊崇。</p><p class="ql-block"> 唐宋以降,盐税成为国家财政支柱,两淮盐业首屈一指,连云港作为淮北盐区核心,地位举足轻重。一条开凿逾1400年的盐河,自唐代起便肩负淮盐外运重任,串联起河海联运的贸易网络,催生了海州的繁荣,被誉为“半部海州史”。北宋熙宁七年盐鐅的出土,是全国罕见的有自铭纪年的盘铁,印证了当时官府对盐业生产的严密管控与规模化“聚团共煎”的生产模式。</p> <p class="ql-block"> 明代嘉靖年间,海州盐区首创滩晒制盐法,改“煮盐”为“晒盐”,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板浦盐场曾年产盐40万石,占淮北半壁江山。清代以八卦式盐田为代表的成熟技艺臻于完善,连云港所产淮盐经由古运河在扬州集散,造就了“扬州盐商甲天下”的传奇,两地因盐结缘,共同支撑起“两淮盐赋甲天下”的财政格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以来,连云港盐业持续革新,从对口式盐滩到塑苫结晶工艺,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并进。2014年,“淮盐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修滩、制卤、结晶、收盐”四大工序与“五十六字诀”核心技艺,承载着千年的工匠精神。如今,江苏淮盐文化博物馆以现代科技重现盐业辉煌,盐业从“白色粮仓”转型为文化瑰宝,续写着山海之间的千年盐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