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隋朝郑善果,承袭父爵,十四岁便出任沂州刺史。其母崔氏,河北清河县人,性贤明,有节操,博涉书史,通晓治方。 每次郑善果升堂处理公事,崔氏都会坐在帏帐后听儿子断案。若剖断合理,崔氏会非常高兴,若处理不公或随意发怒,崔氏就会回到后堂蒙着被子哭泣,一整天不吃饭,郑善果只能跪在床前请罪,不敢起身。 崔氏对儿子说:“我并非恼怒于你,而是觉得愧对你们郑家。你的先父,为官清廉勤谨,以身殉国,我只盼望你能继承父志。我一个妇人,有慈无威,致使你不知礼教,不守父训,长此以往,如何担当得起家国重任?若因此败坏门风,丢官失爵,我死之日,有何面目去见你的父亲?”郑善果遵循母亲的教诲,越来越谨慎持重。 郑善果虽然高官厚禄,可崔氏仍旧亲自纺纱织布,常常劳作到深夜。郑善果不解,对母亲说:“儿子的俸禄足够家用,母亲何必如此自苦呢?”崔氏说:“你已长大成人,我本以为你懂得了天下的道理,现在看来你还是不明白呀。你连这点小事都不懂,怎么能做好国家的大事呢?你的俸禄,是天子为了酬报你父亲为国捐躯才给你的,你应当用这些余财周济姻亲,以彰显先父遗德,怎能用来给我独享富贵呢?至于纺纱织布,那是妇人本份,上至皇后,下至士大夫乃至平民之妇,都应该各安本份,否则就会娇奢淫逸,我虽不知礼数,但怎么能败坏名声呢?”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郑善果能够勤于职守,克己奉公,成为一代清官廉吏。 郑善果的母亲说自己“有慈无威”,其实她是位了不起的母亲,对儿子既有慈爱,又有威严。可是呢,世道堕落到今天这一步,很多母亲真的是“无慈无威”,子女既感受不到慈爱,也毫无威严可言,所以亲子关系紧张,家不和,事不兴。 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真正认清亲子关系的本质,过份沉溺于亲情之中,导致丧失理智和智慧。父母与子女,本质上都是独立的个体,各有各的路,你不属于他,他也不属于你,只不过在人生路上有些许交集,其实都在各走各路,谁也控制不了谁,谁也决定不了谁,谁也改变不了谁。 过份看重亲子之情,发心必然是自私的,因为你觉得他是你的儿女,是你的,所以才会关爱他、包容他、如何如何照顾他迁就他,可是呢,因发心是为私的,本质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私情,虽然表面上是以为孩子好的名义,所以孩子是感受不到真正的慈爱的,那本来也不是慈爱,只是发自于私情的关爱和照顾而已,是有条件的,是非常狭隘局限的。同理,因为触犯了自己的私情,又会对孩子发怒,会大吼大叫歇斯底里,还是以为孩子好的名义,其实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这种情况下,根本谈不上什么威严,孩子小的时候能被你恐吓住,大了一定会跟你对抗,越发怒,你的份量就越轻,孩子就越不拿你当回事,亲子关系也就越来越激化。 相反的,淡泊下来,因为人各有命!淡泊,不是冷漠,而是理智与平和。看着眼前这个孩子,你得知道他并不属于你,他有他独立的人生路,他有他先天早就奠定好的命运,那不是你给的,也不是你能改变的了的。既然如此,他表现的好与不好,都不会触及你的私心,至少程度上会减轻很多,那么就容易理智,他好与不好,你都能和善的、关爱的对待他,不触及私心,这才是真正的慈爱。同样的,不管他优秀不优秀,出息不出息,你都能站在利他的基点上匡正他的过失,你是严肃的,但不会失控发脾气,这才是威严。 当然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时候会不自觉的陷入亲子感情里去,那么问题出现时,就很难控制住情绪,造成很不好的结果,事后又会后悔自责。但是呢,真正的为孩子负责任,就真得理智、淡泊下来才行,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的磨炼,逐渐的是可以做到的,其实很多古人都明白这个理,也都能做的到。真能做到了,孩子才能切身感受到真正的慈爱与威严,对子女、对自己、对家庭都有益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