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车轮碾过高速路的标线,当“瑞金”的路牌在夜色中亮起时,心底的波澜便循着记忆的脉络悄然蔓延。这不是我第一次与这座城相遇,却因此刻的心境,多了几分沉淀后的厚重。在职时,曾三度专程奔赴这片红土,或参训研学,或带队学习,在一次次红色教育中淬炼初心;而如今,卸下戎装,与昔日战友相伴,从桂粤山水间归来,特意绕路至此,昨夜宿于红都街巷,只为在退休后的从容里,用一个完整的上午,再赴一场与红都的心灵之约,探寻那些藏在岁月深处的答案——为何这里被称作“共和国的摇篮”?中国革命为何能在此积蓄燎原之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晨光微熹,我们踏着清新的空气出发,车窗外青山如黛,田垄铺绿,寻常村落的炊烟里,藏着岁月静好的安然。可谁曾想,八十余年前,正是这片闽赣边界的红土,见证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开篇。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为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积累了宝贵的执政经验,瑞金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共和国摇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首站抵达叶坪,古樟依旧枝繁叶茂,粗壮的枝干如巨人的臂膀舒展,晨光透过层层叠叠的叶片,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当年的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旧址前,青砖黛瓦静立,墙角的青苔沿着砖缝无声生长,屋檐下悬挂的红灯笼随风轻晃。这里曾是革命政权的指挥中枢,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办公居住,制定了土地改革、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等一系列纲领政策,让“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照进现实。恍惚间,似乎还能听见当年的议事声、脚步声,看见先辈们身着布衫、伏案疾书的身影,桌上的油灯仿佛仍在摇曳,映亮了他们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坚毅眼眸。叶坪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正是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建立了全国性的红色政权,学会了治国理政的初步经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离开叶坪,驱车前往沙洲坝,那口刻在几代人记忆里的红井便映入眼帘。六边形的水井被青石围栏守护着,井壁爬满了湿润的苔藓,井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与云影。“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石碑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辨,当年毛主席带领军民挖井的事迹,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的饮水难题,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同行的战友们刚退休不久,身姿依旧挺拔,此刻驻足井边,有的轻轻摩挲着石碑,有的弯腰凝视井水,眼神中满是崇敬。我们曾在军营中一同淬炼意志,在岗位上一同践行使命,而今站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愈发明白:正是这种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鱼水深情,让中国革命在艰难困苦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后一站来到二苏大礼堂,这座形似红军八角帽的建筑在晨光中静静矗立,青砖墙体上的斑驳痕迹,是岁月留下的勋章。1934年1月,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确立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工作原则,更首次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生命线”的著名论断。礼堂内,木质座椅排列整齐,前方的主席台朴素庄重,门首上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红色浮雕大字遒劲有力。阳光从高大的窗户涌入,照亮了空气中浮动的尘埃,仿佛能看见当年两千余名代表齐聚于此,举手表决时的庄严场景。这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日趋成熟,为后来的全国执政提供了重要借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个景点的探访紧凑而深刻,街巷间随处可见的红色标语被精心维护着,“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字迹熠熠生辉;旧址旁,讲解员深情讲述的烽火岁月,让每一段历史都变得可感可触。瑞金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中国革命的“试验田”,在这里,党探索出了正确的革命道路,红军锤炼了顽强的战斗意志,无数先辈用热血诠释了信仰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正午时分,我们结束了行程,驱车驶离瑞金。回望这座红都,晨光中的山峦与旧址相映成景,所有的疑问都有了清晰的答案:这里是共和国的摇篮,是革命火种的孕育地,是执政经验的试验场。从在职时的三度淬炼,到退休后这半日的初心回望,瑞金始终如一地给予我力量与启迪。这片红土用它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从这里起步,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里凝聚了党心民心,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积蓄了磅礴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红都瑞金,这场短暂却厚重的相遇,是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是初心使命的久久回响。它将永远镌刻在记忆深处,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红色印记,指引着我们在往后的岁月里,坚守信仰,砥砺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