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华商遇袭:全球化浪潮中的信任危机与共生之道

邓仙平

<p class="ql-block">  近期非洲多国频发的针对华商暴力事件,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全球化进程中复杂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矛盾。这些事件绝非简单的排外情绪宣泄,而是经济困境、文化误解与治理失效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p><p class="ql-block"> 在经济层面,非洲国家普遍面临高失业率与发展不平衡的困境。当燃油价格飙升或政治动荡加剧时,华人商铺因其经营规范、商品丰富成为暴徒掠夺的"理想目标"。这种暴力本质上是社会矛盾的转移性爆发,而非针对华人群体的种族仇恨。值得深思的是,部分华商经营模式确实存在"水土不服"——过度依赖中国劳动力、挤压本土商户生存空间等问题,在特定社会语境下被放大为"抢饭碗"的集体焦虑。</p><p class="ql-block"> 在认知层面,西方媒体长期渲染的"新殖民主义"叙事,为暴力事件提供了错误的舆论土壤。将非洲发展困境简单归因于外部力量的论调,加剧了民众对华商的误解。更令人忧心的是,部分非洲国家治理体系脆弱,执法力量在骚乱中表现出的失职甚至共谋,进一步摧毁了社会安全底线。</p><p class="ql-block">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多维度的智慧。华商群体应当深化本地化经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商业成功转化为社区福祉;非洲国家亟需提升治理能力,建立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中非双方更要构建常态化的民间对话机制,让文化差异在交流中消弭。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跨文明对话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在相互尊重中寻找最大公约数。唯有如此,才能重建被暴力撕裂的信任纽带,让中非合作真正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p> 讲述非洲华商遇袭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