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思想碰撞:马克思主义与吴学融合的时代必然性</p><p class="ql-block">文:吴美福</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主义与吴学的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在地域文化层面的具体展现,它既源于两者在精神内核上的内在契合,也响应了当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时代要求。</p><p class="ql-block">理论契合与实践基础</p><p class="ql-block">精神内核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主义与吴学在核心精神上存在深层次的共鸣。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实践哲学,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与吴学传统中的“经世致用”思想高度契合。吴学代表人物顾炎武提出的“事事关心”的实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反对空谈、注重实践改造的特质形成了跨时代的对话。同时,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统一规律与吴学文化中的“刚柔相济”“谦让开拓”等辩证思维相互呼应,为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化发展等现实矛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p><p class="ql-block">历史实践的奠基</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主义在吴地的早期传播和本土化实践为两者融合奠定了历史基础。20世纪初,江南地区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形成了集中的工人阶级,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阶级基础。恽代英、张太雷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苏州、无锡等地组织工人运动时,已有意识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吴地文化传统相结合,例如将《资本论》原理用当地熟悉的农谚形式进行通俗化解读,展现了理论本土化的初步探索。新中国成立后,苏南地区依托吴学中的商业传统和手工业基础,探索出集体经济与市场结合的“苏南模式”,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地域文化结合的成功实践。</p><p class="ql-block">时代要求与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学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思想体系与实践传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实践载体。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吴学文化特质相结合,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在吴地更加深入地扎根,增强其理论阐释的现实针对性,为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提供地域文化层面的理论支撑。</p><p class="ql-block">促进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吴学文化传统需要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批判继承吴学文化提供了科学方法论。例如,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可以辩证看待江南园林等文化遗产,既揭示其历史上与地主阶级消费的关联,又肯定其作为劳动人民智慧结晶和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这种批判性继承有助于传统文化精髓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例如将吴学“至德思想”创造性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方实践。</p><p class="ql-block">融合路径与未来展望</p><p class="ql-block">理论体系建设</p><p class="ql-block"> 构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吴学”理论体系需要从多学科角度进行探索。这包括哲学层面深入阐释唯物辩证法与吴学辩证思维的关联;历史学层面梳理马克思主义与吴地社会变迁的互动历程;社会学层面总结“苏南模式”等地域实践经验。在数字化时代,还可以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数字吴学”研究平台,分析吴地社会变迁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联,使理论研究更具科学性和时代性。</p><p class="ql-block">文化实践创新</p><p class="ql-block"> 在实践层面,需推动吴学文化遗产的社会主义转化。例如,将昆曲、评弹等传统艺术形式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创作红色题材剧目实现“创造性转化”。同时,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创新发展吴学中的“天人合一”生态智慧,将其应用于太湖流域生态治理等当代实践,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地域路径。</p><p class="ql-block">批判性继承原则</p><p class="ql-block"> 在融合过程中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避免陷入文化决定论或地域优越论。需要清醒认识到,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源于生产关系变革(如土地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等因素,不能简单归因于“吴学文化特质”。对吴学中的士绅传统、商业文化的双重性等,也需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进行辩证分析,引导其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适应。</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主义与吴学的融合是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过程。这种融合既能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鲜活的地域文化生命力,也能推动吴学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型,从而实现普遍真理与特殊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