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常熟路地铁站拾级而出,淮海中路的西段便在梧桐浓荫中铺展开来。这里的花园洋房鳞次栉比,在都市的喧嚣中保持着几分矜持的疏离,每一幢洋房的砖瓦间都沉淀着上海百年风华与无数鲜为人知的往事。穿过车水马龙,矗立在淮海中路1350弄口的牌坊上,"愉园"二字在门楣上熠熠生辉,令人驻足仰望。</p> <p class="ql-block"> 这处建于1941年的新式里弄,因建筑商为十位子女各建洋房的和美故事得名,奶黄色外墙配红色筒瓦,螺旋形柱与铸铁花饰相映成趣,夹竹桃与芭蕉树沿墙生长,恍若世外桃源。而弄堂深处的5号小楼,一扇紧锁的黑漆铁门后,藏着中国隐蔽战线卓越领导人潘汉年的传奇人生。</p> <p class="ql-block"> 金色铭牌上的字迹简洁庄重,却足以揭开一段惊心动魄的岁月。抗战后期,这里是中共上海地下党的秘密据点;日本投降后,"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上海办事处"的招牌成为最好的掩护,实则仍是潘汉年领导的地下机关。老人们记忆中那对衣着讲究、文质彬彬的中年夫妇,正是潘汉年与夫人董慧。他们戴着獭绒皮帽、身着名贵大衣的优雅身影,成为白色恐怖中最隐蔽的伪装,在这座小楼里,无数情报悄然传递,无数仁人志士获得接应,一条连接上海与抗日根据地的地下交通线,始终保持畅通。</p> <p class="ql-block"> 这位传奇人物的革命生涯,始于笔墨书香。江苏宜兴的书香门第滋养了潘汉年的文学才情,"五四"新文化运动点燃了他的救国热忱。早年的他立志成为"中国的巴尔扎克",以《幻洲》半月刊为阵地,用"李逵式板斧"般锋利的文风,写下《山东大学行跪拜礼》《爱国的先生们到哪里去了》等檄文,嬉笑怒骂间直指反动军阀与殖民势力,为迷茫青年点亮明灯。1925年入党后,他投身左翼文化运动,担任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第一任书记,着手化解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之间的论争。他率先自我批评,登门向鲁迅恳谈,以两篇文艺通信阐明无产阶级文学的真谛,最终促成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将鲁迅、茅盾、夏衍等文化精英团结在党的旗帜下,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开创了进步文化百花齐放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 左翼作家联盟的主要成员。</p> <p class="ql-block"> 1935年遵义会议后,潘汉年从长征途中神秘"失踪",远赴莫斯科接受情报培训,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位"红色特工"。从此,他的人生便与隐蔽战线的生死考验紧密相连。西安事变爆发后,他往返于西安、南京之间,在周恩来领导下联络国民党左派,为事变和平解决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奔走斡旋。上海沦陷后,他撤往香港搭建情报网络,巧妙安排宋庆龄、何香凝等爱国人士安全转移,将抗战信息源源不断传回延安。在上海、重庆、武汉的虎穴狼窝中,他游走于各方势力之间,将秘密工作与统战工作融为一体,打入敌人要害部门,获取了包括国民党"长江防御"计划在内的核心情报,为解放战争胜利立下汗马功劳。</p> <p class="ql-block"> 1938年,潘汉年在延安与香港望族千金董慧结为革命伴侣。这位舍弃优渥生活奔赴延安的热血青年,成为他最亲密的战友与伴侣。1939年,夫妇二人重返上海,愉园5号成为他们的战斗据点。董慧以银行职员身份为掩护传递情报,夫妇二人配合默契,在敌人眼皮底下开展工作。解放战争时期,潘汉年更是功勋卓著:他分批护送李济深、沈钧儒、黄炎培等大批民主人士奔赴解放区,为新政协召开奠定基础;他精心策划中央航空公司与中国航空公司起义,为新中国民航事业铺就基石。</p> <p class="ql-block"> 上海解放后,他受毛主席、周总理重托,担任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协助陈毅市长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生产,以卓越的组织才能赢得工商界与教育界的广泛赞誉。</p> <p class="ql-block"> 然而,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革命家,却遭遇了长达二十七年的沉冤。1955年4月3日被秘密逮捕,夫人董慧受株连入狱。他冠以"内奸"的罪名,判处十五年有期徒刑。假释出狱后不久,在特殊的年代中,他们夫妇再度身陷囹圄。1977年,潘汉年含冤病逝于长沙劳改农场,享年七十一岁,两年后,董慧也在农场医院与世长辞。一对革命伴侣,终究未能躲过特殊岁月的劫难,骨灰掩埋于异乡山腰,无声诉说着千古奇冤。</p> <p class="ql-block"> 历史终将还英雄以公道。1981年,根据陈云同志建议与李克农上将报告,中央重新审阅全部资料,以确凿证据推翻"内奸"罪名,发出平反昭雪的通知,高度肯定潘汉年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文化战线和统一战线杰出领导人"。1983年4月14日,潘汉年逝世六周年之际,北京举行隆重的骨灰覆盖党旗仪式,将他的骨灰安放进八宝山革命公墓。沉冤得雪,英名重振,那段尘封的历史终于重见天日,党和人民从未忘记这位为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 半个多世纪过去,愉园依旧春色满园,奶黄色的小楼在藤蔓缠绕中更显沉静。站在5号楼下,望着紧锁的铁门与斑驳的墙面,仿佛能看见潘汉年夫妇灯下传递情报的身影,听见他们与进步人士低声交谈的话语。那些在白色恐怖中出生入死的勇气,那些在文化战线冲锋陷阵的豪情,那些在统战工作中运筹帷幄的智慧,与二十七年沉冤中不改的坚贞,共同铸就了这位革命先驱的精神丰碑。</p> <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淮海中路的繁华日新月异,但愉园深处的记忆从未褪色。潘汉年用一生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担当,他的功绩彪炳史册,他的遭遇令人扼腕,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这幢沉默的小楼,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座精神灯塔,提醒着每一个路过的人:在民族解放的征程上,有这样一群无名英雄,于隐蔽战线默默奉献,用鲜血与忠诚书写了不朽传奇。他们的英魂,如愉园的常青树木,永远扎根在人民心中,熠熠生辉,永不磨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