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一个人是<b>由记忆组成</b>的。”可在读到《逆龄大脑》第一章《是什么使你之为“你”》时,我才更真切地体会到——记忆,不只是储存过去,而是在<b>不断地重写我们是谁</b>。<div><br><b>一颗三磅重的“宇宙”<br></b><br>作者说,当他第一次亲眼看到活体人脑时,震撼至极。那是一团柔软、粉白、带着血管脉动的组织,却能思考、爱、创造,也能感受孤独与恐惧。</div><div><br>它只有三磅,却包含了约1000亿个神经元和数万亿个连接。<br><br>大脑不像电脑——它没有“存储容量”或“硬盘空间”。它更像一支活着的交响乐队,所有乐器都在同一时间演奏,不断调整节奏、重组旋律。<br><br>我们以为“看见”了世界,其实只是大脑根据经验、注意力与期待,<b>重新“诠释”了一遍现实</b>。这意味着,<b>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版本</b>。<br><br><b>大脑可以“自我修复”<br></b><br>书中提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19世纪的铁路工人费尼亚斯·盖奇(Phineas Gage),在一次爆炸事故中,一根铁棒从他的脸颊贯穿头骨而出。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却性情大变——从温和可靠,变得易怒冲动。<br><br>这是神经科学史上第一例让人意识到:<b>人格与大脑结构息息相关</b>。但更令人震撼的是,几年后,盖奇的脾气又慢慢恢复了一些。这说明——大脑竟然能<b>重新连接、重新学习、重新塑造自己。</b><br><br></div><div>这被称为<b>神经可塑性</b>(neuroplasticity)。它意味着:<b>无论年龄几何,我们都可以通过新的体验、学习、运动与思考,改变大脑。</b><br><br>大脑不是一块石头,而是一片森林。<br>它会长出新的枝叶,也会剪去枯枝。<br><br><b>记忆:不是储存,而是重写<br></b><br>记忆并不是放在“仓库”里的一段影像。它像一部不断被修改的电影,每一次回放,都会重拍几个镜头。<br><br>心理学家Elizabeth Loftus做过一个著名实验:她给游客看一张“兔八哥在迪士尼乐园”的广告图。之后,很多人信誓旦旦地回忆自己“曾在迪士尼遇见过兔八哥”——可兔八哥属于华纳兄弟,从没出现过迪士尼。<br><br>这说明——<b>记忆可以被“植入”</b>。更重要的是,每一次回忆,都会让记忆发生微妙的改变。当我们<b>回忆一段往事,其实是在重新创造它。</b><br><br><b>大脑也需要“遗忘”<br></b><br>大脑每天要处理上万条信息,如果什么都记得,生活将变得无法承受。科学家在2019年发现,大脑中存在一类“<b>遗忘神经元</b>”,它们<b>在夜晚活跃</b>,帮助我们清理无用的信息。<br><br>换句话说:<br><br>“<b>为了记得,我们必须遗忘</b>。”<br><br>睡眠,不只是休息,更是<b>大脑整理记忆、清空缓存的时刻</b>。<br>这也是为什么失眠后,我们的情绪、记忆力和判断力都会变差。<br><br><b>注意力,是记忆的入口<br></b><br>记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编码、储存、提取。而“编码”的第一步,就是注意。<br><br>只有当我们真正“<b>在场</b>”,大脑才会开始<b>记录</b>。所以,当我们记不起名字、忘记说过的话,不一定是记忆差,可能只是——那一刻,我们并不“<b>在当下</b>”。<br><br>这也许是现代人最大的脑力挑战:<b>信息太多,心神太散</b>。<br><br><b>写在最后<br></b><br>这章的最后,作者写下了一句我很喜欢的话:<br>“记忆,是人类的第一根支柱,是让大脑<b>敏锐</b>、<b>快速</b>、<b>坚韧</b>的基础。”<br><br>我想补上一句:<br></div><div><b>记忆,也是我们与世界、与自我之间的桥。<br></b><br>当我们懂得<b>呵护大脑</b>,其实是在<b>照顾那个能感受、能学习、能改变的自己。</b></div><div><b><br></b></div> <b>附录 | 书籍与作者简介<br></b><br>《Keep Sharp:Build a Better Brain at Any Age》(中文版译名《逆龄大脑:保持大脑年轻敏锐的新科学》)是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兼医学记者 Sanjay Gupta 写的一本脑健康指南。Gupta 医生用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最新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大脑和身体一样,可以通过生活方式不断“升级”。书中分享了关于运动、饮食、睡眠、社交、学习和人生目标的实用建议,让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认知敏锐和大脑活力。<br><br>自出版以来,这本书在全球广受关注,被视为脑健康领域的实用参考,影响了无数希望延缓认知衰退、提升生活质量的人们。读完它,你会更有动力去关注自己的大脑,并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