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知》、陕西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精神,为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美育师资队伍,鄠邑区教育局于2025年11月4日组织开展鄠邑区义务段美术学科教师新教材实施能力提升培训,本次培训结合全区中美术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帮助教师深入解读新教材编写理念,明确新教材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目标导向,分学段梳理新教材的内容框架、单元设置、知识点编排逻辑等,全方位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p> <p class="ql-block"> 蒋村初中李俞烨老师讲授《缤纷的世界美术流派》一课,本节示范课成功打破了“美术流派=枯燥理论”的刻板印象,通过“可视化呈现、沉浸式互动、生活化链接”,让初一学生真正“走进”缤纷的美术世界,通过趣味化设计,培养学生“用美术的眼睛看世界”。</p> <p class="ql-block"> 东关初中张娜敏老师分享报告《构建美术教育新课堂的路径与策略》核心观点:美术新课堂的“三大转变”报告开篇明确,构建美术教育新课堂的核心,是实现从“传统技能传授”到“素养导向育人”的深层转型,具体落地需聚焦三大转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让教材成为“开放的资源载体”而非“唯一的教学依据”。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课堂设计需从“教师讲、学生听”转向“学生探、教师引”,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运用美术知识与技能。 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赋能”:摒弃“只看作品好坏”的传统评价,建立“过程+结果、技能+思维、个体+团队”的多元评价体系,例如关注学生在创作中的构思草图、小组讨论中的贡献,以及作品背后的创意理念,让评价成为激励学生成长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报告指出,构建美术教育新课堂在继承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基础上,让课堂更贴近学生生活、更符合时代要求。</p> <p class="ql-block"> 教研室周勋鸿老师做专题报告《对美术学科课堂美育的理解》,报告核心:美术课堂美育的“本质回归”。报告明确指出美术学科的课堂美育并非“额外的审美说教”,而是以美术为载体,渗透在教学全流程的“育美”过程——核心是通过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等学科活动,让学生在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实现“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健全人格”的综合培育,最终达成“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根本目标。</p><p class="ql-block"> </p>